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殷海光與方東美故居談思想家留下的遺產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殷海光故居

殷海光故居

raw-image
raw-image
方東美寓所

方東美寓所

raw-image
raw-image


1.殷海光(1919—1969),西南聯大哲學系、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方東美(1899—1977),金陵大學哲學系、威斯康辛大學碩士。


2.殷海光於1949年8月受聘台大哲學系,1957年升正教授,1967年8月離校;方東美於1948年8月受聘台大哲學系,1948年升正教授並擔任系主任,1973年8月退休。


3.殷海光34歲結婚,49歲因胃癌過世(陪葬物有其生前最敬佩的「羅素自傳」);方東美29歲結婚,78歲因肺癌過世。


4.「殷海光故居」,2004年指定為市定古蹟,目前由1993年成立的「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管理營運;「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方東美寓所」(下稱方東美寓所),200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由「至美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營運。


5.「殷海光故居」,修復後不只保留殷海光居住時的建築,還有家具、著作、照片、影像,及其自行挖掘的戲水小池、小山、讀書台等等戶外景觀;「方東美寓所」,1991年方夫人過世後閒置,修復前已傾頹朽壞,且方東美一生不寫日記、不寫自傳、讀書不做筆記,未留下書稿,修復後僅保留建築,作為藝術展覽使用,現場僅以掛在牆上的三張A4大小之文字、照片紀錄方東美(管理單位表示曾跟台大索取方老師相關資料無果)。


6.從台大校門口至「殷海光故居」約1.2公里(走路17分);至「方東美寓所」約2.3公里(走路33分)。


  殷海光的學生李敖,在殷海光病危時曾言:「殷先生如去世,真正有意義的紀念方法是整理遺稿,保管遺物,以發揚殷先生思想及籌設紀念館。」


  對於思想家而言,真正有意義的遺產是留下的思想,而非建築。如今,已如李敖所言,台大出版中心出版了《殷海光全集》,台大亦開設「《新百家學堂》殷海光與自由主義」之課程,另成立殷海光基金會、海光人文書院及其紀念館(故居)。然而,我國多數的思想家並未留下如此豐富的遺產。黎明文化雖出版了《方東美全集》,方東美故居卻徒有其名,未留下方東美生活於此的痕跡,更未作為傳遞、發陽其思想的空間,甚為可惜。就哲學地位而言,方東美不管是思想深度、在世時間、任教時間、所育之英才,至少也應與殷海光獲同等重視。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思想家的思想發展,隨著思想家的過世,是一個過程,而非終點。一生堅信科學、民主與自由的殷海光,沒想到在人生最後階段,竟然轉向倫理道德。胡欣平在〈憶殷海光兄〉寫到:殷海光最後的遺言,「我肯定了理性、自由、民主、人愛的積極價值—而且我相信這是人類生存的永久價值。......但是,我近來更痛切地感到任何好的有關人的學說和制度,包括自由民主在內,如果沒有道德理想做原動力,如果不受倫理規範的制約,都會被利用的,都是非常危險的,都可以變成它的反面。」自由並非無限,而是有限;自由並非無中生有,而是需要持續的原動力。自由作為目標與理想,需要道德倫理指導其方向。由此可看出,思想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自我批判、反思而有演變的可能。作為遺產,應傳承、發揚其整體的思想;該思想才有可能在開放、動態的互動關係中持續生生不息。


  除了思想,思想家亦留下其人格。何友暉在〈敬悼殷海光先生〉中寫到:「他(殷海光)認為讀書人應該肩負國家責任,效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他以為讀書人可以挽救國難。」殷海光在〈我對於在野黨的基本建議〉寫到:「我們台灣大學底教師,在進校之初,與已故校長傅斯年有一項協定,就是不參加實際政治活動。這是一項『君子協定』;並不是『限制』。......是否『從事』實際政治活動乃一回事,是否『關心』實際政治活動乃另一回事。」然而,現在有多少讀書人、知識份子願意肩負國家責任?即便在「官學」關係良好下,參與政治活動的教師所在多有,又有多少是為做官而做官而非作育英才而做官(看看最近公布的新內閣中,多少來自教育界,學校藉此大肆宣揚的反應即可知)。


  教育為了利益,更自甘淪為補習班式的企業培訓所,只教就業導向的內容,而忽略、犧牲了教育的本質;即教師應將最好、最精華、最經典、最能引發創造力的內容傳授給學生,而非將最有用、最通俗、最短視近利的、與人生無關的內容傳授給學生。殷海光在〈自由主義底藴涵〉表示:「自由精神和動因,每經強力抑壓桎梏一次,便壯大一次,充實一次。」在〈真正的言論自由,正如真正的自由一樣,它的出發點是理性與責任〉提到:「有言論自由才有健全的輿論。有健全的輿論才有健全的政治。有健全的政治才能平服當前的大亂。」如今,我國號稱民主自由,自由主義的精神卻早已蕩然無存,面對政府的抑壓桎梏,讀書人、知識份子多數噤聲,或淪為為政治服務的一員。如:最近的「建國啤酒廠變更北科大用地」案,北科大師生可有一絲反對的聲音?


