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可在學習劇場的Podcast「內在航號」收聽,期待空中與您相會
https://open.firstory.me/user/learningtheatre/platforms
今天,我們邀請到 Emily,一位在荷蘭化工業擔任研發工作的研究員,分享她在荷蘭換工作時,所受到的衝擊,以及如何調適心態、找回工作的成就感。
Emily 在荷蘭的職場經驗長達好幾年,她曾經在兩家荷蘭公司工作,這兩家公司的文化大不相同,導致她在轉換工作時遇到了適應上的挑戰。
在前一家公司,工作方式是分工明確、各自負責專案。
每個研究員都有自己的專案,技術領域可能完全不同,彼此之間不太會互相干涉。若專案遇到問題,負責人需要主動尋找適合的技術專家來協助解決,而不是等待團隊給意見。主管會定期Review,但最終的決策權仍然掌握在專案負責人手中。
現在這家公司完全不同,工作模式是多人共同推動同一個專案。這使得每個人的分工沒那麼清楚,因而產生「所有人都能對他人的工作發表意見」的現象。
例如,當老闆指示:「我們三點要到台北。」在前一家公司,每個人會各自選擇如何抵達,比如搭高鐵或開車。但在這家公司,則會出現「大量討論與批評」,像是:「搭高鐵太浪費錢,應該騎腳踏車!」「騎腳踏車太慢,應該開車!」等意見,讓Emily感到被過度干涉與指手畫腳。
這兩家企業文化的差異,對 Emily 來說是一場巨大的衝擊。
Emily 發現,這種「所有人都對她的決定發表意見」的情況,讓她感到極大的不適應。
她開始對同事產生敵意,懷疑對方是否不信任她,甚至覺得這是一種「下馬威」。內心開始產生負面聲音,例如:「他們是不是覺得我能力不夠?」「他們是在挑戰我的專業嗎?」工作動力下降,開始變得消極,甚至有「好啊,那乾脆你來做啊!」的心態。
她明白自己正在陷入 「受害者心態」,但這種情緒又無法控制,導致她對工作越來越厭倦。
Emily 不想讓這種負面情緒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她開始尋找方法來調適心態。
在一次閱讀職場心理學文章時,她想起了這句話:「事件本身是中性的,真正影響我們的是我們如何詮釋它。」
這讓她開始反思:「這些同事的批評,真的都是針對我個人的嗎?」「還是他們只是習慣這樣的討論方式?」「我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來解讀這些意見,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攻擊?」
她決定嘗試改變自己的詮釋方式。
剛開始,每當同事發表意見時,Emily 的直覺反應還是會生氣。
但她開始練習一種新的方法:在腦中想像自己「退後很多步」,讓自己與事件之間拉開距離。一開始,當類似的事情發生時,她還是會感到非常生氣,但不同的是,當她開始嘗試不要讓這份生氣持續太久。努力讓自己用一種全新的角度來看待我的同事以及他們給出的評論後,有了三個效果
這個動作有三個效果:
一、降低敵意:當她退後後,情緒不再那麼高漲,內心的憤怒與委屈也逐漸消散。
二、重新審視評論:同事的評論只是針對專案發表意見,不是針對我喔!
三、選擇性接納意見:她開始學會篩選,有用的意見就採納,沒用的就忽略,不再把每句話都當成攻擊。
這樣的改變,讓她不再動輒感到受傷,反而能夠用更專業的態度來面對工作。
Emily 認為,擺脫受害者心態的關鍵是:學會不過度自責。
過去,她常常會因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而責怪自己,覺得自己太敏感、太沒用。現在,她學會了接受情緒,允許自己生氣,但不讓這份生氣影響判斷。生氣過去之後,她一定會提醒自己退後,給自己和事件之間留一點空間。這樣,當她重新看這件事情時,就能夠發現:「他們的評論其實沒有針對我個人,而只是針對專案。」當他不再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之後,讓她的工作變得更順利,也幫助她重新找回了對工作的成就感。
在節目的最後,Emily 分享了一些職場適應的小秘訣:
如果想收到Emily的完整小秘訣,歡迎填表索取
https://learningtheatre.notion.site/1b643c8bec7381559df8c7c3fead72b0
今天,我們非常感謝 Emily 分享她在荷蘭職場適應的故事。從最初的文化衝擊,到後來學會「退後一步」來重新詮釋事件,她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發。
如果你也曾經在職場上感到困惑,或是對自己的適應能力感到懷疑,希望這些方法能夠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應對方式!
🚀 內在航號,本次航站已到站! 我們下回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