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日誌_撞上冰山 Hit the iceberg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破冰者 Don’t just be an icebreaker.

如果事件的畫面停留在『老師對著學生打招呼,學生卻一聲不響地離開』而且不斷重複,任誰都會認為是學生出了問題,想要糾正學生的不禮貌,於是,我們就這樣直挺挺地撞上了冰山,撞得師生彼此遍體鱗傷;薩提爾女士提出「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用來隱喻一個人的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我們從直觀上僅能看見一個人外在水平面之上的部分,就像極地裡的冰山一樣,外在顯露的僅是個人的一小部分,在水平面之下看不見的部分才是人的內在學習薩提爾後,我開始練習好奇行為背後的原因,嘗試從海面上看冰山一眼,但是折射後的冰山是我時常迷失的地方,好奇到一半對話便開始有稜有角起來,來到實人後,不論是自己的或是夥伴的-與孩子們相處上的困境,都因為分析、討論後而變得立體也鮮明。

為什麼老師們對學生的『問題行為』特別有感?是因為老師的權威被挑戰?勾起過往不愉快的相處經驗?我們拿著『行為端正』這個理由來要求學生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分析自己的冰山(成長背景)也是我們討論中,重要的一環,也常常遭到懊悔在心上重擊就是,「想指責對方的自己,怎麼剛剛沒有好奇背後的原因?」,不同成長背景的老師和學生,交會出無窮無境的相處情境(和困境),先好奇自己的反應姿態背後的成因,然後開始叩問和回想,是找回平靜情緒的鑰匙,讓彼此兩座冰山脫離彼此相撞的路徑

「是不是學生不ok的地方,只是因為他沒有滿足你在意的點?」這是亮師請我們對自己的提問。
raw-image


先同理再不同意 Empathy works always.

很矛盾的點是,我們必須先同理看似毫無同理心的人,好奇他為了什麼堅持不退讓?看見對方卡住的困境,才能開啟對話,然後藉由叩問引發思考,才能把銅鋰鈊慢慢注射到他卡住的心裡。(對話的脈絡可以參考夥伴欣恩的日誌-我捨不得妳),我不同意你的行為,不代表我不能同理你背後的原因,這是教師的專業,以前講到這裡就結束了,這次我會先檢視自己覺得不ok的地方,原因是什麼?同理自己被對待後的不舒服,再想好對話,然後伺機而動,孩子們請接招!

 

    15會員
    2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