論語漫讀(28):君子不器—君子通而專,專能易

2023/12/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君子不器』(為政第二)。

raw-image


 這是《論語》中最短的一句話。但很有內涵。

 

器指器具,有專門的用途。碗是用來盛食物的,杯子是用來喝水的。君子指有地位有學識有教養,志于治國安邦的社會精英。作為古今適用更一般化的理解,君子就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孔子認為,君子不應像器具那樣,被塑造成只有專門用途而不能變易。器具成形了就不能改變,要改變就必須打碎重新回爐。

 

但我以為,孔子並非說,君子不應當有專門的用途,而必須是通才全才,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而是強調君子應當能夠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需要而變易,習得另外的專門才能。就是說君子要有可塑性。

 

例如,子貢曾問孔子,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公冶長第五)。這裡,孔子非常明確的告訴子貢,你已經成器了!出師了,可以獨當一面了。然後子貢又進而問,我是什麼樣的器呢?孔子則說:『你是宗廟裡祭祀用的瑚璉』。意味子貢是以禮治國的寶貴人才。

 

一個人要學有所用,首先還是要成器,在某方面比較突出。什麼都會一點,什麼都不精通,用處不大,不會有多大作為。再者,每個人天賦稟異,也容易在自己的天賦方面形成優勢。

 

孔子在《易經》裡也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與『君子不器』意思相通。君子首先要領悟『形而上』的一般性知識或規律,此謂『道』,然後再將『道』運用到『形而下』的具體領域,謂之『器』。『器』的背後是『道』,有『道』作為基礎。

 

孔子的這個認識,與現在西方的通識教育很一致。大學一二年級廣泛地學習歷史文化,人文藝術、數學和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培養閱讀、寫作、數理邏輯和批判性思想能力。而在大學三四年級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所長,選擇某個專業進一步深入學習。畢業後,去找工作。一般是找與專業相近的工作。幹幾年後,備不住需要做跨專業的工作,這時候通識教育打下的基礎就派上用場,能比較快的掌握新工作所需要的專業知識。

 

2017年11月18日

81會員
28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