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28):君子不器—君子通而專,專能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君子不器』(為政第二)。

raw-image


 這是《論語》中最短的一句話。但很有內涵。

 

器指器具,有專門的用途。碗是用來盛食物的,杯子是用來喝水的。君子指有地位有學識有教養,志于治國安邦的社會精英。作為古今適用更一般化的理解,君子就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孔子認為,君子不應像器具那樣,被塑造成只有專門用途而不能變易。器具成形了就不能改變,要改變就必須打碎重新回爐。

 

但我以為,孔子並非說,君子不應當有專門的用途,而必須是通才全才,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而是強調君子應當能夠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需要而變易,習得另外的專門才能。就是說君子要有可塑性。

 

例如,子貢曾問孔子,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公冶長第五)。這裡,孔子非常明確的告訴子貢,你已經成器了!出師了,可以獨當一面了。然後子貢又進而問,我是什麼樣的器呢?孔子則說:『你是宗廟裡祭祀用的瑚璉』。意味子貢是以禮治國的寶貴人才。

 

一個人要學有所用,首先還是要成器,在某方面比較突出。什麼都會一點,什麼都不精通,用處不大,不會有多大作為。再者,每個人天賦稟異,也容易在自己的天賦方面形成優勢。

 

孔子在《易經》裡也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與『君子不器』意思相通。君子首先要領悟『形而上』的一般性知識或規律,此謂『道』,然後再將『道』運用到『形而下』的具體領域,謂之『器』。『器』的背後是『道』,有『道』作為基礎。

 

孔子的這個認識,與現在西方的通識教育很一致。大學一二年級廣泛地學習歷史文化,人文藝術、數學和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培養閱讀、寫作、數理邏輯和批判性思想能力。而在大學三四年級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所長,選擇某個專業進一步深入學習。畢業後,去找工作。一般是找與專業相近的工作。幹幾年後,備不住需要做跨專業的工作,這時候通識教育打下的基礎就派上用場,能比較快的掌握新工作所需要的專業知識。

 

