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成為有利用價值的人

2024/04/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一陣子,有個很久沒有聯繫的同學與我聯絡,簡短的幾句言辭往返之後,我便四兩撥千斤的不再接下任何話荏了,默默淡出。因為簡單的互動就已經知道對方大致是來尋求認同與討拍的,只是以尋求協助作為包裝。

雖然之前曾說過不要給人免費的建議,但並非是說必須要當個斤斤計較的勢利眼或者自私自利的小氣鬼。先前,我曾在104平台上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幫人免費看履歷;正常情況下,朋友或前同事在轉職的時候需要調整簡歷等協助,迄今尚未曾拒絕任何人。

為什麼有些忙可以幫,也讓人很願意幫;而有些忙,確總是會使人退避三舍呢?

正好,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說到:什麼人可以幫?什麼人不能幫?什麼人可以積極維持互動?什麼人是消耗的關係,必須快速遠離?

他說,他的原則是之一是救急不救窮;其次是了解對方的動機,再者,是這個人有沒有維持關係的價值。最後一點乍聽之下很市儈,但卻非常寫實——所有的關係都不脫離價值交換,即使是父母與親人也是如此。



有一位在國際演講會認識的朋友A,在他所處的產業中,他是高手中的高手,亦是許多後進者的大前輩。也是後來,聽A的師妹分享,才知道A在自己忙碌的日常工作之外,還經營了一個粉絲團,上面除了分享行業的行銷方法與相關趨勢,也定期有公益諮詢活動:開放給任何人預約,討論職涯或行業相關的問題,用一杯咖啡交換就可以。

師妹認為,這是A作為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如果不知道A的事蹟,還真不知道原來這位前輩是個大內高手,因為每回見到他,都是一位客氣溫和的大哥模樣。

其實,A在透過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的同時,也在積攢自己的社會評價與行業知名度,於此同時,他也很有可能在這樣一對一的職業諮詢中,發掘到不錯的合作對象,甚至與其建立起長久的合作關係。雖然這些都是順帶的結果,但是,這一連串為雙方帶來正面效益的行動,不也正是建立有價值人脈體系的絕佳作法嗎?

歸根結柢,這一套關係之所以成立,就是因為A讓自己成為了有利用價值的人。因為他能夠為別人提供價值,所以他能夠有機會獲取相應甚至更高的價值。

如同我在104當志工,即使初衷有著與人為善或者回饋他人的意思在裡面,但這件事情肯定也同時有著能夠為我所用的地方。比如,我能夠藉由提供免費服務,看到來自不同行業背景與年齡與特質的簡歷,而每一次閱讀不同的資料,從中推敲其價值與總結亮點,都是一種更接近到實務現場之供需現況的探索。

更不用說,如果和簡歷的主人聊得來,成為了朋友呢?



得到的專欄作家和菜頭在他的〈利用:怎樣用另一套損益表來看利用〉一文中,強調了兩種不同的損益表和計算方式。

第一種以個人為核心,認為付出努力必然要有相應的收益,否則就是虧損。但是作者指出這種算法不成立,因為它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把個人視作孤立的原子。

第二種模型將個人看作連接通道或橋樑,認為個人的價值體現在他能建立的穩固連接通道上。在這種模型下,每次連接都是價值的體現,而不是簡單的得失計算。所以,保持穩定和連通性是最為重要的,而個人的價值體現在他所能建立的連接中。

你的個人價值並不體現在單次的得與失裡,也不體現在單次的吃虧還是占便宜上,當你連接一次人和人,人和事的同時,你的價值就已經得到了體現和提升。

同時,作者也指出,那些認為自己是明星、要做世界的中心的人,有著他們自己的一套人生算法;然而,他認為,人畢竟是群居動物,我們都需要活在人群當中,因此,任何增加人際網絡關聯,或者任何提升人和事情之間連接效率的事情,都值得去做。而這種讓價值和意義體現在連結之中的人,也有另外一套人生的算法。

讓自己有被利用的價值,是在向外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基本條件。作者甚至還說,要是一個人如果連被利用一下的價值都沒有,反而挺麻煩的。

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合作關係,都包含著利用的成分。儘管情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實際的利用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我們都應該為他人提供價值,這是維持人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讓自己成為可以被利用的人。
69會員
92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