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的樂趣就是如此樸實無華又枯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邊的有錢是指精神上的富裕

這邊的有錢是指精神上的富裕



  幾經溺斃,終於上岸,成為了林建業、陳其寬與修澤蘭建築師中央大學的學弟(當年的中央大學建築系後來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學建築系與東南大學建築系)。有關哲學研究所在職班的生態,可詳筆者先前拙著〈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的生態─從擔任班代談起〉(下方連結)。本篇除了分享畢業的喜悅,身為本班(105年入學)的第一位畢業生,更想分享的是寫哲學論文的天堂路。


  首先,如何找到研究的題目(問題意識)?是所有研究生最苦惱的(萬事起頭難)。而即使有了題目,該如何將題目發展成最少三大章、若干小節的內容又是另一個挑戰。先談如何找到題目,以我的經驗,即便該修的課已經在二年級上學期都修完了(共28學分),但只要所上有開課(甚至是白天的課),還是會去旁聽(白天的課就請假上課)。好處在於,能夠持續的學習、刺激、思考不同哲學議題。如:碩二下學期旁聽的「教育哲學」、碩三上學期旁聽的「海德格的《康德與形上學問題》」與「孔子思想研究」。


  廣泛的認識不同哲學議題,像撒下去的網,不知道有沒有魚,唯有在收網時才知道。然而,便是當初在「教育哲學」的課堂上聽著老師介紹了解構主義,那句:「差異是意義的可能性條件」,如醍醐灌頂般的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上次有這種感覺應該是介紹黑德爾的「凡存在必合理」),便決心以解構主義做為論文研究的核心。而有了研究的對象(解構主義),便開始自發的研讀相關著作及論文。最理想的當然是去看原典,累積對該領域的深度與廣度。


  碩專班,顧名思義便是一邊工作一邊進修。而通常進修的目的並非位了往學術發展(念博班),而是為了解決工作或生活上的問題。這時候工作的現場及非哲學的背景(同學有人是高中國文老師、國中體育老師、小學老師、補習班老師、營養師、資訊工程師、公務員、消防員、警察、計程車司機等),便成為另一項拓展論文的優勢。以我建築系的背景、公務的實務經驗為例,兩者如何與哲學相輔相成,便成為思考的著力點。例如:建築有種風格是解構主義建築,但解構主義建築與解構主義有何關聯?又解構主義做為一種認識多元、差異的方法,是否能夠與建築教育、文化資產修復做結合?


  另一項快速發展論文的著力點則是發表小論文。碩二下學期時正巧台灣建築史學會在徵稿,於是便試著將解構主義與建築史教育結合,最後幸運的錄取了,並於當年11月的「2018臺灣建築史論壇」發表了〈解構主義式的建築史教學與實踐〉。從小論文著手的好處在於,一方面字數較少(一萬字),準備起來較不困難,逼自己一定要寫東西。


  二方面,藉由論文發表,收斂、觀點設限議題的範圍,避免無限擴張不知如何收尾。以該次論壇為例,便是以下列5大領域為主:1. 建築史方法論、2. 建築史的研究與教學、3. 歷史社會學中的建築史研究、4. 當代全球文化史中的建築史研究、5. 其他相關領域。能從中選擇與自身研究較有關聯的領域發展論文。


  三方面,發表當天能夠聽聽別人如何發表論文(1萬字濃縮成10分鐘)、及目前建築相關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並從與談人評論自己的論文中獲得改善的建議(獲得改善的建議這部分我倒是不太有,因為當時與談人師只匆匆的說了兩句:「討論建築教育的方法很多,但為何是解構主義?」這必須放在哲學的發展脈絡來看(從胡賽爾、海德格的現象學傳統,影響了後來高達美的詮釋學、德希達的解構主義),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也沒機會申論。


  接著,如何將小論文發展為大論文又是另一個挑戰。因為自己平時就有寫文章的習慣,這時從寫過的文章找尋自身關切的問題,並試著與研究做結合,整體性的思考,論文架構便逐漸顯現。其實從碩三上學期小論文發表完,便停滯了一陣子,直到過年期間才又重新面對。因為下學期開學10周內要提口試,才逼自己寫多少就先給老師看多少。當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及睡前最後一件事情都是寫論文(每天都另存新檔),論文的痛苦才真正開始,而離成功之日就不遠了。雖然前前後後口試前只與指導教授面對面的討論了一次(還是在很趕的提口試前一周),但還是非常感謝指導教授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改我的論文。


  我對我論文的期許是,做為一塊敲門磚,有可能將建築之門敲壞的敲門磚。30年後論文不一定還會被引用,但希望至少還有人在思考建築哲學的問題。最後,預祝同學們都能順利畢業並活用哲學。


*口試前有個插曲,就在口試前一周,正十萬火急的準備簡報時,某天因為打雷,筆電的主機板就壞了……。當然,禍不單行,原本做到一半的簡報自然是忘了存到存身碟。好在假日到辦公室花了一整天把簡報趕完,免於開天窗的結果(切紀要另外存檔)。

