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誘惑太多,所以當我們提到需要意志力去做的事,通常會想到的是「抵抗誘惑」。
但是抵抗誘惑,跟它「說不」,只是意志力的其中一種表現。意志力除了有「我要去做」跟「我不去做」的兩種面向,還有第三種力量-「我真正想做」的力量,這才是真正的動力。
《輕鬆駕馭意志力》提到,這些力量,如同肌肉一樣,是可以透過訓練加強的。意志力看起來是一個抽象的力量,實則也與生理狀態有關。科學家發現,人的自制力不只有跟心理層面有關,而是身心同時作用的短暫狀態給予力量,使你冷靜下來,克制衝動。所以如果長期睡眠不足,導致生理狀態不佳,便容易屈服各種壓力,所以要駕馭意志力,第一點我們自己能做到的,就是盡可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
最有效的舒壓策略,包含運動、打球,與朋友相聚、按摩等,有效跟無效的差別在於,真正的舒壓不會刺激多巴胺釋放(比如購物就是無效的舒壓方法),也不會依賴酬賞承諾,而是增加提升心情的大腦化學物質,同時有助於關掉大腦的壓力反應,並引起有療癒功能的化學物質。
自制力像肌肉一樣,用久了會疲憊,所以努力發揮意志力的人,會在其他事物喪失自制力,或者是我們會說服自己,今天在某件事做得不錯,所以犒賞自己、放縱一下應該沒有關係。例如24小時沒有吸菸的癮君子,狂吃冰淇淋機會大增。但很多時候,當你感到疲累時,不代表真的已經到達極限,非得放棄。當意志力下滑時,可以運用「我真正想做的力量」,思考如果成功了,自己或身邊的人會獲得什麼益處。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失敗了,也不要過於苛責,比起自我批判,以自我憐憫的角度看待個人失敗,寬恕自己,更有可能負起失敗的個人責任,且比較願意接受別人意見,並從經驗中學習。可以用中性的角度,留意當時的感受,看待失敗的原因,避免背負越來越沈重的罪惡感,免於再度屈服。
書中提到了「十分鐘策略」—要求自己等十分鐘,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大腦會把這份報酬視為未來的報酬,如此一來酬賞機制會較不活躍,便能壓抑想立即滿足的生理衝動,告訴如果十分鐘後慾望仍未消除,才可向誘惑屈服,而這些誘惑就像海浪,雖然會逐漸增強,不過最後通常會消失;相反的,如果意志力挑戰是要增加「我要去做的」意志力,也可以運用十分鐘策略,讓自己先做十分鐘後再放棄,一但開始做了,就可能會繼續做下去。
在一項實驗裡,受試學生決定讓未來的自己幫同學補習85分鐘,但如果換成這個學期的話,只願意貢獻27分鐘。大腦習慣將「未來的自己」視為他人,這對自制力的影響極大,比如「減肥是明天的事,今天先吃個大餐沒關係」,可是不對啊,明明今天跟明天的自己都是同一個人,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明天的自己會更有行動力呢?要避免把未來的自己當成陌生人,可以透過創造未來的回憶、寫信給未來的自己、想像未來的自己等三種方式,設法認識未來的自己,畢竟大家想像中的未來,一定也是美好的,讓現在跟未來的自己多一點連結,才不會為了要滿足當下,而破壞自己的未來。
關於意志力,有人認為意志力是有限,也有認為是無限。顯然《輕鬆駕馭意志力》作者是屬於「意志力有限」論派別,這本書帶給我最大啟發在於,影響意志力不光是只有心理層面,也包含生理層面,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何在結束一天勞累的工作後,會只想要躺在床上耍廢,因為在一天工作後,如果意志力像肌肉一樣,大概也疲乏了,遑論身體能量也消失殆盡,實在是耍廢的好藉口。
對此,書中從意志力的三種力量—「我要去做」、「我不去做」、「我真正想做」著手,強化正向力量,並用「十分鐘策略」降低「我不去做」的威力,讓讀者對於意志力有更全面的認識。最重要的是,告訴讀者,如果真的失敗了也沒必要苛責自己(當然也絕對不能以這個當藉口?),想想自己的美好未來,看看現在的自己,駕馭意志力或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也沒想像中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