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迷失在別人的期待中了嗎?我讀「過度努力」

2024/03/0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陣子,在網路上聽著某位友人提到他自己做的很多事,有些甚至在我看來是非常出色的成果,然而,他卻依然認為自己做得不夠,也不好,從他言談間,我忽然連結起「過度努力」這一本書,於是推薦給對方,為了後續能和他對話,春節期間,我也找出了這本書來讀。



過度努力一書的作者是周慕姿,之前也曾因「情緒勒索」一書爆紅,甚至有段時間不少人會過度使用情緒勒索的字眼來面對彼此間衝突的關係。


在過度努力一書中,作者以八個主角做為故事的啟、承、轉、合,說著他們各自有的困境,以及在諮商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轉變。,這八位主角分別是:


一、購物成癮的小公主:不懂「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二、恐慌症發作的跨國企業高階主管:說「人活著,就是為了追求贏的感覺」,但究竟是「享受贏的感覺」?還是「害怕輸的痛苦」?

三、焦慮又憂鬱的不犯錯小姐:「與其說害怕輸的感覺,不如說擔心犯錯或失敗時,會麻煩到別人。」總是太在意別人的感受而忘了自己。

四、與妻子疏離的鋼鐵先生:所以「只要不在意任何人,就不會受傷害!」當然也不會讓人發現,自己其實「不夠好」。

五、恐慌到過度換氣的自責小姐:人怎麼能不夠好?「這是很丟臉的事。」但嚴格的自我要求,只是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從來不是為了「做自己」。

六、戴著面具的小木偶:當父母無法接受自己的性向,「我要怎麼做自己?」為了交換愛與不被鄙視,只能忘記自己原本的樣子。

七、躁鬱的完美媽媽:自己?「當了媽媽後,沒有自己是很正常的。」一定要先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必須「夠完美,夠有用」!

八、易怒崩潰的總醫師:不「有用」,活在這世上要幹嘛?

(以上引自該書推薦序


因為是故事,所以讀起來並不費力,然而,卻也因為是不同主角的故事,所以,或多或少地會觸碰了關於自己的部分。還記得,當時自己一邊讀,也不時會默默地紅了眼眶,這些感觸,不只是因為故事,更是因為照見某部分的自己。只是,真要說到底是些什麼,不知是因為從閱讀到書寫相隔已將近一個月,抑或潛意識,我竟然沒有辦法具體地寫出來。只好由當時劃線地句子做為分享,試著從中找出來那些觸動自己的部分,也因此,接下來書寫的結構會較為鬆散。



「諮商的工作就像個擺渡人,渡人也渡自己。」

之所以走上了諮商這條路,的確某部分也是為了回頭去看那些童年帶來的影響,然而,在投入之後,陪伴的過程中,看到他者的轉變時,也時常因此感動。我想起在另一本和敘事相關的書中,也提到諮商師能夠陪著當事人,做第一個當事人的見證者,看到對方的改變時,那種喜悅的心情。


這的確是是身為一個助人者的意義,也同時是特別要留意的部分。



多好,就這麼被看見了;
多好,別人覺得我好棒;
多好,那代表我是有價值的。我多麼有用。
然後,我用我的肉身當作祭品,獻給那無窮無盡「贏的欲望」,
只為維持生活的意義感。


你也曾經為了價值感,把自己獻祭嗎?

在那個過程,是否曾有一絲地感覺,似乎這是永遠追逐不停的迷籠?即便身體感到累了,仍沒有辦法停下來,它像是另一種「癮」,希望自己夠好的癮。

其實,我也有過這個癮,雖然有些難以回想到底怎麼停下來的,但是,過程中覺察自己的功課肯定沒少做。那一年,我累得要命,卻依然沒有價值感,或許也是因為在那當下他人的提問,才使自己驚覺了這些背後是害怕自己無價值。

自此之後,似乎就不時提醒自己,不要為了責任、為了應該、為了他人期待而做。就算在他人期待的壓力之下,我的選擇,都要是歡歡喜喜、心甘情願,要知道自己為何而做,而不再勉強自己。如此,才能保有那一種因「選擇」而產生的自由。


有些人的拒絕,的確可能是因為不在意你;但有些人是因為有困難。
練習判斷這些,你可以知道哪些人覺得你重要、在意你的感受,而花時間在那些人身上;遠離那些不在意你,甚至只把你拿來滿足自己需求的人,不用勉強自己去迎合每一個人。
這樣,你才能分辨,哪些人是你可以靠近、親近的人,而哪些人可能不適合。也才不會花太多力氣在不適合的人身上,讓自己太辛苦、甚至太受傷。


在這一段的內容中,我看見了關於「討愛」的部分。

因為希望被喜歡,所以就會去迎合他人。與此類似的另一段文字是這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自己一點、一點地交了出去,用來交換愛、交換不被責罵或鄙視,希望被接納,或是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點位置,能夠生存、能有一點喘息的空間。
就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勉強自己,也丟失了自己。
而自己,原本又該是什麼樣子?我們還記得嗎?


