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機會參與一些「無聊」的會議,在會議的過程中,你可能無聊的在筆記本上塗鴉,被動的等待被點名,然後發表一些言不由衷的意見。此時,《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建議我們,可以在參加前假裝會議後我們需要對以下四個問題評分: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追求快樂了?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尋求意義了?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構建積極的人際關係了?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了?
這其實是Goldsmith建議「每日提問」的積極問題,我們如果意識到我們在會議後需要回答這四個問題,我們會增加我們的「投入」,哪怕只是假裝的,我們也會強迫自己活在當下。因為我們知道,一會兒我們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Goldsmith建議,在某些我們覺得很難熬的時刻,不仿把每日問答調整為每小時問答,這些問答就是工具,幫助我們活在當下。
每小時問答非常簡單,會產生效果,是透過以下的步驟:
1. 預警:我們會提前意識到在什麼環境下自己的行為會遇到挑戰,就像是出席我們認為無聊的會議,或被迫與討厭的同事出差兩天。
2. 承諾:設計專門的問題,並每小時問答,是一種承諾機制。
3. 警覺:每小時問答,可以精準、規律地刺激我們的意識,讓我們警覺,而且每60分鐘一次。
4. 評分:評分會增加我們對自己有意識行動的反思,可以產生讓警覺翻倍的力量。
5. 重複:每小時重複一次,如果我們在某一小時得分較低,下一個小時就有機會改善。
Goldsmith 提醒我們:每小時問答的時效很短,如果指望靠每小時問答來改善長期的行為,是不切實際,而且必然會帶來損耗。對於長期改善的目標,每天晚上回答自己的「每日提問」就足夠了。因此,每小時問答適合在當某一段時間裡,我們需要嚴格的自律來約束我們的行為時,通常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可怕的事件:這包括可怕的會議或者親朋好友來訪的週末,還有可能激發我們負面心態的環境。
二是人:當面對一些我們不喜歡的性格或行為干擾我們的人。可能是講話口氣很不客氣的同事,或者是不時吹噓自己的主管。
不過Goldsmith 使用每小時問答的情境剛好相反,他會用在正在追求的事和喜歡的人。原因是跟喜歡的人相處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反而會變得更加脆弱。這種環境容易令人放棄自律、過度放縱。如果又恰好發生在晚上,這時候因為累積了一天的損耗,加上又有好吃的食物和飲料,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洋溢著歡樂的情緒,這會削減自控力。所以,在這樣的情境中,他每小時會用一個問題測驗自己: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享受與朋友相處而非食物?
因此,在這一個歡樂的情境中,不論Goldsmith做什麼,都是睜大雙眼,有意識地做選擇,越是在這種嚴格的環境下自我測試,他的自制力就越強,最終形成一個有意義且持久的改變。
Goldsmith透過每小時提問來增加「投入」與增加「自制力」,這一點與佛家所談的「當下」或「臨在」的效果非常類似。我們常常在砍柴的時候想到挑水,在挑水的時候想到煮飯,要真正活在當下,並不是像字面上那麼容易,我目前正練習透過每日問答來增加靜坐與站樁時的投入,快速轉移雜念。因為知道要打分數,所有一發現雜念就會儘快放掉,我認為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