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 Time」的意思是「我的」時間,是屬於個人、用來放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一段私人專屬時間。
「此刻努力在做的事,真正是你自己想做的事嗎?」
過於忙碌的我們總是把想做的事、必須做的事和不得不做的事混為一談,導致心力耗損、過於疲憊,當我們一昧地提高效率,卻導致負擔起更多任務、深陷於代辦漩渦中。
作者 池田千恵 是「朝活」的提倡者,透過每天四點起床優先處理自己的事來達到成長與自我實現的目的,但「朝活」只是手段,我們需要的是對 24 小時的解讀,並將時間集中使用在自己真正想前進的路上。
所以即使無法在清晨四點起床,依然能拿回專屬自己的時間。
相信大家都看過,如何把石頭、泥土和水裝入瓶中的影片,在管理上有一個心法叫要事優先,大家需要把自己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做完,但在職場上我們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打斷手頭任務,因此作者才會鼓勵「朝活」,把最好的狀態留給自己。
A Valuable Lesson For A Happier Life
雖然俗語中說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但是扣除掉睡眠、工作和通勤,其實剩下來的時間不多又過於零碎,可能在閒聊或短影片中消失,因此重新編輯、整理,將時間區塊化的整理格外重要。
實際紀錄目前的每日日程,觀察自己的時間使用方式,並列出「一百項喜好」幫助釐清你自己覺得「快樂!有趣!舒服!」的事情。
整理目前預定要進行的任務條列出來,並進一步分類為「需要做 Have to」、「想做 Want 」,以此確認要傾注心力在哪個方向。比較簡單辨別兩者的方法是,需要做往往是怕被懲罰/蒙受損失,想做則是正面想取得某方面成就。
決定了要做這件事,就好好享受這段時間,避免現在掙扎和不安中。消磨時間和發呆也是心理上的保健投資。
作者也建議可以寫「 早起日記」預測今天將完成的事。
如同《想成功,先吃了那隻青蛙》,大多數人在早晨會有比較高的自制力,因此最理想的時間應該是早晨。但因為每個人的生活作息不同,有人可能不得不使用夜間的獨處時光,除了比較現在的時間分配與理想的時間分配來調整作息的必要性。
如果真的調整不來,也可以考慮在夜晚從微作業開始,慢慢進行「 SHOW →EDIT →ENJOY」
另外我們也可以進行備案系統,如果時間不夠達成最理想的目標時還有備案,就像「 松竹梅」套餐般,可以視情況挑選。
不確定要做什麼或者想釐清價值觀,就列出六個感到最重要的事,並放在雷達圖上。先將目前的狀態以藍線繪製,每項有 0 ~ 10 分,請以總計三十分去分配,也就是說即使平均分配,每樣也只能達到五分。
再以紅色去繪製接下來想達成的分配形式,同樣只能以三十分去分配。
六大支柱可以高低分落差極大也無妨,畢竟在列出成為六大支柱時他就是重視的目標,現況與未來希望也可以有落差,這樣才能清楚接下來該往哪方向努力。
六大支柱可以是經濟基礎、家人時光、社會貢獻、健康、工作意義、學習、興趣、理財,任何支撐起你生活的面向。
最後記得要回顧,這點我覺得《子彈思考整理術》是一個蠻好進行回顧的方式,可以設計成週回顧、月回顧和年回顧,來檢視自己是否達成目標。
書中的備案系統我覺得可以和《彈性習慣》相互連結,這本書我有寫過較短的書評。當我們想堅持好習慣時,總會遇上有些特別難熬的日子,因此 Stephen Guise 建議可以選擇三個想培養的習慣,並將個別將訓練調整到三種相近程度的練習,例如:「五分鐘、十五分鐘、三十分鐘」,每天視情況從中挑選一個來執行。
過段時間後再來追蹤個別達成次數,與是否需要調整難度或更換種類。
✓ 選擇三個想培養的習慣
✓ 列出三個水平選項「伏地挺身、跑步、打羽球」
✓ 將習慣垂直設定「菁英、進階、迷你」三個程度
✓ 設定執行時間每天擇一執行
✓ 公開展示與追蹤評估
我認為對於 Me time 的練習也可以依此方法展開,培養出開心而有價值的日常。
喜歡這樣的專題介紹,還請關注與紅心支持,當然如果想要看更多我現在在看什麼書,歡迎追蹤 IG 掌握即時動態。
下週預定是 Ryder Carroll 的《子彈思考整理術》,除了時間規劃的面向,我想從其中的思維整理更進一步分享,有興趣可以先閱讀,這樣下週收看書籍推薦時就能有線上讀書會的效果哦。
我的生產力之道 → 採購人生|打破忙碌迷思:我的生產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