我想起曾經一起合作的某個人,在他人眼中,他是一個會利用他人的人,然而,或許因為當年的自己希望被喜歡(害怕被討厭),也或許當時曾受惠於對方,所以,一直都不願聽進他人對這個人的評語。如今回頭再看,當年以為的「受惠」,其實也不過是恰好彼此需要而已,只是,因為那時候,我把自身力量交了出去,才將對方當成了「拯救者」,而忽略了對方也從我身上獲取了某些東西。

後續,為了還「拯救者」"恩惠",即便與之相處過程中曾經受傷,我依然不想怪罪於對方,或許,不想怪罪的背後,也包含著不想承認自己的錯看吧!只不過,這一次的相處,依然是失望的,不同的地方是,自己似乎長大一些了,所以能看清楚了對方,當然,也就經驗了不小的失落,原來,他真的是那樣子的人呀⋯⋯。



在親密關係中,真正加深彼此情感的,不是那些看似「有用」的部分,例如照顧對方、物質上的提供……
而是,當我們願意讓對方看到我們的脆弱、恐懼、情感……那是我們真正的樣子,而只有對方,我們願意讓他看見。
那些我們誤以為「沒有用」的部分,卻是在關係中最珍貴的部分。


承認脆弱,或許對多數人來說也是困難的一件事,某種程度而言,承認脆弱,首先要要有勇氣,其次,過程中也要能做好心理建設,清楚知道展現脆弱並不等於自己不夠好,最後,呈現脆弱之後,會面對什麼反應,也經常讓人焦慮、不安與擔憂,需要學會安撫、照顧自己。

沒有人保證承認脆弱就會迎來好結果,畢竟,關係的雙方,另一個人倘若尚且還不知如何應對他人脆弱之際,可能會慌亂、會逃走,而這些外在行為,有可能反過來對坦誠脆弱的人造成傷害,因此,我會覺得,在展現脆弱之前,也得先做好內在的心理準備,接受對方可能還沒準備好,與此同時,除了回頭安撫、照顧自身外,仍要練習保持開放,不因此而封閉自己,再次假裝堅強。

這是一門挺困難的功課,大概也是我仍在練習的功課,特別是面對原生家庭時。



當我們願意理解:自己的選擇,只是為了生存、為了適應,而這些選擇沒有好壞。
當我們能給自己一點同理、一點溫柔,一些空間,能夠好好呵護自我,讓自我能夠伸展時──自我會慢慢長出力量,面對這個世界;也將有勇氣與彈性,讓自己的人生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性。
有時候,當我們放棄「努力讓自己變好」,而是「希望多瞭解自己一點」時,
拿掉「過度努力」,可能就有一些空間,讓「改變」自然而然發生。


多數時候,人真的很難對自己溫柔啊!

對自己溫柔,不等於放任自己,而是以一種寬容來看待自身;對自己溫柔,是承認錯誤加以改進卻不嚴厲批評,給予自己肯定卻不因此過度自傲,過程中,總是不斷來來回回修正的。

我們都很能夠接納身邊好友所犯的錯誤,會給予安慰、給予鼓勵,卻很難同等的對待自己,然而,弔詭的是,當我們不斷鞭策自己時,或許帶來了進步,卻不一定快樂;當我們適度放過自己,給自己多一些空間,彈性進來了,人就變得柔軟了,成長與改變,卻不因此停滯,卻反而有更不一樣的改變。


因此呀,當我們再次迷失時,也別忘了用這段話提醒自己:

迷失在別人目光與評價中時,記得回到自己身上,以自己的感受為主;
我們就有力量,可以抵擋外在世界的不友善。那樣,就好。


那樣,就好了。


raw-image





100會員
133內容數
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很滿意,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沒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慢慢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