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習慣的動物,習慣時間到了,就要吃飯;習慣時間到了,就要睡覺。
而習慣會帶給我們快樂嗎?習慣有時會讓人將平日的幸福習以為常,而失去生活的快樂,我們不可不慎!
這本書,告訴我們每天都與這些內建的習慣傾向共處,卻毫無頭緒地讓它影響我們的生活而不置知。
作者哈佛法學教授桑思坦和MIT認知神經科學教授沙羅特深入研究這些現象,不僅告訴我們為何會習慣化,還要教我們如何去習慣化。
這本書幫助我們重新點燃生活中的喜悅之火、讓我們更具創造力、覺察迫切需要改變之處。
讓我們的生活不再是枯燥乏味,因為我們不再習慣生活中的應該,該為自己生活增添色彩!
我將和大家分享,我從本書得到能幫助自己生活更有活力的方式!
🪴快樂要分段,不愉快要一口氣
書上提到,即使是會讓我們欣喜若狂的事物(好比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首歌曲、一件藝術品),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失去它的光彩。
根據研究顯示,人們甚至在抵達目的地後四十三小時內,就會開始對熱帶假期的魔力習慣化。
但是,對於你不再感覺或注意到的事物,如何能夠恢復驚奇感呢?書上提到,如果可以在某程度去習慣化就能達到。
因為歡愉來自於欲望不完全和間歇性的滿足。這就是所謂「小别勝新婚」的道理。
所以休息就是去習慣化,降低了我們適應美好事物的傾向,因此也能為我們帶來的歡樂可以持續更長的時間。
我們在面對不喜歡做的事物時,會想一口氣把它做完,還是分批做?答案是一次把它完成,才不會延長面對它的痛苦。
而快樂的事,則需分批做,把快樂延長,好比旅行,一年内安排幾次小旅行,會比一次長途旅行,獲得更多好處!
🪴破除低期望的束縛,對生活美好期待
書上提到一個發生在馬戲團的故事,在大象年幼時,牠被拴在一根插入地下的小木桿上。
小象拚命想掙脫,但因爲牠很小,所以做不到。
牠試了又試。過了一段時間後,小象就接受了牠的命運。
隨著小象成長,牠有了巨大的力量,可以連根拔起大樹,並舉起沉重的石頭。牠雖可以輕易逃脫,卻從未再嘗試。
也許大象並沒有想到牠現在有能力逃脫,或者可能有不同的生活。
限制牠的不再是牠的肌肉,而是牠的心理。
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許多的壓力,身為職業婦女要忙工作;要忙家事;要忙著接送小孩,似乎生活没有了自己,也逐漸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家中的男人,是否會願意伸出手幫忙另一半,就需打破自身的習慣思惟。
最近,因為無法外食,而需由我煮三餐給家人吃,飯後又無人可幫忙洗碗,就會陷入煮飯的不悦之中,於是我向另一半開口說,需要有人洗碗,我才有動力烹調料理。
本以為,另一半會當成耳邊風,繼續裝傻,結果在我閱讀時,他居然進入廚房,把餐碗給洗乾淨了。
有時大腦正在嘗試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一件事讓人產生驚喜,它們會更加活躍,向大腦的其他部分發出信號,顯示剛剛發生的事情比預期的要好。
所以我們要打破習慣的僵化,化不可能為可能,對將來充滿著期待,永遠有希望存在,自然而然,美好生活,指日可待。
🪴去習慣化由平常做起
我們為何會習慣好的事物;也對壞的事物習慣了呢?
為何我們很快就會習慣化?並不是因為我們是軟弱、忘恩負義,或是不知所措的生物,看不出威脅或奇蹟。
答案與我們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抑制自身的反應來習慣化。
這些過程也發生在人腦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充滿煙霧的房間逗留幾分鐘後,可能就不會再注意到香菸的氣味。
我們也可能會因此驚訝地發現,原本讓人非常惱怒的背景噪音,也會漸漸地習慣了。
這是因爲我們要求生存,大腦就必須優先考慮不同的新事物:突然聞到煙的氣味,一隻極餓的獅子你奔來,或者美女俊男走過你身旁。
爲了這個意想不到的新事物,我們的大腦會自動過濾掉已經在你意料之中的舊事物。
當我們對於工作感到疲乏時,就需要遠離它一段時間,讓它的美麗,再度給我們驚喜。
即使是短暫的休息,也能引發去習慣化,而重新為生活帶來歡欣。
我們可以在平常給自己安排一段短假期去旅行,或暫停工作,讓自己休息去聽個音樂,暫時離開工作環境,讓身心去習慣化,進而重新回到喜歡的生活。
生活中,我們偶而也會參與同事之間的話題,對於别人的閒言閒語或充滿負能量的話語,我們也可選擇去習慣化,不讓自己習慣聽到那些帶給我們生活品質不佳的耳語。
習慣化在某些方面有助於生存,而去習慣化則有助於進步!
最後,誠摯邀請大家閱讀《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這本好書,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豐富而美好的色彩。
📚附註:感謝時報文化#晟庭的邀請,讓我閱讀這本好書,用去習慣化,讓我們的生活因此更加美好!
#塔莉. 沙羅特
#凱斯. 桑思坦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
#時報文化
#珍妮老師真心推薦的好書
#2024第62本閱讀筆記
#珍妮閱讀筆記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