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說「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
作者 Lindeblad 從商學院畢業後,迅速晉升,不久即將擔任財務長。然而,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對成功不感興趣,並深陷入不快樂的生活中,渴望重新找回寧靜。於是,他毅然辭職,前往泰國的寺院修行,成為森林僧人十七年,並被寺廟委以重任。
但後來,他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同時內心也告訴他該離開。雖然在還俗後陷入憂鬱症,但他重新提取冥想經驗,從事演講並遇上摯愛。一切似乎步向正軌,在此時 Lindeblad 被診斷出漸凍症。
這本書真誠地描述了作者一生的故事,描繪了每個時期的心境和遭遇的困境,以及在出家時期從眾多僧人身上學到的智慧。
「我可能錯了。」
這看似簡單的語句,卻易被忽略。當我們與他人爭論時,常急於證明自己是對的,而無法聽進別人的意見。這句話提醒我們先冷靜下來,檢視自己,聆聽別人的看法,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
這一切的問題在於,我們往往將他人視為與自己往同一方向,卻忘了每個人的起點不同,行走的路徑不同,目標也不同。若能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會期待他人遵從自己的意志,嘗試掌控他人的生活。
有人說,能達出人生三問,你就能明白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三問個別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
這涉及了你的性格、你對自己身分的認知,自認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外,關鍵的是你的本質是什麼,你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許多人都認為終極目標是快樂,但卻無法清晰地將其與現實連結。
如果無法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就很難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我們供應鏈在工作中常被要求要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覺。
探究下來,對特定領域深入研究數年,自然會有感受力,在腦內還來不及分析消化資料時,就能先感受到風險並開始思考應對策略。
包括 Lindeblad 在做出重大決定時也是傾聽內心,但同時他也要我們別相信自己每個念頭,兩者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細究,他所謂的要提防的念頭,主要是受到情緒因素,倉卒的決定。
因此要謹慎區分專業訓練或內心聲音所產生的直覺,與因受到挑戰而產生的情緒反射兩者間。
在公司或團隊裡,最困擾的便是分工與人際,當他人無法依我們期望進行時,往往會產生紛爭,這裡所提及的包容性,便是講述不判斷的包容性,不論如何,甚至不需要喜歡對方。都已經準備好跟合作的精神。
這點我也坦承,對於花瓶或者不沾鍋同事這點,至今都還是會讓我覺得惱人,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就上級就同意你們不用共事,因此希望對方性格與處世改變的期待是不可能被滿足,只會加深自己的不快,所以只能選擇不要期待。
避免持續自我內耗。
知識是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事物面前保持謙虛。
在職場上,不瞭解背景隨意開砲可能會碰一鼻子灰,之前我們同事很愛講一個笑話,就是有個菜鳥剛跳槽升上 PM 沒多久,對於各單位的進度不在他掌控中很不滿,開會時就嗆說自己是四大書卷獎。結果有人當場接了句,「這裡有誰沒拿過書卷嗎?還有從國外回來的呢。」
後來沒有多久就無法自處離職了。
在剛工作一兩年拿學校說事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五年以上還在提母校,就表示你在職涯中沒有什麼代表性作品,所以只能懷念往日榮光。
這世界有兩種極端的人,一種是凡事做好計畫,但若無法依計畫行事就會陷入慌張,另外一種則是認為事情總會有變化,因此毫無規劃。但如同供應鏈中的各式計劃,如:生產計劃、產能計畫和庫存計畫,本來就不應該期待百分百吻合,因為計畫隨時會變動,但重點是釐清主航道,只要不太過偏離,那麼就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市面上不乏類似的心靈啟發書籍,但是《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卻能殺出重圍,除了作者本身的幽默感與坦承,像是和老婆吵架時發明新的箴言,或者冥想度辜到發明新的入睡方式的生活點滴,對於父親先行離去的不捨,可以感覺到作者和我們並無二異,是會有情緒或不認真,讓這位大師相當接地氣。
此外,還有他的包容心。即便是這樣的一位智者,都能夠放下身段,去認可自己可能過於主觀,有可能犯錯,我們還有什麼立場去堅持己見。
因為多是用故事的方式分享,沒有太多講大道理的部分,因此每個看過後,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推薦給正感受痛苦與壓力中的你,並期待能走出陰霾。
以上就是本周的分享,喜歡請記得追蹤跟小紅心鼓勵創作者們持續更新~
下週預定是 James Allworth 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有興趣可以先閱讀,這樣下週看鎖定我書籍推薦時就能有線上讀書會的效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