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中的決策是如何形成的呢?《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一書中,作者Charles Duhigg指出:組織決策往往基於長期形成的習慣,而不僅僅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在書中,作者Duhigg用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案例說明,這些潛在的組織習慣如何無聲無息地指引著企業的航向。
從Duhigg的觀點,組織中所謂的「慣例」,正是保障企業順利運作的不可或缺之物。慣例賦予員工自由,鼓勵他們嘗試新想法而不需上級批准,同時提供了一種「組織記憶」,讓管理層不必頻繁重置流程或在關鍵人員離職時手忙腳亂。最重要的是,這些習慣能有效化解組織內部的潛在矛盾,確保企業穩定發展。
但如果現有的組織慣例不佳,時常造成問題時,如何更改組織中的慣例呢?Duhigg用相當長的篇幅講述了羅德島醫學中心的例子,在過往這個醫學中心完全以醫師為中心,有些醫師脾氣暴躁,無法接受護理師意見。甚至於在某些情況下跳過手術前的確認流程,導致許多荒謬的結果,例如手術開錯邊,應該開左腦變成開右腦,造成患者死亡等醫療疏失案件,而且還不止一起⋯讓整個醫院給社會的觀感極差,內部員工也士氣低落。但往往是處於這樣的危機時刻,才能重新塑造組織習慣。Duhigg指出,在危機時刻時,組織有機會重新分配責任,創造更加公平的權力平衡。這裡面隱含的訊息是,危機不僅是挑戰,更是重塑組織文化的絕佳機會。
Duhigg在書中並引用了Rahm Emanuel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那句名言:「你永遠不會希望浪費一場嚴重的危機(You never want a serious crisis to go to waste.)。」這句話凸顯了危機中蘊藏的改革潛力。正是借助於這場危機,歐巴馬政府成功推動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改革,從醫療到經濟刺激計劃,這些變革對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習慣不止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書籍,在組織中所形成的習慣對於塑造公司文化、決策過程有著深遠的影響。透過了解和重塑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我們不僅能夠提升個人效能,更能推動組織甚至社會的進步。特別是在組織層面,危機和挑戰不再僅是障礙,它們成為了我們重新審視和調整組織行為的機會,讓我們有可能打破舊有的模式,尋找到更加有效、公平的運作方式。
但我們非得要等到危機才改變組織習慣嗎?Duhigg鼓勵領導者不僅要在危機中尋找轉機,更要學會如何在不需要危機的情況下,主動創造出改變的動力。這意味著領導者需要培養出一種敏銳度,能夠識別哪些習慣是促進組織進步的,哪些則可能成為阻礙。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具備能力,引導組織成員共同參與到習慣的改變過程中,讓每個人都成為這場變革的一部分。
因此,組織習慣的形成和變革不僅僅關乎高層領導的決策,它更多的是關於組織內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每一個員工的行為和決策都在無形中貢獻於這些習慣的形成,因此改變也需要來自於每一個人的自覺參與和努力。沒有全員參與,組織習慣的養成會落於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