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父母缺席兩性教育,她在男性凝視下學會成為「女性」

2024/03/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我很慶幸,成長過程沒有經歷過太誇張的性別不平等待遇,但有為了女生該是什麼樣子而煩惱過。」友人Robin雙手抱胸,思考了一會對我說。

因為單親的關係,Robin自小相對同齡獨立,在還不懂什麼是男女有別的時候,總是和男生玩在一起。她的母親總說要一人分飾父與母的角色,而她也繼承了母親剛毅的性格,挺著生理女性的身體,卻帶著一絲陽剛性格的靈魂。

真正讓Robin感受到性別困擾的時期是在高中。當時的她時常和一位校花的朋友玩在一起,而這位校花一直是男同學間討論的話題,甚至還有學長從樓上掛布條告白。那個年紀的她們,自此學會男生追女生好像是件理所當然的事。

而跟在校花旁邊的她,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男同學間的話題之一。一切都來得太突然,突然得知其他班級的男同學喜歡她,突然成為班上男同學的話題中心,甚至在體育課操場旁、下課教室外、補習班門口都會有一群男生駐足,看到她經過時一陣竊竊私語。

那群男生是班上的同學,以及一名不認識的男同學。後來她才知道,那個不認認識的男同學就是傳言中喜歡她的男生,也是同班同學的朋友,大概也是因為這樣的關係,Robin成為了班上的話題人物。這些突如其來的生活改變令她措手不及,也開始對於別人在背後議論感到不安,每天都好似活在男性凝視的監獄之中。


當「一個受歡迎的女性」該做什麼?

Robin說,她很羨慕那些可以享受別人注視目光,同時還能做自己的女生。她解釋,因為自小接受威權式教育,是個不論做什麼都會被罵、沒做什麼也要道歉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成長環境,養成了她的內向與討好型人格。加上國中時期曾因為和男生玩在一起而被女同學排擠過,這讓往後的她更加戒慎惶恐地與男性保持距離。到了高中時期,她反而會因為男生說她「很難追」、「很有距離感」而感到煩惱,因為她不知道當「一個受歡迎的女性」該做什麼,男性凝視的目光也令她十分不自在。

「現在想想,那個年紀的男生們,或許是沒有勇氣與喜歡的女生搭話吧。」Robin雲淡風輕地說道。對於那些高中男同學來說,偷看與私下討論心儀的女性如同《那些年,他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劇情般青春熱血,但當時的她卻不知道怎麼成為沈佳宜。因為在學會兩性相處前,她擁有的只是性別焦慮與自卑。這是她的性別創傷起點。


父母在兩性教育的缺席性別創傷演變成恐男症

到了大學,Robin的性別創傷變成了一種恐男症。因為外貌而對她有好感的男性,從一個變成兩個。有了前車之鑑,她認為必需快刀斬亂麻拒絕這些男性。結果卻變成一個是友人加入助攻,另一個採取死纏爛打攻略。身邊同學總是對於她19歲仍未脫單感到驚訝,為了擺脫這些困擾,同年,她向一位「適合當男友」的男性告白,終於告別單身,也在同年因為不懂愛情為何的狀態下,擅自與對方分手,自此告別初戀。

她出現恐男症的徵兆,也是在19歲的時候。當時的她只是和男性店員雙眼對視點餐,竟會不由自主的感到緊張與焦慮,甚至面紅耳赤。她以為緊張就是害羞,所以羞愧到面紅耳赤,甚至因為想到自己有男友還「害羞」而感到十分自責。在遇到第二任男友之前,她的大學生活,可以說都是在恐男症的狀態下度過的。

Robin說,她的性別教育只教會她,在大學之前不能談戀愛,也因此,如何與異性相處這方面的教育,她的母親總是缺席。她在國中時學會男女有別,和男生有肢打鬧是「不知羞恥」;高中時男性視角下的情竇初開,是「青春熱血」;大學時男生的死纏爛打,是種「只要努力就能打動芳心」的男兒浪漫。而她也在這些帶有引號的兩性互動方式中,學會了成為一名女性。

儘管如此,對現今30歲的Robin來說,這些陳年往事已是過往雲煙。若能將這些事情當作閒談話題,就表示早已放下了吧。而現在的Robin也與第二任男友愛情長跑了8年。這8年讓她學會了愛情是什麼,以及學會如何自在的做自己,而不是必須成為某種社會凝視下的女性樣貌。

「現在的我可是很兇悍的呢!」Robin開懷大笑地說。



註1:文中人物以化名顯示。

註2:其實在寫這篇的過程中,突然想到日劇《Sorry青春》剛好在講高中生的兩性相處議題,等我看完後這部後再來寫觀後感!


設計系出生,學過電影,最後跑去唸社會學。在這個平台中,希望透過與各種影像的對話,包括電影、影劇、紀錄片與人物故事,試圖譜寫出景框之外的另一種風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