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德情感論》談同情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亞當斯密(Adam Smith)因《國富論》而為人所熟知,但早期的亞當斯密卻是一位專攻道德哲學的哲學家,並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邏輯學與道德哲學。《道德情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便是其在課堂講授內容之集結。從《道德情感論》到《國富論》看見社會的正義,必須建立在道德情感的基礎上。情感既然是個人的,那麼要如何與他人恰當關係的道德中反映道德情感呢?


情感如何分享與理性討論呢?靠得便是「同情」的能力。同情讓我們從觀察對方的動機、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而與自我內心產生互動。但每一種情感都能夠產生同情嗎?同情(sympathy)一詞最嚴格與最原始的意思,是指我們和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和他們的快樂。相較於快樂,痛苦的情感是更為深刻與持久的,且在悲傷的情感中,更需要藉由他人的同情來達到紓解的效果,並在體驗、紓解負面情感中學習與運用何謂美德。而ㄧ般人平常的自然心情,我認為大部分時間是偏向快樂的,或者說離快樂近一點,因為平靜的心本身就是偏向快樂的、安逸的、滿足的。因此當我們必須同情悲傷時,便必須偏離自身平常自然的心情,而這便讓我們有異於平常心情與藉由同情拓展感知的可能。


我們如何同情呢?藉由自我經驗中類似的情感,而與他人的情感產生交流、交集。但是同情的情感是否需要與他人的情感完全一致呢?或者說有可能完全與他人產生完全一模一樣的情感嗎?若說同情是一種理解,那麼對於他人的理解,我們有可能超越或不足。一模一樣之所以不可能的原因在於,我認為情感屬於一種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例如當他人牙痛而感到痛苦時,旁人再怎麼同情,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分享了當事人此時痛的知識。雖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同情,但是我們卻能夠在一次次的同情中,產生一種原先自我未感覺到的情感,例如藉由看電視、小說或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體驗到未曾有過的憤怒、悲傷的情感,進而讓我們得以有接近他人情感的可能。


為什麼情感需要被同情呢?在同情中喚起情感不就再一次體驗了悲傷嗎?在被同情的過程中,我們盡可能的詮釋我們悲傷的情感,希望他人能夠試圖理解我們的情感;隨著時間的共處與交談,來分擔、緩和我們的情感,並在同情中產生一種被理解後的愉快感。而為了讓他人能夠接近、符合我們的情感,我們必須隨著他人能夠符合的程度抑制或誇張其情感。是故,我認為在喚起情感的過程中,其情感是再一次被當事人詮釋,而與當事人第一次產生此情感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至少在再一次的詮釋過程中,當事人已經接受並試圖緩解此情感。


關於走出傷痛,有些人走得快,有些人走得慢,相同的是都需要時間,至於其時間長短,決定性因素不再他人,而在自我。當自我將情感的對象從外在事物轉向情感本身,進而在此情感再詮釋的過程中逐漸接受與理解,最後將此情感轉向與淡化而走出悲傷。隨著現在人與人之間溝通關係的減少與改變,常利用文字溝通而非面對面溝通,在網路上PO文有可能獲得同情嗎?我認為很難的原因是,因為文字是死的,而情感是活的。他人很難在文字中與其對話,因為那與情感似乎又離得更遠了一點,因為那是文字的情感而非情感本身。關鍵不在PO文與否,而是藉由文字的梳理,理性的理解自我的情感,進而接受自我的情感,這才是PO文意義的所在。


情感如同思想,是矛盾的、想像的,我們在腦海中能夠同時存在對立的思想與情感(例如喜極而泣、又愛又恨)。但在表達、行為的過程中,情感卻必須被迫做出「唯一」的選擇,其選擇便有了「合宜」與否的問題。情感未表達前沒有合宜與否的問題,但在表達之後,因之與他人產生了關係,在道德、正義的標準下,達到合宜、恰當的行為。


那麼,個人的合宜性與社會的合宜性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個人的群體化形成了社會,而因為個人的不同身分、價值、文化、習慣等,而有了不同合宜標準,似乎社會的合宜性不過是一概括性、理想性的名詞,而非真實可能的存在。在行為當下,就能夠判斷合宜與否嗎?我們談倫理與否、個人行為的合宜與否,常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動機、二是行為、三是結果。倫理學便是在解決倫理困境的一門學問。而行為要完全符合此三項標準是少之又少。是故,合宜性與否完全是看事後我們從什麼樣的立場去詮釋,而沒有標準的答案。


