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中的尊重與培養能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網上刷到一個媽媽把她跟孩子對話錄下來分享的視頻,這個孩子在幼稚園的年齡段,媽媽原本要給孩子穿外套,結果孩子拒絕,然後這媽媽尊重孩子選擇,但她對孩子說我還是會帶著你的外套,以防萬一你冷可以穿

這個媽媽表達了想尊重孩子意願,引導她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的感知負責,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所以與其逼迫孩子穿,她想說如果孩子真的感受到冷了,自然會穿上。

結果下方留言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了,有些覺得自己是大人家長所以比較懂且說的算,有些覺得孩子太小沒有判斷力,所以身為家長的他會替孩子做決定讓他一定要穿上,有的則是表達不會因為溫度低就造成感冒,有的反駁說如果放任孩子的決定,不逼他穿外套就會感冒了,也有的回覆說就算穿外套也一樣會感冒,有的覺得這有什麼好尊重穿上就對了等等。

大家眾說紛紜都有自己的觀點,我不是個媽媽,但我也思考過如何引導一個孩子,那便是從引導自己開始啦。當我內在的某個需求發生時,我是順著還是如何應對,其實還挺常見的,比如嘴饞想吃一些東西,我也會猶豫要吃點想吃的特定食物,還是完全不吃,我如果禁止我自己,那報復性飲食就反彈了,如果給我自己吃點,加上去了解自己背後的情緒時,內心平衡舒服點。這裡沒有絕對的方法,不同情況、不同性格、不同人有不一樣的應對方法,聆聽身體/他人需求,讓身心靈引導自己做判斷選擇本身就是個練習的過程。想想這也是摸索的一部分,但自己做為過來人,我雖還沒當媽,但當過孩子,我知道我不喜歡什麼樣的對待方式,想要什麼的對待方式。尊重、為選擇負責與需求的滿足如何平衡,這裡就是嘗試、摸索的部分了。

如若因為恐懼而賦予條條框框,甚至因為一個人的主觀想法就認定那是個唯一標準,這樣的打壓制止,最後變的畏手畏腳,剝奪了一個人的選擇權、自主權與獨立性。引導一個人做選擇,身為父母可能是從引導孩子去認識自己的感受需求並且表達出來,還有調節能力。溝通、信任、聆聽、理解是關鍵,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需求,去信任自己做出選擇,在表達出來讓別人知道; 和別人溝通協商太重要了,這過程讓一個孩子意識到他是自己人生的主人,父母、任何人都只是npc,是來支持他的、和他一起相伴體驗人生而不是來控制、剝奪打壓他的權益、權利、力量,他是個個體不是來滿足他人需求的受氣包。

不管是父母的身分,還是任何身分,少不了向他人學習,為人父母就是和孩子平等的共同成長的過程,孩子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他們的純粹與智慧,他們的開放性,是我覺得可貴的,從他們身上看見希望與可能性。是引導孩子認識自己建立起自己的判斷力與決策力,還是用獨裁的方式打罵制止,要孩子服從呢; 就我個人的經驗,打罵與恐嚇威脅只造成更多的恐懼瞻前顧後,從而沒法解放天性大膽嘗試。父母將自己的擔憂投射到孩子身上本身對孩子不太公平,很多家長總有種我擔心我孩子如何如何,但那只是家長自己的擔心,不是孩子自己的,在我看來給孩子最好的支持就是放手、祝福、尊重成為他們的後盾而不是干涉他人選擇,更不是因為自己的不安全感制止、操控、打壓、詆毀。

孩子始終是個獨立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智慧,來到人間當然會需要學習了解這世界的種種,但如果是我,我只想一個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從自己的視角看這個世界,他和我分享他所認識的世界,而我可以陪伴他在某個時間段一起看世界,而不是我自以為是因為自己是過來人很有經驗的告訴他這個世界如何,你要注意,人性如何你要注意,這多無趣多沒意思啊,我不需要在親子關係中當個上位者證明自己耍威風認定自己知道的一切便是全部。

