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與回憶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4年4月4日凌晨,伴我人生40年的奶奶,以高齡93的歲數,離開了人世。

越漸失去聯繫的親人們,卻在治喪這段期間,難得的再次有機會相處;只是那種感覺很奇妙,有些熟悉但卻又感覺陌生。跟17年前爺爺離開時很不一樣,這次大家的反應都很平靜,也幾乎沒有見到有人落淚;甚至,在這段期間參與相關儀式、乃至送行的親人中,也少了幾個原本預期應該要見到的面孔。

「也許大家都有各自的原因,無法或不方便吧。」我心裡想著。

**

自有印象開始,爺爺、奶奶就是很疼我 (當然包括其他孫子、孫女們),可謂百依百順的溺愛程度。最有印象的,是我從小就愛吃荷包蛋,愛吃到一碗飯上只要給我一顆半熟蛋再淋上些油膏,我就能將濃稠的蛋黃與油膏在碗中攪拌,兩三口就能配飯吃完。

奶奶自然也知道這點,總是會應我要求,要幾顆蛋就馬上煎幾顆,甚至每次看到我都會主動跟我說煎幾顆蛋給我吃好不好 (當年不懂事,感謝老媽總是跳出來阻止我吃超過一顆)。

只會講台語的她,現在回想,應該也是幫助我練就了現在的台語能力的主要功臣;因為即使到現在,在我生活圈當中,從來都沒有人是用台語為主在溝通的。

爺爺離開幾年後,我結了婚,曾經持續一段時間,每個星期會跟老婆去看奶奶兩次,陪著她聊聊天。很常,她會掛在嘴邊說我很孝順都會來看阿罵,然後總是會想辦法塞給我一些飲料讓我帶走,雖然我從來都不會拿;而每次我們要離開時,也都跟她說不用送我們出來,但她總還是會一邊說好,一邊跟著走到門口,最後站在門邊,一手拉著門,跟我們說再見、看著我們離開。

這樣的規律,持續到孩子出生後,時間慢慢轉移到照顧孩子,加上換到外地工作,漸漸的,去看奶奶的頻率,到最後只剩下偶爾才去。

或許因為見到奶奶的頻率變少了,反而對她開始退化的每個階段有明顯注意到:走路開始要拿拐杖、要換助行器、改坐輪椅、要請外傭照顧、對話時回應的次數變少而沉默的時間變多 ...... 最後一次去看她時,對話幾乎不會有反應,甚至連吞水都很吃力;看著外傭用湯匙餵她喝水,每次奶奶吃力吞下去時,我都很怕她會嗆到,不知道有沒有力氣咳出來 ......

**

有天,晚餐後,坐在沙發上,老爸突然冒出一句「你奶奶昨天急診住院了,說喘不過氣 ......」他講得很平靜,接著詢問奶奶狀況時,才知道那晚奶奶的兒女們都趕到醫院了,因為情況不樂觀。

而我,一路看著奶奶這幾年來的孤苦伶仃,甚至最後晚年只剩下外傭陪伴在身時,卻很意外的在此刻,無法去真心期望著奶奶能康復出院。因為,我沒有把握,奶奶這幾年的這樣生活方式,哪一種結局對她才是真正的好 ......

也許老爸也已經看開,因為當我試探性問說奶奶何時可以出院時,他也很坦白的說,這個年紀這樣住院,應該是很難出來了。那陣子剛好公司專案出差在外,默默祈禱著能讓我有機會去醫院探視奶奶。

感謝老天,在奶奶住院的兩周多,我前後有機會去看她三次,雖然她都戴著呼吸器,然後也都沒有啥反應。

4號清晨6點多,被老媽挖起床,腦袋還在昏睡狀態,但隱約感覺為何會被叫起了。果不其然,奶奶清晨走了,我跟弟弟趕緊準備,到禮儀會館跟著已經在場的奶奶的兒女們 (包含老爸) 開始誦經。

**

就這樣,在禮儀會館的這段期間,難得的看到各路兒時常聯繫的親人們聚集一堂。那段時間,每次到會館,都覺得只是在參加活動,大家感覺都很平常;我猜,是因為對於高齡的奶奶,應該大家很早就有心理準備了吧,至少我是如此。

也有好多問號在心裡:爺爺離開17年了,如果奶奶在天上,是否來接他的人會是爺爺?已經17年沒有交集的夫妻,還會想繼續前緣嗎?若爺爺奶奶真的見到面,還會有話題可聊嗎?如果爺爺能見到奶奶,那不就表示他至今還沒投胎轉世?這些問題都不會有答案,也許某天爺爺或奶奶來我夢中相見時,再告訴我吧!

永別了,奶奶,願妳在天上,過得幸福。

踏入職場已十多年,從最初懵懵懂懂的菜鳥開始,藉由經歷許多酸、甜、苦、辣的那些事兒,漸漸的從這堂社會學中找到因應不同情境的為人處事之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