同一行為,對某些人恰當也可能對某些人不恰當;俗話說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但其實法律並非道德,法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不同情感的惡意在法律上卻可能有相同的懲罰。不符合道德是否就一定是罪惡呢?若社會上真有合宜性行為的存在,且人人皆遵守它,那麼那樣的社會有可能成長嗎?社會正因為有惡的存在,善才有了價值,人心才有向善的可能。


社會的情感若有標準可言,那麼也只是反映情感的一個面向而已。例如為何社會越來越進步,而貧窮的問題卻依舊存在呢?因為我們對於權貴人士的尊敬情感,易失之太過;而我們對貧窮不幸者的同情情感,卻易失之不足。因為追求權貴的情感較容易形成共鳴、較受人矚目;而關懷貧窮的情感因為較接近悲傷、較遠離平常心情,因此較不容易受人矚目與共鳴。但是社會正因為有悲傷情感的存在,因此讓我們意識到社會不正義的存在,進而產生維護正義行動的可能。


同情,是社會得以進步與維持的主要動力,正因為同情才讓我們得以感受到人的溫度與走出悲傷的勇氣。弱者常會說不需要他人的同情,但其實是不需要他人不合宜同情的同情。同情是需要練習與拓展的情感,漸漸學習走向美感的情感、以他人的幸福為目的的情感。