我最近正好感受到拋下記憶、鬆開已知的部分的重要性,除了要放開那些情緒印記與記憶之外,我連我知道的種種都想放,純粹的允許一切流動,我想探索未知,讓未知驚艷我,我不想活在人們口中眼中的世界,我不想活在已知的框架下,我想看看這個世界還能讓我發現什麼不一樣的風景,還有什麼可能性; 如同我想和一個人共賞一片風景,但我知道我們即使看著同片天,關注到的點、感受到的始終不一樣,可也因為不同讓我們可以交流認識到不同的視角,了解到另一種可能性,那便是我想要的伴侶,也是我想和孩子一同成長

-

我想親身感受與體驗我感受到的生命是什麼,領略到的真理是什麼,活著是什麼,最後有可能生命、真理、智慧的概念都拋開了,僅僅剩下存在本身、創造本身、感受本身

這一切便是我的感悟、假設、和一生,繞了一圈發現也不過如此,但精彩,但好玩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每個人有不同答案,每段時期的我也有不同答案,沒答案也是一種答案,而當下的我,只覺得就是存在和感受


777:

與其規定制止,不如帶著好奇心允許一切的流動發生,認識到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需求 孩子為什麼想這樣做,這樣的耐心、開放性與好奇心,正是我們可以選擇培養的能力,讓允許的力量,好奇心的力量支持我們引導我們去發現未知的世界吧

我聽到一個聲音說不用費盡心思去思考該怎麼做、怎麼帶領,只是去愛=讓愛帶領我們=允許愛流動,方法可能很多,但去愛的時候,滋養的時候,流動的時候,就沒有"應該"了,而是直覺性自發性自然的讓愛的力量,一切流動

