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悲哀 - 論知識焦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每個年代的悲哀,我認為現代知識焦慮是一個象徵性的悲哀圖騰,也是許多人面臨的困境。

我最早聽到知識焦慮一詞,是在網路上曾經很火熱在討論羅振宇「販賣焦慮」的話題。當時提及販賣焦慮,並沒有特定指某一段內容,更像是在指責,把透過讓現代人焦慮,來宣傳知識付費的各種行銷手段,都稱為販賣焦慮。我不識很清楚引爆點,但我得知這樣的話題,起源於2018到2019年羅振宇跨年演講的一段內容,概要是說:「在當代,每天只要沒有在進步,就是退步。」引發網路熱烈討論。

雖然透過讓大家焦慮來讓大家付費,這種「災難財」引發大家憤怒,能夠理解。但我更關注的是,大家為什麼真的集體焦慮了!

當代,「知識焦慮症」已經不只是一個熱搜詞,而是真的有人因此得了焦慮症。起因很簡單,就是被取代的恐懼。《謝謝你遲到了》一書,稱現在是加速世代,所有事情都指數型的成長。生活在這代的人特別有感,小時候網路連線還是用撥號,Web1.0的年代,學生時代正是 Web2.0 盛行時代,到大學自然而來也是學習相關知識。等大學畢業或是剛入職場,卻進入 Web3.0 的時代。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我大一的時候,雲端技術剛盛行,大學還沒有教授相關知識。我自學雲端技術,還被老師請上台說明給大家。結果等我畢業的時候,公司基本上Iaas都會上雲,都有導入雲端架構,成為一個很普遍的知識。

而在當代人,統一被所謂的知識焦慮困擾,我認為還分為兩種恐懼。第一種是被取代的恐懼。之前看到一個新聞報導,在美國有一位自由接案作家,以前有數十家企業跟他合作。因為ChatGPT的出現,幾乎所有企業都跟他解約。已經要40歲的他,只好開始學習水電工,因為他覺得水電工是近幾年最不容易被取代的工作。還看到另一個報導,日本一位即將要畢業的藝術系學生,嘗試跳崖自殺。因為他發現他研究數周的課題,AI可以在幾分鐘內就畫出來,他覺得未來毫無希望。

我最常社會上,對於這些人的鼓勵是,「世界上有很多工作,你可以轉換跑道」、「妳還年輕,可以學別的東西」。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這種鼓勵,因為要知道有些人從小的夢想或是志向,被擊碎的時候,那不是轉換跑道層面的問題。當然,更有人說「夢想跟工作不一樣,你還是可以繼續畫畫」。這也是讓我匪夷所思的說法,因為很多時候一個人喜歡一件事,是因為能夠讓他獲得成就感。當今天他從小的興趣以及自己認為擅長的實情,社會卻宣判不需要。我認為沒辦法透過,「夢想與工作兩回事」這句話,就能切割開的感受。

第二種焦慮是,輸別人的焦慮。我從以前學了AI、數據分析、區塊鏈等知識,卻發現沒過多久,別人好像也會了,或是工具就可以輕易取代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的平庸與無力,我更常感受到的是,自己沒有專業。所以你拚了命,想去學習別的東西,嘗試證明自己的不同,卻日復日、年復年。

我小時候很喜歡看天空,喜歡天空的遼闊,認知自己的渺小,也認知煩心事,更是微不足道。但我在一次的演講曾經說過:「我人生最悲哀的一刻,不是被家人、朋友背叛,不是創業遇到挫折,更不是工作不順利。而是有一次,我朋友遲到,手機訊息也回完了,於是我抬頭看天空。好陌生的熟悉...那是我覺得自己最悲哀的一刻。」


有解嗎?


我不知道絕對的解答,但我知道自己的解答。後來,這些過程,都是我的生活。轉換目標是我的方法。

我不把贏過別人、證明自己、或是不被取代當作人生目標,而是我在追逐這一切的過程中,才建構了我,獨一無二的我。沒有這些過程,無法凝煉出我的個性、選擇與人格。

所以,未來怎麼樣不知道也不重要,我活著的過程,就是意義。

知識很多,是真的。可是知道越多,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越廣。我的時間有限,我不知道能夠認識多少。但是我很好奇,也想看到,所以我學習知識。