2017/3/1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1會員
649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4/04/08
  本書於1997年出版英文版,2022年出版繁中版,作者為心理學家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 1932—2020)。描述某天在動物們眼中的開心果蛤蟆,突然感到鬱鬱寡歡,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逼著蛤蟆去看蒼鷺心理師的故事。歷經十次心理諮商的過程。讓人們得以一窺心理諮商的樣貌。
Thumbnail
2024/04/08
  本書於1997年出版英文版,2022年出版繁中版,作者為心理學家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 1932—2020)。描述某天在動物們眼中的開心果蛤蟆,突然感到鬱鬱寡歡,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逼著蛤蟆去看蒼鷺心理師的故事。歷經十次心理諮商的過程。讓人們得以一窺心理諮商的樣貌。
Thumbnail
2024/03/18
  之前監考過高普考、地方特考、導遊和領隊人員考試,距上次監考已近四年,最近(2/18)第一次監考碩士班考試。據敝校表示,本次碩士班考試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來到破萬的1萬624人,為此共開了5個考區(去年高普考報名人數為7萬1284人,共16考區)。   高普考與碩士班考試除了報考人數
Thumbnail
2024/03/18
  之前監考過高普考、地方特考、導遊和領隊人員考試,距上次監考已近四年,最近(2/18)第一次監考碩士班考試。據敝校表示,本次碩士班考試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來到破萬的1萬624人,為此共開了5個考區(去年高普考報名人數為7萬1284人,共16考區)。   高普考與碩士班考試除了報考人數
Thumbnail
2024/03/17
  身為讀書人,暢銷書總不在我覓食的範圍,一方面,對於閱讀有自己的「品味」;另一方面,認為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最符合投資報酬率的閱讀便是閱讀已流傳上百甚至上千年的「經典」。然而,這個時代就是最大的「洞穴」(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要理解、超越這個時代的洞穴,還是應該去閱讀多數人接收、理解、甚至相信
Thumbnail
2024/03/17
  身為讀書人,暢銷書總不在我覓食的範圍,一方面,對於閱讀有自己的「品味」;另一方面,認為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最符合投資報酬率的閱讀便是閱讀已流傳上百甚至上千年的「經典」。然而,這個時代就是最大的「洞穴」(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要理解、超越這個時代的洞穴,還是應該去閱讀多數人接收、理解、甚至相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經濟學是一門人和社會互動的學問,許多經濟學上的預測,都因為人性而失了準。身為一個挺上流階級出身的經濟學家,關心的卻是福祉經濟學,這本回憶錄說明了人確實是經驗的動物,而在經驗中,開出人性的花朵。 跟著讀書會,分二次把這本其實有點厚度的書讀完,大致算是通順好讀的。從他的成長背景開始說起,非常流暢的說明
Thumbnail
經濟學是一門人和社會互動的學問,許多經濟學上的預測,都因為人性而失了準。身為一個挺上流階級出身的經濟學家,關心的卻是福祉經濟學,這本回憶錄說明了人確實是經驗的動物,而在經驗中,開出人性的花朵。 跟著讀書會,分二次把這本其實有點厚度的書讀完,大致算是通順好讀的。從他的成長背景開始說起,非常流暢的說明
Thumbnail
這是一本能讓你用全新眼光看待人生的一本書。 此書由兩位知名教授合著, 我Google他們的英文名, 兩位都上過TED演說。 最近發現萬維鋼在第六季的《精英日課》也提到這本書,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曾在哈佛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 據說他在美國是論文被引用
Thumbnail
這是一本能讓你用全新眼光看待人生的一本書。 此書由兩位知名教授合著, 我Google他們的英文名, 兩位都上過TED演說。 最近發現萬維鋼在第六季的《精英日課》也提到這本書,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曾在哈佛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 據說他在美國是論文被引用
Thumbnail
在複雜的經濟學中,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傳奇人物——亞當.斯密 (Adam Smith) 絕對是不可錯過的人物。 亞當.斯密出生於1723年的蘇格蘭,擔任關稅查帳員的父親在他六個月大時就過世了(母親名叫瑪格麗特.道格拉斯,想必又是一名厲害的角色啊~~可惜留下的資料太少了,只能知道是一個具備知識
Thumbnail
在複雜的經濟學中,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傳奇人物——亞當.斯密 (Adam Smith) 絕對是不可錯過的人物。 亞當.斯密出生於1723年的蘇格蘭,擔任關稅查帳員的父親在他六個月大時就過世了(母親名叫瑪格麗特.道格拉斯,想必又是一名厲害的角色啊~~可惜留下的資料太少了,只能知道是一個具備知識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讓你心懷感恩的神奇之書!   此書作者是TED大會總裁克里斯.安德森, 今年也剛好是TED大會40週年。 在書籍上市的前夕, 他的好友比爾蓋茲推薦了這本書, 比爾蓋茲說道: 「如果我們欲打造一個更公平的世界,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話,《慷慨的感染力》就很適合你。如果足夠多的人讀完這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讓你心懷感恩的神奇之書!   此書作者是TED大會總裁克里斯.安德森, 今年也剛好是TED大會40週年。 在書籍上市的前夕, 他的好友比爾蓋茲推薦了這本書, 比爾蓋茲說道: 「如果我們欲打造一個更公平的世界,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話,《慷慨的感染力》就很適合你。如果足夠多的人讀完這
Thumbnail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 亞當.賈林斯基(Adam Galinsky)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是談判、決策、多元與倫理、領導、權力; 莫里斯.史威瑟(Maurice Schweitzer)是華頓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為道德決策與談判過程、情緒等。   他們從社會科學與神經科學研究去
Thumbnail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 亞當.賈林斯基(Adam Galinsky)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是談判、決策、多元與倫理、領導、權力; 莫里斯.史威瑟(Maurice Schweitzer)是華頓商學院教授, 研究領域為道德決策與談判過程、情緒等。   他們從社會科學與神經科學研究去
Thumbnail
亞當斯密(Adam Smith)因《國富論》而為人所熟知,但早期的亞當斯密卻是一位專攻道德哲學的哲學家,並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邏輯學與道德哲學。《道德情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便是其在課堂講授內容之集結。從《道德情感論》到《國富論》看見社會的正
Thumbnail
亞當斯密(Adam Smith)因《國富論》而為人所熟知,但早期的亞當斯密卻是一位專攻道德哲學的哲學家,並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邏輯學與道德哲學。《道德情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便是其在課堂講授內容之集結。從《道德情感論》到《國富論》看見社會的正
Thumbnail
本書作者埃里克‧安格納,是位實踐哲學教授,同時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下為整理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以及我的心得
Thumbnail
本書作者埃里克‧安格納,是位實踐哲學教授,同時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下為整理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以及我的心得
Thumbnail
本書作者埃里克‧安格納,是位實踐哲學教授,同時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下為整理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以及我的心得
Thumbnail
本書作者埃里克‧安格納,是位實踐哲學教授,同時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下為整理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以及我的心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