你不需要知道,因為你會知道 °❀⋆.ೃ࿔*:・



Feb 4, 2024


˚˖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是一篇關於有毒關係及普遍的暴力現象。探討了長期受虐會導致保護機制模式、被侵犯的心靈層面、壓制壓抑等議題,並提出了報警意識的必要性。同時還提到了暴力的多重形式與普遍存在,強調了每個人都有責任重視暴力問題。文章內容涵蓋了情感議題、心理學和社會議題。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認同感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從靈性圈子到家庭的經歷,以及尋求認同感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文章裡描述了作者曾經感到無力受支持的情境,以及如何漸漸意識到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做出選擇。同時闡述了放下過去的重要性,並帶出了幸福和人生互動的關聯性。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我想當我們個體開始重視起自己的聲音與力量時就是改變的開始,團結力量大,最終少不了平等的對話溝通達成平衡點,合作與協作才會有和諧健康的關係或是社會體系、社會環境、並可持續的穩定發展,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大規模的更廣泛影響眾人的權益都是如此。表達與溝通是集體有空間成長的面向 ,所以,表達從自身開始吧!
不知道大家對於家暴的定義與了解有多少,我曾經以為家暴是電視劇中時常看到的酗酒打人,後來才得知有眾多暴力虐待行為(不限發生在家庭環境之中)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普遍,這包含,經濟制裁、言語暴力中的辱罵詆毀、指責、怪罪(推卸責任)、情緒勒索、道德綁架、冷暴力的漠視、忽略、操控、騷擾、威脅
這是一篇關於有毒關係及普遍的暴力現象。探討了長期受虐會導致保護機制模式、被侵犯的心靈層面、壓制壓抑等議題,並提出了報警意識的必要性。同時還提到了暴力的多重形式與普遍存在,強調了每個人都有責任重視暴力問題。文章內容涵蓋了情感議題、心理學和社會議題。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認同感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從靈性圈子到家庭的經歷,以及尋求認同感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文章裡描述了作者曾經感到無力受支持的情境,以及如何漸漸意識到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做出選擇。同時闡述了放下過去的重要性,並帶出了幸福和人生互動的關聯性。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我想當我們個體開始重視起自己的聲音與力量時就是改變的開始,團結力量大,最終少不了平等的對話溝通達成平衡點,合作與協作才會有和諧健康的關係或是社會體系、社會環境、並可持續的穩定發展,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大規模的更廣泛影響眾人的權益都是如此。表達與溝通是集體有空間成長的面向 ,所以,表達從自身開始吧!
不知道大家對於家暴的定義與了解有多少,我曾經以為家暴是電視劇中時常看到的酗酒打人,後來才得知有眾多暴力虐待行為(不限發生在家庭環境之中)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普遍,這包含,經濟制裁、言語暴力中的辱罵詆毀、指責、怪罪(推卸責任)、情緒勒索、道德綁架、冷暴力的漠視、忽略、操控、騷擾、威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是否有一種感覺,身在外地時渴望家的歸屬感,但一旦回到家卻感到莫名的壓力與煩躁?」這種矛盾的情緒在許多成年子女的生活中反覆上演。小時候,我們的DNA刻畫著對家的深刻依戀,那是無條件的依附。而長大後,當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回到家卻往往因生活習慣產生摩擦。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舒緩和化解親子間的心理遊戲,並提出幾個有效的溝通技巧。分析親子溝通過程中的曖昧訊息問題,並提供具體建議,如明確時間限制、穩定規則和良好溝通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改善與孩子的互動,從而增強親子關係。
Thumbnail
育兒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遇到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會引發父母的憤怒。當父母在生氣時處罰孩子,事後常會感到愧疚和後悔。這種愧疚感不僅影響父母的情緒,也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心理發展。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當和諧的音波在空氣中緩緩漫延,不僅能撫平成人疲憊的心靈,更擁有連結心靈橋樑的神奇力量。想像一下,在寧靜的午後,您與孩子共同圍坐在溫暖的陽光下,輕輕敲響頌缽,聆聽那由遠及近、如泉水般澄淨的聲音,這不僅是一場聽覺的饗宴,更是一次親子關係中的深刻體驗。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起探索頌缽在親子互動中的奇妙作用