這就是我的存在的意義。

avatar-img
90會員
115內容數
除了翻譯各國新聞以外,會將過去演講的一些主題內容放上來。閒暇之餘,分享一些PM心得,歡迎參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amuel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極致的後悔背後,是人生的狂喜 很多人談過後悔某件事,在某一個時間點、某一個抉擇,感受到後悔。 最老生常談的,我們會說,不要後悔。因為你不知道,你選擇的另一條路,會長什麼樣子。也有三百種短片在拍,如果選不同路,結果也都不太好,要勸說人不要後悔。 還有另一種說法,說不要後悔,才能珍惜眼前的事物。
我們都在學習放手,尊重彼此是成年人的存在 有一位朋友跟我聊天的時候說:「我爸媽生活作息不好。我媽常常會熬夜,晚睡晚起,讓我很擔心她的身體狀況。我爸每次房間不收拾乾淨,每次看到他把自己活在這麼髒亂的環境就很生氣。」
曾經有一位朋友向我表達,「我很害怕現在快樂的日子消失,因為這些事物終將成為過去,朋友、家人也都會分開。我甚至會害怕緬懷過去到,寧願現在不要有太快樂的事情。」 我記得,我是這樣回應他 緬懷過去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尤其是現在沒有你想像的這麼好的時候,特別會出現這樣的情緒。
題目:我國普通高級中等學校採能力分班/常態分班更有利 我持正,原本正方論點背後價值想拉抬能力分班提早適應社會,預設反方想講常態分班能夠讓學生不被欺負,是個比較溫暖、教育浪漫的制度。 反方想要告訴大家,為了避免學生被標籤應該採用常態分配,畢竟學校環境應該要提供給學生安全友善的成長空間。 不知道大
極致的後悔背後,是人生的狂喜 很多人談過後悔某件事,在某一個時間點、某一個抉擇,感受到後悔。 最老生常談的,我們會說,不要後悔。因為你不知道,你選擇的另一條路,會長什麼樣子。也有三百種短片在拍,如果選不同路,結果也都不太好,要勸說人不要後悔。 還有另一種說法,說不要後悔,才能珍惜眼前的事物。
我們都在學習放手,尊重彼此是成年人的存在 有一位朋友跟我聊天的時候說:「我爸媽生活作息不好。我媽常常會熬夜,晚睡晚起,讓我很擔心她的身體狀況。我爸每次房間不收拾乾淨,每次看到他把自己活在這麼髒亂的環境就很生氣。」
曾經有一位朋友向我表達,「我很害怕現在快樂的日子消失,因為這些事物終將成為過去,朋友、家人也都會分開。我甚至會害怕緬懷過去到,寧願現在不要有太快樂的事情。」 我記得,我是這樣回應他 緬懷過去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尤其是現在沒有你想像的這麼好的時候,特別會出現這樣的情緒。
題目:我國普通高級中等學校採能力分班/常態分班更有利 我持正,原本正方論點背後價值想拉抬能力分班提早適應社會,預設反方想講常態分班能夠讓學生不被欺負,是個比較溫暖、教育浪漫的制度。 反方想要告訴大家,為了避免學生被標籤應該採用常態分配,畢竟學校環境應該要提供給學生安全友善的成長空間。 不知道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幾年我顯得特別容易感到焦慮或不安,有自身的也有來自外在的,簡短分享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Thumbnail
「焦慮」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從孩子到大人,從社會各個不同領域跟階層,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焦慮 我跟家裡老大都是很容易焦慮的性格,想到有事還沒做會焦慮,事情做完了也會焦慮😖 除了對於事情的焦慮感以外,更多的是對人生的焦慮 很多時候在人生的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好像GPS有點失控
常看到工作者對新資訊的焦慮,例如: #碳焦慮 #ChatGPT焦慮 #氣候焦慮 等等   各種焦慮驅動你不斷追著新東西跑, 每天總有看不完的報告、書、影集、新聞等   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懂這麼多道理, 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要學的事更多了!   很多資訊指出許多產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我們意識到悲慘未來的恐怖,認為平靜可能會被打破的那種心理的不安全感與壓力感。我們會感到不安、某種危險、心慌、坐不住、壓力,忍不住的猜測可能的情況、不斷試圖拼湊線索、尋找讓自己安定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安全感,源於「意識到」,這代表著危機與悲慘未來並不一定真實存在,而是我們「認為存在」。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Thumbnail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短線思維,今天努力、明天開花,後天我就要摘果實,進而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 曾經我也是這樣的人,尤其疫情後的這幾年,大環境變化又更加快速,產業更替、AI興起、各國紛爭不斷,身為一般普通百姓不免感到焦慮,但其實這樣的短線思維,會讓我們過得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幾年我顯得特別容易感到焦慮或不安,有自身的也有來自外在的,簡短分享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Thumbnail
「焦慮」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從孩子到大人,從社會各個不同領域跟階層,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焦慮 我跟家裡老大都是很容易焦慮的性格,想到有事還沒做會焦慮,事情做完了也會焦慮😖 除了對於事情的焦慮感以外,更多的是對人生的焦慮 很多時候在人生的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好像GPS有點失控
常看到工作者對新資訊的焦慮,例如: #碳焦慮 #ChatGPT焦慮 #氣候焦慮 等等   各種焦慮驅動你不斷追著新東西跑, 每天總有看不完的報告、書、影集、新聞等   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懂這麼多道理, 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要學的事更多了!   很多資訊指出許多產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我們意識到悲慘未來的恐怖,認為平靜可能會被打破的那種心理的不安全感與壓力感。我們會感到不安、某種危險、心慌、坐不住、壓力,忍不住的猜測可能的情況、不斷試圖拼湊線索、尋找讓自己安定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安全感,源於「意識到」,這代表著危機與悲慘未來並不一定真實存在,而是我們「認為存在」。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Thumbnail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短線思維,今天努力、明天開花,後天我就要摘果實,進而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 曾經我也是這樣的人,尤其疫情後的這幾年,大環境變化又更加快速,產業更替、AI興起、各國紛爭不斷,身為一般普通百姓不免感到焦慮,但其實這樣的短線思維,會讓我們過得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