2019/7/2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1會員
650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2/11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2/11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1/25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Thumbnail
2025/01/25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Thumbnail
2025/01/21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Thumbnail
2025/01/21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時逢鳳凰花開,炎熱的夏日令人心浮氣燥地想逃往一處舒適之處, 冷氣房、水上樂園,還有那座充滿嚮往的大學校園。 身為結束學校生涯的老屁股,決定為高中畢業生寫下一些感悟與分享! 讓我們來思考大學生活有甚麼不同之處吧!
Thumbnail
時逢鳳凰花開,炎熱的夏日令人心浮氣燥地想逃往一處舒適之處, 冷氣房、水上樂園,還有那座充滿嚮往的大學校園。 身為結束學校生涯的老屁股,決定為高中畢業生寫下一些感悟與分享! 讓我們來思考大學生活有甚麼不同之處吧!
Thumbnail
謝謝各位陪我走過的國中三年
Thumbnail
謝謝各位陪我走過的國中三年
Thumbnail
6月進入畢業季,象徵邁向人生另一個里程;對於這個值得紀念的時刻, 新鮮人也許有很多種破格,甚至顛覆傳統的方式,比如挑戰校規的翻牆攀樓、跳水塗鴉等瘋狂脫序的慶祝方式,但今年長庚大學卻選擇「時尚加持」的傳承,引領校園風潮 。
Thumbnail
6月進入畢業季,象徵邁向人生另一個里程;對於這個值得紀念的時刻, 新鮮人也許有很多種破格,甚至顛覆傳統的方式,比如挑戰校規的翻牆攀樓、跳水塗鴉等瘋狂脫序的慶祝方式,但今年長庚大學卻選擇「時尚加持」的傳承,引領校園風潮 。
Thumbnail
  從「老師」變成「學長」,悠悠轉換得自然,高中時不請自來的鬱悶感,在大學校園裡好幾趟的腳踏車環校玩耍間煙消雲散。大學果然真很大,大到明明她跟章軒都在同一間學校,圖書館也好、學校餐廳也好,或是悠悠會去拜訪的男宿也好,可以完全見不到面。她感覺自己不再跟章軒來往後,感受到的愜意與自由,是他們青春期的傷口
Thumbnail
  從「老師」變成「學長」,悠悠轉換得自然,高中時不請自來的鬱悶感,在大學校園裡好幾趟的腳踏車環校玩耍間煙消雲散。大學果然真很大,大到明明她跟章軒都在同一間學校,圖書館也好、學校餐廳也好,或是悠悠會去拜訪的男宿也好,可以完全見不到面。她感覺自己不再跟章軒來往後,感受到的愜意與自由,是他們青春期的傷口
Thumbnail
  幾經溺斃,終於上岸,成為了林建業、陳其寬與修澤蘭建築師中央大學的學弟(當年的中央大學建築系後來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學建築系與東南大學建築系)。有關哲學研究所在職班的生態,可詳筆者先前拙著〈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的生態─從擔任班代談起〉(下方連結)。本篇除了分享畢業的喜悅,身為本班(105年入學)
Thumbnail
  幾經溺斃,終於上岸,成為了林建業、陳其寬與修澤蘭建築師中央大學的學弟(當年的中央大學建築系後來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學建築系與東南大學建築系)。有關哲學研究所在職班的生態,可詳筆者先前拙著〈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的生態─從擔任班代談起〉(下方連結)。本篇除了分享畢業的喜悅,身為本班(105年入學)
Thumbnail
原來我從高中時,就開始歪樓了。
Thumbnail
原來我從高中時,就開始歪樓了。
Thumbnail
1988 盛夏,我的高中暑假開始了。這個暑假帶給了我許多的啟發和回饋,從與家人相處中學到了許多生活小事,也瞭解到了在臺灣升級再造的綠色循環經濟。
Thumbnail
1988 盛夏,我的高中暑假開始了。這個暑假帶給了我許多的啟發和回饋,從與家人相處中學到了許多生活小事,也瞭解到了在臺灣升級再造的綠色循環經濟。
Thumbnail
中午出門逛街,巧遇一位年輕友人路易,興致一來,請他用餐,順便敘敘舊。記得他已經畢業半年,如今賦閒在家,準備攻讀研究所。 「謝謝辜老請客!窩在家裡好幾個月,白天準備考試,挺單調無聊的。每天晚上,總是滑手機追劇,兩個月下來,眼睛開始紅腫,這樣下去,麻煩大了!」 「聽說你有意投靠考創作研究所,是不
Thumbnail
中午出門逛街,巧遇一位年輕友人路易,興致一來,請他用餐,順便敘敘舊。記得他已經畢業半年,如今賦閒在家,準備攻讀研究所。 「謝謝辜老請客!窩在家裡好幾個月,白天準備考試,挺單調無聊的。每天晚上,總是滑手機追劇,兩個月下來,眼睛開始紅腫,這樣下去,麻煩大了!」 「聽說你有意投靠考創作研究所,是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