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鐵道攝影愛好者來說,日本有不少一生必去的絕景路線,五能線想必是其中之一。
五能線北起青森縣川部車站、南至秋田縣東能代車站,全長147.2公里。日本在明治、大正年間為了擴充國內鐵道路網而公布的鐵道敷設法,裏頭便將五能線列為建設預定線之一,也就是一百年前的前瞻基礎建設。建設計畫於1924年展開,期間買收私營的陸奧鐵道,並逐步自南北延伸,於1936年全線完工通車,改稱為五能線。
由於五能線緊鄰著日本海岸行駛,沿途灣澳、海蝕平台與奇岩怪石相間;往山裡走還有十二湖與世界自然遺產白神山地等景點,自然休憩資源相當豐富。因此自1990年代開始便開發周邊觀光行程,1997年先以キハ40系改造客車行駛Resort白神號(リゾートしらかみ),2010年更引進新型油電混合車,提供遊客更舒適的乘車環境。
這次五能線鐵道攝影旅行的主要目標其實並不是大家熟知的白神號,而是班次也相當稀少的キハ40系普通車。五能線的キハ40系客車以白色為底搭配藍色線條,是五能線的代表塗裝。然而,2017年JR東日本宣布將新製GV-E400系於2020年度前逐步投入新潟與秋田地區,取代已使用40年、成為日本柴客車代表的キハ40系。於是,筆者決定趁著這次「令和最初旅行」的機會趕緊前往拍攝紀錄這款懷舊的普通車。
出發前筆者根據時刻表自行繪製運行圖進行排點,決定一早自能代北邊的東八森車站附近開始拍攝。由於行程前一天晚間才到新青森,考量到秋田的時間租車店早已打烊,於是便從新青森租車前往東八森一帶過夜。
第一次看到東八森北這個點是在《日本鐵道美景》上,書的照片採用剪影,但因為我是第一次來,所以在最安全的早晨順光時段拍攝221D和222D次。這個地點較高,所以可以用稍微俯瞰的角度拍攝。前景是稻田,後頭是碧藍的日本海,一幅純樸的鄉間風光。
接著有一個小時的空檔,於是轉移陣地到岩館南邊的第二小入川橋梁拍2527D和522D次。第二小入川橋梁俗稱小入川鐵橋,完工於大正15年(1926年),長174公尺、高23.4公尺,是五能線上的攝影名點之一,攝影點就在鐵道東側的國道人行道上,而且公路橋北端還有免費停車場相當方便。由於這裡的鐵道是西北-東南走向,所以車側只有夏天前後的早晨才順光。
五能線海岸以奇岩怪石出名,其中最多人造訪的非深浦莫屬。深浦是五能線中段的主要列車交會車站,周邊地形是灣澳,是個相當典型的漁村。而在市區北側的公路旁小山丘就是拍攝點,人行道旁滿滿都是走上小山丘的明顯小徑,因此取景角度選擇相當多樣。附近最大的免費停車場是近年甫完工的深浦診療所。
再來キハ40系普通車班次要十二點半過後了,所以中間超過兩小時的空檔就去十二湖踏青。根據青森觀光網站的描述:津輕國家公園的「十二湖」位於標高150至250公尺丘陵地區,為橫跨約4平方公里的33座湖泊的總稱,據說是江戶時代發生的大地震引起的地層下陷所形成,由於自大崩的展望處往下能看到12座湖泊,因此被稱作十二湖。
為了省點停車費,所以就把車停在高度較低的王池免費停車場。但因為時間不多,所以只將青池作為主要目標。青池可說是數十座湖泊中最為神秘且必訪的湖泊,周圍森林蓊鬱、池水清澈見底,但又散發出淡淡的藍色。恰好到訪的時候有一旅行團來,不但不好構圖還一直被請託幫忙拍照...。然而在他們離開後,青池隨著周遭的嘈雜聲靜下來,似乎更顯得深邃。
在森林吸收完芬多精之後,驅車回到北邊的追良瀨附近。追良瀨到驫木之間的地形是臨海台地,但鐵道卻是緊鄰著海岸前進,因此在台地邊緣就能有相當壯觀的俯瞰角度。這段海岸主要有三個取景點,這次我選擇北側的兩個,分別是「黒嶋隧道南口」以及「黒嶋隧道樓上」。黒嶋隧道南口攝影點的路線就是三個點的中間,沿著和車一樣寬的田埂走進森林,沿小徑即可到達一個開闊的小平地,似乎除了鐵道迷之外也有農家在走,所以路徑相當清晰。
另外一個點就在上圖隧道的樓上,能見度好時,甚至連広戸北邊的海岸列車都能看見。不過這個點絕大部分的站立面都是陡坡,所以如果遇上大拜拜的場合可能會很難找站位。(不過特殊列車也不走這裡所以應該是沒有這種機會)
最後來到広戸車站南邊的武甕槌神社拍攝Resort白神號就收工了。回程順便停了千畳敷海岸欣賞了一大片的海蝕平台與怪石。
隔天晚上住弘前市,翌日一大早坐頭班車到鶴泊車站拍攝稻田風景。而稻田背後的就是津輕地區的地標─岩木山,由於緯度比較高的關係,所以到五月還可以看到皚皚白雪(雖然中午平地氣溫都接近30度就是了)。岩木山因為山形獨立,也是一座火山,所以又被稱作「津輕富士」,是日本眾多的鄉土富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