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與悟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昨天過了一個平凡生日,再也找不到理由否認,自己已經四十歲了。

上禮拜有學生問,哲學系的人可以賺什麼錢?這問題並不難答,基本就是知識產業鏈,儘管變現方式各有不同,至少都找得到成功案例。

真正困難的、也更應該問的是:怎麼知道我適合走知識普及之路?或者換個角度問:怎麼把我的文史哲知識興趣,或說社會、政治、文化的宏觀剖析,變成可以謀生的職業?

既然四十歲了,多少應該論述一下這類問題。大學教授先不談,單論講師、作家或知識網紅這一塊,如今世道,這三者通常一起搞,偏重不同而已。

(編輯、編劇、翻譯之類,或各式倡議、公益團體,甚至選舉幕僚等,應該也是可能的路,但我完全不熟。)

先講結論:「知識興趣」是有門檻的,過了這門檻才可能把這條路走穩。由於不確定性太高,如果你的興趣不夠堅定,或說動力不夠強,很容易就中途放棄了。世上搞錢的方法很多,這絕不是好賺的一種。

那門檻又在哪裡呢?老實說,我也沒有特別好的指標或測量機制,但有個東西頗具參考價值。

那就是存在危機。

遇過存在意義危機的、體驗過人生觀、世界觀快要崩潰的,或發現真相與世界一直格格不入的,而且最終能靠自己慢慢克服它,進入心理防衛機制高階段(昇華、補償或幽默)的人,就能夠走穩這條路。

我以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自述為例。他的父親不算特別有名,卻是當時英國學術社群的有力份子,與休謨同鄉並平等論交,偶爾還跟邊沁一起渡假。

彌爾從小得到父親的刻意培養,不信宗教、博覽群書,以邏輯分析為最佳的求知方法,自稱政治經濟學派,想辦法要讓菁英、全民的利益達成一致,而非總是前者榨取後者。

(他還贊同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認為限制人口成長,可以維持工資在一定水平之上。但好像沒人拿類似論點出來,說少子化也不錯。)

按理講,在這樣物質不缺、知識充足的環境裡,應該無憂無慮、穩步發展。但在彌爾二十歲左右,也沒發生什麼大事,忽然就遇到了存在危機,對一切事物都失去動力。

他找到的首要戰犯,就是邏輯分析。簡而言之,分析把情感的地位都給弄沒了,所以他說:「分析的習慣對深謀遠慮和洞察力來說是有利的,但對熱情和德行來說卻永久是根部的蛀蟲。」

在此之前,彌爾有意識到自己的快樂,是以一個社會國家的改良者自居。只要這改良需要很長時間,遠超過人的一生,既然目標還達不到,這快樂就不會止歇。

至少這是他對自己的理解。有點像大家打遊戲,儘管我們知道遊戲有破關的一天,但管他的破關再說,現在好玩就行。

可是,存在危機襲來後,彌爾開始認真質疑這個說法,甚至自問改良完成、遊戲破關後,就會真的更快樂嗎?答案是不可能。

到了後來,這種決定論思維,還演變成一種「原來不是我在下決定」的恐懼:

「我覺得自己好像已被科學證明是一個受過去環境支配的無能為力的奴隸,好像我的個性和所有其他人的個性都由我們控制不了的力量造成,我們對之完全束手無策。我時常這樣想,要是我能不相信環境形成個性的理論,這對我是何等的寬慰。」

第一次發作期間,延續了一年多。最終彌爾靠讀詩(他還說作者詩才並不頂尖),回憶自己到歐陸壯遊時,那種山川秀闊的感受,一切才慢慢好轉。之後雖然又遇到幾次類似情況,但都沒那麼嚴重了。

他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情感(或說人生觀、價值觀等)尚未完全建立以前,受太多的分析訓練,可能適得其反。內心修養、邏輯分析必須並重。

彌爾的部分就說到這裡。其實我讀的時候一直覺得,放在中國哲學的脈絡裡,這段過程八成就被說成是覺悟。什麼楊慈湖扇訟大覺、王陽明龍場悟道,都是長久以來的某種疑惑,加上特殊經歷催逼,又看似偶然地得到答案,從此一通百通。