Thumbnail
這世上,講述父母愛小孩的故事尤其多,為什麼都沒有講述小孩的故事呢? (節錄自〈利刃少女・165話〉) 家庭中雙向的愛 父母的愛 「憑什麼由你來判斷!」 「因為我是你媽媽!!而你是我女兒⋯⋯!你是我在這世上最珍貴的寶貝女兒啊。你以後要是長大為人母了,就會明白我的心情。我這麼做都是因為愛你啊。」
我愛你,我也知道你愛我。但為什麼,我們只能保持剛剛好的距離?「我還是不能跟她住在一起,我還是不能抱她。」這些句子在耳邊迴盪,勾起了心中的波瀾。 有時候,至親的一句話,會劃下影響一生的傷疤,久久難以癒合。你會看著它、感受著它、放任它,再讓運命推著自己去面對它。
Thumbnail
「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而兒子跟丈夫則是以他人的身份存在,女兒之於母親並非獨立的身份,而是與母親本人相同的角色」在書裡面或多或少應該可以找到一些社會大眾很常見的狀況,要是願意把自己丟進去在其中的話、也可以藉此看看自己的狀況,說不定有些事情可以在書裡面找到新的答案跟感覺。
Thumbnail
假日午後,哥哥專注地玩著「XBOX無雙蛇魔」,爸爸在一旁陪著看著,媽媽看書有意無意地瞄著電視畫面,妹妹在電視出現「敗北」畫面,哥哥任務失敗時坐到媽媽身旁。 任務失敗,哥哥懊惱地發出「唉」的感嘆。 爸爸說出了「剛剛用那招就好了。」 媽媽開口說「沒關係,再試一次。」 妹妹則說「又沒什麼大不了,再玩一
Thumbnail
「妳們會吵架嗎?」太太的阿娘,岔開話題地問我;只是,她那意味深長的表情,不僅是已經知道答案,還有一股對我的佩服。 。 去年(二〇二二年)年初,太太的阿爸和阿娘,因為住了四十多年的老公寓終於開始都市更新,於是從新北市搬到南部的枋寮;而住在新竹的我們一家四口,卻與他們變得更加靠近⋯⋯更得到了本來不敢奢望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是否有一種感覺,身在外地時渴望家的歸屬感,但一旦回到家卻感到莫名的壓力與煩躁?」這種矛盾的情緒在許多成年子女的生活中反覆上演。小時候,我們的DNA刻畫著對家的深刻依戀,那是無條件的依附。而長大後,當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回到家卻往往因生活習慣產生摩擦。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舒緩和化解親子間的心理遊戲,並提出幾個有效的溝通技巧。分析親子溝通過程中的曖昧訊息問題,並提供具體建議,如明確時間限制、穩定規則和良好溝通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改善與孩子的互動,從而增強親子關係。
Thumbnail
育兒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遇到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會引發父母的憤怒。當父母在生氣時處罰孩子,事後常會感到愧疚和後悔。這種愧疚感不僅影響父母的情緒,也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心理發展。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當和諧的音波在空氣中緩緩漫延,不僅能撫平成人疲憊的心靈,更擁有連結心靈橋樑的神奇力量。想像一下,在寧靜的午後,您與孩子共同圍坐在溫暖的陽光下,輕輕敲響頌缽,聆聽那由遠及近、如泉水般澄淨的聲音,這不僅是一場聽覺的饗宴,更是一次親子關係中的深刻體驗。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起探索頌缽在親子互動中的奇妙作用
Thumbnail
這世上,講述父母愛小孩的故事尤其多,為什麼都沒有講述小孩的故事呢? (節錄自〈利刃少女・165話〉) 家庭中雙向的愛 父母的愛 「憑什麼由你來判斷!」 「因為我是你媽媽!!而你是我女兒⋯⋯!你是我在這世上最珍貴的寶貝女兒啊。你以後要是長大為人母了,就會明白我的心情。我這麼做都是因為愛你啊。」
我愛你,我也知道你愛我。但為什麼,我們只能保持剛剛好的距離?「我還是不能跟她住在一起,我還是不能抱她。」這些句子在耳邊迴盪,勾起了心中的波瀾。 有時候,至親的一句話,會劃下影響一生的傷疤,久久難以癒合。你會看著它、感受著它、放任它,再讓運命推著自己去面對它。
Thumbnail
「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而兒子跟丈夫則是以他人的身份存在,女兒之於母親並非獨立的身份,而是與母親本人相同的角色」在書裡面或多或少應該可以找到一些社會大眾很常見的狀況,要是願意把自己丟進去在其中的話、也可以藉此看看自己的狀況,說不定有些事情可以在書裡面找到新的答案跟感覺。
Thumbnail
假日午後,哥哥專注地玩著「XBOX無雙蛇魔」,爸爸在一旁陪著看著,媽媽看書有意無意地瞄著電視畫面,妹妹在電視出現「敗北」畫面,哥哥任務失敗時坐到媽媽身旁。 任務失敗,哥哥懊惱地發出「唉」的感嘆。 爸爸說出了「剛剛用那招就好了。」 媽媽開口說「沒關係,再試一次。」 妹妹則說「又沒什麼大不了,再玩一
Thumbnail
「妳們會吵架嗎?」太太的阿娘,岔開話題地問我;只是,她那意味深長的表情,不僅是已經知道答案,還有一股對我的佩服。 。 去年(二〇二二年)年初,太太的阿爸和阿娘,因為住了四十多年的老公寓終於開始都市更新,於是從新北市搬到南部的枋寮;而住在新竹的我們一家四口,卻與他們變得更加靠近⋯⋯更得到了本來不敢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