  最後,殷海光一生自律奉勞甚嚴,經常砥礪自我為人之道。以下是其「十誡」共勉之:1. Gifted with Charismatic character。2. 在眾生迷茫中指示出一條光明大道。3. 有絕不動搖的意志;有絕不放棄的理想。4. 給人以信賴感,和安全感。5. 不自己逞能,但能使人呈能;不自我表現重要,但能使接近的人自覺重要。6. 能夠自律: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7. 危難關頭當先;名利關頭退後。8.猛勇如獅,狡滑如狐;負重如駝,迅捷如鳥。9. 目光遠大而不流於空疏;處事縝密而不泥於瑣細。10. 有識人的智慧,有容人的氣量。

殷海光故居

方東美寓所

【名人故居故事一】殷海光故居

方東美 中文 完整版

殷海光基金會
1966年4月8日,殷海光受政大西潮學社邀請,於該校發表演講《­人生的意義》;該場合為其最後一次公開演講。之後,該篇演講文稿被香港收錄於該地區之中學語文課本。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7會員
529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化憤怒為悲願 從願也將身捨 時也過境已遷 死生無一不得
Thumbnail
avatar
林漢清
2024-04-09
從怨恨到願景--在校園衰事中找尋評論題材議論是來自於抱怨,從小孩到大人都會抱怨。只要在抱怨之上,增加多元觀點的檢視、分析,並提出具體建議,甚至是願景,那就搖身一變成為議論了。我請學生根據校園生活的經驗,找尋評論對象,並運用〈評論表單〉進行探討,寫出一篇議論文,包含校園活動、規定、設施、課程和人物……等幾大類,都可以從中找到評論對象。
Thumbnail
avatar
鴻雁
2023-11-16
從無卡分期受害事件談什麼是朋友? 去年是我第一次聽到有所謂的「無卡分期」這件事,得知的地點正是「通訊行」。 平時沒有需求踏進通訊行的朋友可能不太會注意到,但如果有買手機或周邊商品的時候,很容易會在通訊行的牆壁上看到大大的「無卡分期」字樣。 我記得當時看到的第一個念頭是:「無卡是要怎麼分期?」 沒過多久便想到那肯
Thumbnail
avatar
射手媽咪婷婷
2023-10-30
從「谷阿莫淺談YT生態改變」這支影片中,寫文的我們能學習到什麼?流量對你來說是什麼涵意,需要先確定。是希望更多人看到你寫的文?或者,你希望流量能夠帶來廣告收入,甚至是接到業配、賣貨、聯盟行銷?還是你單純滿足於點擊數字所帶來的成就感?你需要一一剖析內心最真實的渴望,才能用最有效的方式,對症下藥。
Thumbnail
avatar
Justin_inder
2023-10-19
從後輩到前輩以前讀書時老師總是感嘆一代不如一代,當時被指不如上一代的我,心裏縱使不服氣,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沒有前輩那麼用功,背字典生字那種神話注定無法在我身上復刻,博覽群書對我來說太艱苦,我只想悠哉悠哉地過日子,應付好測驗考試,順利畢業就好,雖然對未來有憧憬,但這樣的態度似乎一輩子也無法成為傑出人士。 某次
Thumbnail
avatar
梁淑淇
2023-09-27
從水管阻塞得到的3個啟示其實,這過程中最痛苦的倒不是受傷或狼狽,而是發現自己徒勞無功,搞那麼久連一點屁進展都沒有,還越發搞不懂那些管線到底是怎麼連通的,甚至有越弄越糟的趨勢。本來請人來修,即便修不好可能也沒比這樣自己蠻幹還白費工、來得感覺更差,我想,這就是沉沒成本的威力吧⋯⋯
Thumbnail
avatar
Justin_inder
2023-09-23
從《偽魚販指南》談傳統市場文化最近台灣出版界掀起一股「職人書寫」的風潮,像是林立青的《做工的人》、袁非的《手槍女王》、大師兄的《你好,我是接體員》,都是根植於自身職人的經驗,所寫出的寫實之作。這樣的風潮,來自於台灣社會對於「深度看見台灣」的需求越來越高…
Thumbnail
avatar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2023-09-03
從窮到富:如何打破命運的枷鎖,開始正向的財富循環在這個世界上,富人和窮人的差異並不僅止於財富。許多人認為,富人擁有的不僅是物質上的資源,更重要的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模式。這樣的思維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管理資源、應對困難和持續成長。那麼,真的存在所謂的「富人思維」嗎?如果真的存在,我們如何培養它,從而打破命運的枷鎖,進入正向的財富循環?
Thumbnail
avatar
夏天不上班
2023-08-25
從方格子的瀏覽數看起:追劇的我們一定要跟上話題嗎?「瀏覽數」存在的意義!它不一定能代表「一篇文章寫得好與不好」,但它可能可以透過使用者的點擊,觀看一些數位時代的端倪:有些東西是歷久彌新的,有些共鳴要在對的時刻才會敲中人心!
Thumbnail
avatar
換日線
2023-08-23
#從不知道到是從什麼時候,吃飯不在兩個人一起吃! 也不想再去紀錄我們之間的點點滴滴, 爭吵也累了! 選擇沈默 嗯! 那就這樣吧! 不想面對妳 只想逃避
avatar
Where
202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