只是各人的遭遇緩急不一。楊慈湖沒有大風大浪,又靠陸象山三言兩語打對點;王陽明則是被宦官權奸大弄特弄,內外交迫下獨自有了啟發。

這種危機/悟道的經歷,或許不是完全必要。但若真的走過這一段,無論是早是晚、是長是短,是驚濤駭浪還暗流沉潛,這些知識會真正內化到人的性格當中,真正開始形成某種思想風格。小者看透人生,大者開宗立派。

這東西看來頗有隨機性,但我相信它是天賦、性格、教育、經歷、自主思考等一系列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也相信它是從事知識普及的重要支撐,至少在這道上混,很難人云亦云下去,必須找到自己的特殊角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在知識發達的現代,很多問題都有號稱官方、標榜專業的解答,所以真正困難的反而是,找到自己心悅誠服的那一些,然後繼續玩出新花樣。

存在危機或許不必要,卻是一種利於辨認的符碼。反過來也可以說,若不曾有過類似的危機感,或至少是同等強力的心理動機,那知識普及就會非常累,不太容易走得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95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2024/10/02
《被追趕的經濟體》指出,戰後東亞經濟的興衰,都依循了起飛期、黃金期、被追趕期等三大階段。 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在這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一切看來都向上發展。 但在這之後,沒有因時代紅利而受益的人們,將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2024/10/02
《被追趕的經濟體》指出,戰後東亞經濟的興衰,都依循了起飛期、黃金期、被追趕期等三大階段。 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在這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一切看來都向上發展。 但在這之後,沒有因時代紅利而受益的人們,將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2024/09/23
究竟是努力去彼此內耗,還是努力去相互合作呢? 兩種狀況我都看過,希望大家選到的世界都是後者。 只要選對環境,一切真的會單純很多。
Thumbnail
2024/09/23
究竟是努力去彼此內耗,還是努力去相互合作呢? 兩種狀況我都看過,希望大家選到的世界都是後者。 只要選對環境,一切真的會單純很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Thumbnail
無底洞的問題其實才是好問題,學術問題才會解完,但生涯問題不能是,人還不夠老。
Thumbnail
無底洞的問題其實才是好問題,學術問題才會解完,但生涯問題不能是,人還不夠老。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不論你是對未來的職涯、學業感到迷惘無助,或是雖然有了明確方向但還是想要獲得更多、看得更遠,我相信點進這篇文章的你,就是資訊種子的有緣人。我將分享自身經驗,告訴你為何資訊種子是大學生一定要好好把握的大好機會,以及我是如何加入資訊種子、在裡頭學習成長、到現在發芽茁壯。
Thumbnail
不論你是對未來的職涯、學業感到迷惘無助,或是雖然有了明確方向但還是想要獲得更多、看得更遠,我相信點進這篇文章的你,就是資訊種子的有緣人。我將分享自身經驗,告訴你為何資訊種子是大學生一定要好好把握的大好機會,以及我是如何加入資訊種子、在裡頭學習成長、到現在發芽茁壯。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研究所學習的心得與看法,以及在實驗室生活的經驗和觀察。文章中提到了研究所學習的能力、學術圈的黑暗面、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等內容,是一篇分享研究所求學和生活的寶貴經驗的文章。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研究所學習的心得與看法,以及在實驗室生活的經驗和觀察。文章中提到了研究所學習的能力、學術圈的黑暗面、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等內容,是一篇分享研究所求學和生活的寶貴經驗的文章。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從研究生到現役學術工作者都適讀的轉職寶典 勇敢步出象牙塔,追尋更寬闊的職涯天空 🎓汲取150位專業人士建議 X 12位成功轉職者經驗 讓高學歷不再成為求職包袱,找到發揮長才的真正跑道
Thumbnail
從研究生到現役學術工作者都適讀的轉職寶典 勇敢步出象牙塔,追尋更寬闊的職涯天空 🎓汲取150位專業人士建議 X 12位成功轉職者經驗 讓高學歷不再成為求職包袱,找到發揮長才的真正跑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