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教養思塾】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面對孩子的挑戰》是由我帶領十多位家長,共同練習實踐民主式教養的親職成長課程。

課程的一開始,我請父母寫下「孩子困擾你的事情」,並且藉由自我介紹與分享,讓學員們可以瞭解到:「原本我並不孤單,我遇到的教養困擾,別人也正在遭遇著」。

多數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對於手足的互動狀況感到困擾;對父母想要的和孩子想要的不同時,所產生的親子衝突和拉扯也感到很頭痛;面對生活作息與常規,部份父母也不知道該如何協助孩子練習。

我和父母分享:「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閱讀教養書籍、上教養課程,我們往往是在學習『如何教孩子』,然而作家、講師的孩子,不見得和你的孩子相同,事實上,每個孩子、即使是雙胞胎,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因此別人的教養方式只能參考,不一定適用在你的孩子和家庭身上。因此,我們在談『如何教孩子』之前,必須要『先讓孩子教你』,也就是我們必須先懂孩子。


我們推動的幸福教養,採行的主要核心理論為:「阿德勒學派的親職教育」。

我們認為孩子是社會性的生物,追求社會群體中的歸屬感;

孩子的行為具有自主性,個體的行為是自發的與自我創造的;

孩子的行為具目的性,有自我設定的目標,每個人都朝自設目標而行動;

孩子所覺知的世界是主觀意識的產物。


因此我說明了孩子出生後,就在追求兩件事:「生、存」

「生」代表的是生活,食衣住行、吃喝拉撒睡可以被滿足,這部份多數的家庭都可以做得到;

而「存」代表的是「存在感」,孩子想要被看見、被接納、被認同、被肯定,如果孩子採取正向的行為,無法獲得存在感與歸屬感時,孩子就可能誤用錯誤目標,而展現出父母不喜歡的不良行為。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我鼓勵父母回家要每天練習三十遍,讓這兩句話變成口頭禪,為什麼這兩句話很重要,有兩個原因:

(1)因為說了這兩句話,讓父母過去習慣的反應有所緩衝,例如當孩子打翻水,父母過去習慣先斥責,但因為這兩句話,父母可以稍微緩一緩、想一想,不要輕易的責罵孩子。

(2)因為這兩句話,代表著對孩子行為的接納與犯錯的包容,學齡前的孩子,很多的行為並不是故意的,只是有一個內在趨力(動機)造成了孩子的外在行為,當孩子聽到這兩句話後,會感覺到父母對他的「無條件的愛」,一個在愛、接納與包容成長的孩子,性格自然更加穩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綠豆爸的幸福家
61會員
88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綠豆爸的幸福家的其他內容
2024/12/07
「時間結構 Time Structuring」是「TA溝通分析」當中,讓我很有感觸的概念。 TA的創辦人伯恩認為人有結構的需求,因此當人和人相處時,就會有下列六種「時間結構」的型態來度過時間。 這讓我想到在 #幸福教養學 裡的親子行動「單獨約會」。
Thumbnail
2024/12/07
「時間結構 Time Structuring」是「TA溝通分析」當中,讓我很有感觸的概念。 TA的創辦人伯恩認為人有結構的需求,因此當人和人相處時,就會有下列六種「時間結構」的型態來度過時間。 這讓我想到在 #幸福教養學 裡的親子行動「單獨約會」。
Thumbnail
2024/03/29
我:「不要再和那些會批評你、指責你、攻擊你的人相處了!」 學生:「這樣的話,我就不能和我爸、我媽、我的兄弟姐妹相處了耶!」
Thumbnail
2024/03/29
我:「不要再和那些會批評你、指責你、攻擊你的人相處了!」 學生:「這樣的話,我就不能和我爸、我媽、我的兄弟姐妹相處了耶!」
Thumbnail
2024/03/18
我們從2010年開始推動以阿德勒心理學為核心的幸福教養,至今已有14年,「溫和且堅定的態度、自然或合理的後果」為我們主要的練習方向。
Thumbnail
2024/03/18
我們從2010年開始推動以阿德勒心理學為核心的幸福教養,至今已有14年,「溫和且堅定的態度、自然或合理的後果」為我們主要的練習方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我:「不要再和那些會批評你、指責你、攻擊你的人相處了!」 學生:「這樣的話,我就不能和我爸、我媽、我的兄弟姐妹相處了耶!」
Thumbnail
我:「不要再和那些會批評你、指責你、攻擊你的人相處了!」 學生:「這樣的話,我就不能和我爸、我媽、我的兄弟姐妹相處了耶!」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往往是氣餒的孩子。一個最需要被鼓勵的孩子,往往是最少得到鼓勵的孩子。
Thumbnail
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往往是氣餒的孩子。一個最需要被鼓勵的孩子,往往是最少得到鼓勵的孩子。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Thumbnail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Thumbnail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Thumbnail
面對哭泣的友伴、或是突發的狀況,孩子沒有像大人一樣的能力,可以馬上判斷事情的經過、或是立即反應下一步,因此站在一旁什麼都不說,是很正常的。
Thumbnail
面對哭泣的友伴、或是突發的狀況,孩子沒有像大人一樣的能力,可以馬上判斷事情的經過、或是立即反應下一步,因此站在一旁什麼都不說,是很正常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