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啟航,如何克服常見的閱讀困擾》,排除大家在開始閱讀前遇到的問題。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如何讓讀過的書真正成為自己知識的一部分」。如果閱讀後只是匆匆闔上書本,或許當下會有感觸,但書中的智慧與見解卻未能真正被吸收和內化。
這次,我想分享三個步驟,讓你的閱讀體驗不僅僅是獲取信息,而是實現真正的知識昇華。
《如何閱讀一本書》將閱讀分為三種層次,基礎閱讀,僅在於對文句理解。第二層次的閱讀,在於檢視整理内容,借導論與目錄抓取作者的核心思想,故在閱讀時能更迅速、精確。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便是利用這個技巧,僅畫出最關鍵且突破性的那句話,以利激發後續思考。
如果沒有掌握思維的關鍵「種子」,就會如《思維進化》中所說,一直在學習方法找果肉吃,卻無法獨立產生自己的果樹。
但要讓知識深深刻在腦中,僅僅檢視內容是不夠的。
因為大腦無法一次性多工處理,故需要將重點條列出來才能進行分析閱讀。不論是康乃爾筆記、麥肯錫筆記、子彈筆記、九宮格筆記、卡片盒筆記,都各有其優缺點,荒木博行習慣每本書用一頁摘要和三頁分論;土井英司喜歡直接上書上畫線與筆記,應該視個人想理解的知識或提問選擇。
所謂的分析閱讀除了單純「文字的閱讀」,更多的需要將作者的生平與時代納入考量,去了解他為何而寫,以及書中的文獻資料是否足以支撐他的看法。
不少以撰寫隨筆或大陸公眾號文章的作者都會有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大多數人不會把單篇文章排列出來細看,另外一個原因,便是這些公眾號下有多名寫手,故思維不具備一體性,但若是收集成冊便會暴露。我認為這是現如今有些作者受崇拜者追捧,但一直無法出圈或被嘲諷的問題核心。
此時的筆記偏向《卡片盒筆記》中的暫時性筆記,主要的脈絡還是依循書籍作者的思維來進行組織整理,並未內化成讀者自己的知識。我認為這個步驟類似於將機械零件歸納整理於倉庫中。
在《第二大腦》中推薦PARA 四個資料夾,將所蒐集到的資訊內容依專案(短期任務)、領域(長期任務)、資源(未來用得上的題材)、檔案庫(其他備而不用事項)進行管理。
將大腦釋放,以利專心處理眼前重要的事。
第四個層次,自發性主題式的閱讀。也就是反客為主,先抱持著問題再從過往筆記中搜尋相關知識,已完成連結創造屬於自己對一個議題的永久筆記。這也是卡片盒筆記最廣為人知的優點,當大多數資料備齊下,便能透過整理源源不絕的生成文章或觀點。
這個帶著問題去梳理筆記的過程便是使以內化並與筆記知識產生連結。
層次性的去理解一個觀點是如何推演,或觀察不同流派間的看法爭議,造成爭議的理由是什麼,最終是否取得大眾共識或衍變成不同流派。主題式的閱讀即一個人的讀書會,不再是與單一作者間的問答,而是穿越時間與空間,將各位大師匯聚一堂,暢所欲言且相互答辯,最終形成並映證自己獨有的觀點。
也透過串起連結,溫習舊知識並使新知識扎根於腦海中。
閱讀不僅僅是一次信息的獲取,更是一個不斷內化和實踐的過程。如果僅是閱讀而沒有應用在生活中,這些知識仍舊是死知識,無法成為人生的養料,幫助你成長和進步。
就算暫時做不到上面的三步驟,我們也可以用簡易版三分鐘來協助我們進行規劃與總結。
拿到書本後思考一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期待收穫那些內容或解決什麼問題
看完後用三句話總結這本書
原先期待獲得解決的問題是否解決?如果沒有,是否有提供方向?如果皆無,是什麼原因造成?書封騙人或者作者誇誇其談,又或者對於該主題你知識儲備不足?
藉由總結與分析,接下來你打算怎麼做是繼續吸收相關知識或轉移領域。
以上就是本次的分享,喜歡請記得追蹤和按讚,支持我繼續創作更多書評內容。關於這樣對特定主題,跨越書本的整理回覆你有什麼想法?歡迎在討論區留言分享~
下週預定是《 寫小說,不用太規矩: 三浦紫苑的寫作講座》,有興趣可以先閱讀,這樣下週收看書籍推薦時就能有線上讀書會的效果哦。
1.關於閱讀 → 關於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