2017年11月18日

avatar-img
91會員
331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第二)。  孔子說,通過溫習過去的知識或經驗,能有新的體會和認識。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為人師長,教化他人了。   人類獲得新的知識有兩條途徑。一是從過去的經驗中總結出規律,外推而用於解釋現在和預測將來,此為歸納法;二是從已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第二)。  廋(sōu),隱藏。此為孔子考察諸侯大夫之語。  孔子當年帶著一幫學生,輾轉于列國之間想謀得一份差事。雖說諸侯多不待見他,但他老人家還很挑剔。不符合他的期望和標準,一言不合,拔腿就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第二)。  顏淵,名回,字子淵,是孔門二期的學生。顏回以聰明好學,安貧樂道聞名。給人的印象仿佛是個『書呆子』,其實他一點都不呆,最會來事。孔子最喜歡他了,經常誇他,《論語》中多處可見。為什麼孔子最喜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言偃,字子游,吳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孔子晚年弟子,擅文學。   子游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回答,『今天人們以為,孝就是贍養照料父母。其實不然。那人也會照料狗呀馬呀。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第二)。 孟武伯是上面一段中孟懿子的兒子。父與子都向孔子問同一問題,也夠奇怪的!   這段話語語焉不詳,歷來有三種解釋。一說,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孩子生病。如果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愛護自己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  樊遲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他曾向孔子請教種莊稼,給孔子氣得夠嗆。『樊遲請學稼』(子路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第二)。  孔子說,通過溫習過去的知識或經驗,能有新的體會和認識。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為人師長,教化他人了。   人類獲得新的知識有兩條途徑。一是從過去的經驗中總結出規律,外推而用於解釋現在和預測將來,此為歸納法;二是從已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第二)。  廋(sōu),隱藏。此為孔子考察諸侯大夫之語。  孔子當年帶著一幫學生,輾轉于列國之間想謀得一份差事。雖說諸侯多不待見他,但他老人家還很挑剔。不符合他的期望和標準,一言不合,拔腿就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第二)。  顏淵,名回,字子淵,是孔門二期的學生。顏回以聰明好學,安貧樂道聞名。給人的印象仿佛是個『書呆子』,其實他一點都不呆,最會來事。孔子最喜歡他了,經常誇他,《論語》中多處可見。為什麼孔子最喜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言偃,字子游,吳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孔子晚年弟子,擅文學。   子游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回答,『今天人們以為,孝就是贍養照料父母。其實不然。那人也會照料狗呀馬呀。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第二)。 孟武伯是上面一段中孟懿子的兒子。父與子都向孔子問同一問題,也夠奇怪的!   這段話語語焉不詳,歷來有三種解釋。一說,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孩子生病。如果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愛護自己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  樊遲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他曾向孔子請教種莊稼,給孔子氣得夠嗆。『樊遲請學稼』(子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模子在握,如來手中,我創模子,造人得人; 匠心在胸,魯班手藝,心施匠心,築夢成真。 孔子在握,我成君子,心懷大志,修德正身; 魔子在心,難逃迷惑,雖有氣魄,勿忘初心。 我覺得模子就在我們的手中,想做孔子有模子雖然不能如意,但是氣魄確有了。但我們其中確愛用古惑仔的模子,這自然也是也是一種氣魄,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大家都聽過古時有所謂士、農、工、商,士被列為首位的,可見得士是如何被尊崇。 究竟士,是否必須是有學問的人呢?不一定。相反的,有學識、有學位,也未必有資格稱得上為「士」。有學識,只是助緣,但並非必然。能稱得上為士者,最關鍵也最重要的,是否有人格。 子貢問孔子:怎樣才算得上叫做「士」呢? 孔子回應
一、「大將」之「信」豈僅是「言必信,行必果」 「孫子兵法」第一篇提示大將的五大條件,第二項就是「信」! 論語子路篇有這樣一段紀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貢問孔子「作為知識份子的基本條件」!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
Thumbnail
之一:大器晚成 有說是大器,需要更多時間的等待、醞釀,才能成。胡說。如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是讀書人苦於求財不得、覓侶不匹,自我安慰、自我激勵的說法;用在安慰『懷才不遇』的人們。 有本書「你以為的懷才不遇只是懷才不足而已」,書名已切中實況。如果能將自己活得好,其實不太可能『懷才不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模子在握,如來手中,我創模子,造人得人; 匠心在胸,魯班手藝,心施匠心,築夢成真。 孔子在握,我成君子,心懷大志,修德正身; 魔子在心,難逃迷惑,雖有氣魄,勿忘初心。 我覺得模子就在我們的手中,想做孔子有模子雖然不能如意,但是氣魄確有了。但我們其中確愛用古惑仔的模子,這自然也是也是一種氣魄,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大家都聽過古時有所謂士、農、工、商,士被列為首位的,可見得士是如何被尊崇。 究竟士,是否必須是有學問的人呢?不一定。相反的,有學識、有學位,也未必有資格稱得上為「士」。有學識,只是助緣,但並非必然。能稱得上為士者,最關鍵也最重要的,是否有人格。 子貢問孔子:怎樣才算得上叫做「士」呢? 孔子回應
一、「大將」之「信」豈僅是「言必信,行必果」 「孫子兵法」第一篇提示大將的五大條件,第二項就是「信」! 論語子路篇有這樣一段紀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貢問孔子「作為知識份子的基本條件」!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
Thumbnail
之一:大器晚成 有說是大器,需要更多時間的等待、醞釀,才能成。胡說。如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是讀書人苦於求財不得、覓侶不匹,自我安慰、自我激勵的說法;用在安慰『懷才不遇』的人們。 有本書「你以為的懷才不遇只是懷才不足而已」,書名已切中實況。如果能將自己活得好,其實不太可能『懷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