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下無解的煩惱「無為」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不管是男女老幼,或者有錢沒錢,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煩惱。


煩惱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因此消失,

反而會隨著人生歷練出現各種的差異,

雖然煩惱種類看似五花八門,但它們都建立在佛教說的五毒當中。



能解決的煩惱並不是真正的煩惱,

就像能用錢解決的問題也不算是真正的問題,

在真正無法處理的煩惱面前,更多時候你只會顯得無能為力,


這是因為問題超過了自身能力可以處理的範圍內,

此時不管你怎麼動作都會受困於難題之中,

就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逃不出如來掌心一樣,

假如你把注意力一直放在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上面時,

你就會不斷地加深痛苦,逃不出自己設下的惡性循環之中,


很多時候我們常接受不了自己的無能為力,

都會拼命的掙扎想試圖證明自己,但換來的仍舊是無濟於事,

要知道想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要有凌駕於問題之上的答案,

這是因為答案可以處理問題,並且高出問題一個維度。



我們遇上無法處理煩惱的時侯,

我們實際上能做的也只有去做力能所及的事情,

對於超出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則不要投入多餘的心力,

當煩惱越去關注,越會讓自己感到挫折與失望,

這也是道家所謂的「無為」精神。


我們只需保持常心、懷抱希望,

等到能力與時機皆成熟時,煩惱自然就會消失或者是迎刃而解了。






avatar-img
7會員
52內容數
希望看完文章的人多少能從煩惱中解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忘憂閣 的其他內容
中國傳統五音的特色是相互組合時是和諧的喔
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新誕生的樂器? 不過我相信未來會有很多人喜歡它的音色。
算是一篇科普資訊的類型吧。
吐出來扔到垃圾筒去吧
中國傳統五音的特色是相互組合時是和諧的喔
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新誕生的樂器? 不過我相信未來會有很多人喜歡它的音色。
算是一篇科普資訊的類型吧。
吐出來扔到垃圾筒去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不知道其他人從靈感或聽講到書寫的細節是怎樣的結構或進行步驟。 今天在閱讀賽斯書時,意識到我為何平時很難在聽講時直接聽打或書寫整理成文字,其實這個情況帶給我某程度的幫助和困擾。先不說科學性知識內容或邏輯思維辯證這種考驗大腦的理解水準,純粹就一般的對話溝通或聽講,細微地發現我常常先感受到的是...
Thumbnail
我們無需等待完美的條件,只需改變對當下的感受,就能活得輕鬆自在。 內心的寧靜:從改變態度開始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以為,內心的平靜取決於外在的條件:一份穩定的工作、一段美好的關係、一個理想的環境。然而,這些外在的因素雖然能帶來短暫的滿足,卻無法保證我們內心的真正平靜。內心的寧靜,其實並不取決於外在
Thumbnail
左右腦,左腦: 語言功能、數學、邏輯問題,詮釋家,捏造細節或自圓其說,注重邏輯和次序,如果某是不合哩,會自行編造一套蠻合理說詞;右腦: 空間認知,觸碰、視覺-動作協調任務,實事求是。 你過去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你會對當下環境的認知有所選擇性,大腦會填入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而漏掉一些可能很重要的
Thumbnail
昨天唸完地藏經第四遍,陷入了很深的低潮。我和一位摯友分享了我的情緒。後來朋友跟我說了一段很有智慧的話,讓我想到社群媒體對我們的影響,以及現實與假象之間的關係。
標題很不要臉; 不是,因為我發現有很多有的沒的書,都叫××現象學, 但好像也跟現象學沒什麼關係。 於是我也來用。 403地震那時候,我正在桌機前, 然後, 就開始搖了。 一開始,嗯,地震。好。 然後,等一下,好像沒有要停。 等等,好像有點大…… 不對,這次地震很大!
世間的道理,只有透過身心具體的感受才會開始理解,而隨著理解越深入,除了會改變處事的態度,還能依生活模式發展出適合的能力或工具。
Thumbnail
開放式對話之「開放性」,意為療程規劃及決策過程為透明公開,每人皆在場進行,但不代表家庭成員被迫對於治療師認為應公開談論的話題發表意見。起初,此種網絡連結方式用於各種治療情形;10年內,開放式對話從芬蘭托爾尼奧市住院對象原本之慣用療法,搖身一變成為精神科之綜合系統。
Thumbnail
你不要去說上午下午或者是過去,過去它已經是過去,它對你沒有任何影響。你只有現在,明白嗎? 你如果要把過去拿過來再去體驗的話,你就是在創造它。那是為什麽? 因為你是一個能量場投射在這個肉體上面導致這個肉體產生不同的反應。就比如說你是一個恐懼的能量場,那你就會產生很多恐懼的反應。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不知道其他人從靈感或聽講到書寫的細節是怎樣的結構或進行步驟。 今天在閱讀賽斯書時,意識到我為何平時很難在聽講時直接聽打或書寫整理成文字,其實這個情況帶給我某程度的幫助和困擾。先不說科學性知識內容或邏輯思維辯證這種考驗大腦的理解水準,純粹就一般的對話溝通或聽講,細微地發現我常常先感受到的是...
Thumbnail
我們無需等待完美的條件,只需改變對當下的感受,就能活得輕鬆自在。 內心的寧靜:從改變態度開始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以為,內心的平靜取決於外在的條件:一份穩定的工作、一段美好的關係、一個理想的環境。然而,這些外在的因素雖然能帶來短暫的滿足,卻無法保證我們內心的真正平靜。內心的寧靜,其實並不取決於外在
Thumbnail
左右腦,左腦: 語言功能、數學、邏輯問題,詮釋家,捏造細節或自圓其說,注重邏輯和次序,如果某是不合哩,會自行編造一套蠻合理說詞;右腦: 空間認知,觸碰、視覺-動作協調任務,實事求是。 你過去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你會對當下環境的認知有所選擇性,大腦會填入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而漏掉一些可能很重要的
Thumbnail
昨天唸完地藏經第四遍,陷入了很深的低潮。我和一位摯友分享了我的情緒。後來朋友跟我說了一段很有智慧的話,讓我想到社群媒體對我們的影響,以及現實與假象之間的關係。
標題很不要臉; 不是,因為我發現有很多有的沒的書,都叫××現象學, 但好像也跟現象學沒什麼關係。 於是我也來用。 403地震那時候,我正在桌機前, 然後, 就開始搖了。 一開始,嗯,地震。好。 然後,等一下,好像沒有要停。 等等,好像有點大…… 不對,這次地震很大!
世間的道理,只有透過身心具體的感受才會開始理解,而隨著理解越深入,除了會改變處事的態度,還能依生活模式發展出適合的能力或工具。
Thumbnail
開放式對話之「開放性」,意為療程規劃及決策過程為透明公開,每人皆在場進行,但不代表家庭成員被迫對於治療師認為應公開談論的話題發表意見。起初,此種網絡連結方式用於各種治療情形;10年內,開放式對話從芬蘭托爾尼奧市住院對象原本之慣用療法,搖身一變成為精神科之綜合系統。
Thumbnail
你不要去說上午下午或者是過去,過去它已經是過去,它對你沒有任何影響。你只有現在,明白嗎? 你如果要把過去拿過來再去體驗的話,你就是在創造它。那是為什麽? 因為你是一個能量場投射在這個肉體上面導致這個肉體產生不同的反應。就比如說你是一個恐懼的能量場,那你就會產生很多恐懼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