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三項特徵,有沒有讓你想起了誰?在《當愛成了依賴》一書當中提到了兩種人,作者把符合這些特徵的人稱作戀愛成癮者,而避愛者就是讓他們又愛又恨又欲罷不能的傢伙。
書中的戀愛成癮者和避愛者,讀起來就有點偏向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兩種人。如果說《孤獨的冷漠》是以迴避型的角度來看待關係,那《當愛成了依賴》就偏向以焦慮型依戀的角度來看。對於小時候成長環境都有遺憾的人來說,我就想看看天平另一端的人,他們在感情上會遇上怎麼樣的困擾,又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就像所有上癮的行為一樣,戀愛成癮者一旦中斷關係也會引發強烈的戒斷反應。各種生、心理的不適將會如浪潮般席捲而來讓人痛苦不已。但當事人往往會否認自己有上癮的現象。
進入戒斷期的戀愛成癮者,因為觸發童年時候被遺棄的恐懼,會開始擬訂各項計畫,透過強迫行為、誘惑性等各式各樣的手段,想盡辦法挽回這段關係。也有可能是各種的報復手段。雖然避愛者也怕被遺棄,但他們能使用的手段相對單調,就是躲得遠遠的。
首先我們要先有意識自己是已經上癮了,這是一種病態的現象。所以只要症狀嚴重當然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首先利用以下規則和伴侶維持合理的距離,讓自己能開始全面檢視這段關係。
當有不好的感覺時,先深呼吸然後反覆告訴自己以下幾點。
學會對自己多做點事,多負擔點責任。減少因受到伴侶所說所做,而觸發上癮的行為。越練習就越能把重心拉回到自己身上,也會變得更成熟。
逐漸復原的我們,會開始接受一個事實—只要能夠有時候得到他人溫暖的關懷,就是何其幸運,我們也不會為了獲取贊同和關懷,而去偽裝、粉飾那個真實的自我,停止把任何人視為優先、全能完美的存在。擺脫別人會照顧我們的觀念,這個想法只是用在兒童身上,我們都是成年人了,應該各自為滿足自身需求和慾望而負責。
這時候我們就該對彼此的價值觀,做一番好好的審視。「只要對方的價值觀不算是對我們的虐待,我們就應該停止要求對方改變」而一旦有些價值觀衝突太過劇烈,或許就會替關係畫下句點。會有人認為結束=失敗,而害怕面對,但我覺得失敗的經驗往往才是難能可貴的。重點應該放在這段過程,我們學習著如何經營關係,以及願意互相讓步多少,然後無數的嘗試與驗證,這都是值得獎勵自己的經歷。
建立關係的主要目的,是讓兩人藉由親密而產生連結,如此能獲得對方的支持,減輕人生的負擔,還能增進生活樂趣。而維持良好關係是要雙方的互相信任,書裡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人之所以信任,是因為一次次地冒險,卻沒有受傷,但是如果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也沒有提出來討論。那麼這樣的痛苦,會導致未來信賴的意願。」而現代的關係往往都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獲得「支持」的動力。
書中也提到了,怎樣才能是一段健康的關係呢?有以下這幾個重點
溝通時不要超過4句話,這個論點我蠻喜歡。在這四句話裡面還要避免指責、說教、抱怨,也盡量不要解釋和辯白。尤其如果是對象是避愛者,解釋和辯白這個點我就蠻有感觸,我聽起來都會像是在找藉口反而更不耐煩。而當思考過這些項目,再精準的四句內表達,這就好像《大腦依戀障礙》裡面提到,壓制腦中的原始人喚醒大使的方法如出一轍,除了這些我覺得還可以再搭配眼神的溝通和一些肢體的接觸,應該都能降低衝突的嚴重性。
※本文摘自《當愛成了依賴》
希望能在留言區看到您的心得,那將是對我很大的鼓勵
二手書可以參考下方購買連結▼
書名:當愛成了依賴:為什麼我們愛得那麼多,卻被愛得不夠?
作者:派雅‧梅樂蒂、安姬雅‧威爾斯‧米勒、凱斯‧米勒
譯者:曾舜華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8-30
ISBN/ISSN:9789573280484
頁數:3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