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知道發生甚麼事,起碼要有個線索,這個線索可以是質化的現象,或是量化的數字,我認為量化的數字是最簡單也最容易可以觀測與收集的,當數字有了變化,要再去參考質化的現象,對於事件發生的原因才會有比較全面的掌握。
最近因為搬新家,朋友送我們一組平底鍋當作入厝賀禮。這天心血來潮想試試新鍋子的能耐,於是打開冰箱開始尋找食材,發現有顆葉子邊緣有點發黑的高麗菜,萎靡地躺在冰箱角落——嘿,就決定是你了。
在料理之前,得先將高麗菜逐片撥開洗淨,發黑的邊緣要去掉,並浸泡在水中等它慢慢恢復生機,下鍋清炒時才能吃出爽脆感。這讓我想到資料分析的過程。數據的原始狀態往往非常混亂,我們需要先進行資料清洗,剝掉那些無用或錯誤的部分,才能進行後續的分析。
這篇內容想跟大家分享剛進到一個新領域時,如何快速掌握這個新領域的樣貌與變化。這件事就是「建立月報」。依據實際需求,也可以變成日報、周報,但隨著頻率的不同,指標與呈現方式也會不同。
在建立月報之前,不是傻傻地將所有相關指標都直接出現在一張報表裡。因為是以月為單位來觀察的月報,一個月才會看一次,所以這裡放的指標必須是短期變化不大且需長期觀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