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放課後カルテ》(譯:放課後的病歷表/小學裡的校醫),看著主角松下洸平的精湛演出,忍不住又回頭看了一次《至愛之花》。
三刷《至愛之花》,總有意猶未盡的醍醐味,日文裡頭寫為 だいごみ。
或許在劇裡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許在戲外的平行時空中我踏著似曾相識的路徑。
取自X
𒉽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在別人身上=暴力行為
人生不只一種模樣,可惜的是標籤化
是許多人自以為快速了解別人的作法。
外表是大家主觀判定的第一關,一旦有了主觀想法,就等於在對方身上貼標籤。
隨著時間拉長,標籤越變越多;如有超乎標籤上的行為舉止,就會被視為「你變了」。
事實上並不是「我變了」,而是在標籤的限制下,很難有跳脫標籤外的行為,偶爾展露一下真性情,就被視為「我變了」。
其實那也是我,只是不是你認為的那個我,努力維持標籤上的我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有時候很想撕開標籤顯現真正的我,只是⋯⋯我怕被你討厭。
𒉽當小孩成了大人的許願池
「因為娃娃不會回話,所以必須不斷回應期待」。
よよ從小在媽媽有限制、有條件的愛裡成長。
這不適合女生、女生要秀氣一點......努力回應媽媽的期待,在回應期待的過程中,不斷累積情緒,累積到不可收拾的爆發,而媽媽渾然不知。
面對別人的喜愛做出和善的回應,是下意識的回應動作,就好比別人對你微笑,會不自覺回以微笑應對。
然而當某種喜愛是帶有有稜有角的主觀期許,是為情緒埋下地雷。
𒉽雖然喜歡,但是......
有些父母把小孩當成自己的延續,例如童年時光的缺陷希望藉由小孩補足,可惜的是,這種一廂情願的作法往往把小孩越推越遠。
自己的缺陷只能自己彌補,劇中的よよ是在媽媽滿心期待下生下的小孩,承載了拉近父母之間的大願。
媽媽在原生家庭的不如意,把小時候想做的不想做的都強加在よよ身上,よよ感受到媽媽滿滿的愛,帶著不想辜負的心情完成媽媽所期盼的任何事。
𒉽好壞≠喜不喜歡
「無論是好是壞都有原因,同樣的,喜歡、討厭都有某些原因」。
作為大家眼中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什麼都可以、什麼都不討厭,沒有什麼討厭的人、很少抱怨、沒有太多負面情緒......你身邊有這種人嗎?請好好關心他。
好人壞人都有塑造的成因,成長過程、家庭教育等等都是因素,久而久之,當習慣不表達情緒逐漸走向麻痺,卻在麻木下維持好好先生、好好小姐的模樣。
只是,太久會逐漸遺忘自己的形狀,請記得藉由喜歡及討厭慢慢找回自己。
𒉽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大家總是用其他更辛苦的案例凸顯自己的價值,別人能夠完成比較多成分是幸運而非努力。
而當事人的痛往往不是隻字片語能形容,苦澀只是片面的想像,不要過度放大自己的感受。
𒉽別幫人貼標籤
你也曾被分類過嗎?被所謂的外在眼光貼標籤:
女生就應該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諸如此類的八股的性別歧視形容詞,從小就聽到大,但因為性別意識抬頭,現在講的人已經不多了。但是,隱形的性別歧視還是不少⋯⋯
-「粗重的男生來就好」
-「這種細緻的工作還是交給你們女生處理」
-「女生就是貼心」
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字句,帶著隱形歧視及說話者隱藏的優越感,每個人的心理對他人都帶有一些主觀想法,這,就是貼標籤。
在看至愛之花前,我也是會分類貼標籤的人。
-「小華跟我比較好,我要多關照一點」
-「阿明的臉好嚴肅,一定很難相處」
-「長輩吃過的米比較多,說的一定都沒錯」
你是不是也這樣過。在看完至愛之花後,發現原來我自己都在做貼標籤的動作⋯⋯這對被貼標籤的人來說是很不公平及不禮貌的行為。
在我默默不再貼標籤之後,我發現自己的想法及眼界開始不一樣了!長輩吃過的米比較多沒錯,但說的不一定是對的,他們訴說自己的經歷,但並不是自己會經歷的路,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可以抱著聽故事的想法。阿明的臉雖嚴肅,但辦公桌一直保持很乾淨,工作上有疑問,他也會好好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