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甚至一個療程需要花費一筆金錢跟投入不少時間。另一個重要的考量是,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情,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不曉得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
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
- 思考你想談的議題:諮商可以談的範疇有很多,包含身心壓力、感情議題、家庭議題、職涯探索、工作議題、創傷事件、情緒困擾等,在心理師的訓練中,可能因為心理師個人實習的場所、心理師過往的個人經驗,而有不同的擅長議題,可以根據你來談的議題,去搜尋擅長領域的心理師。
- 參考心理師的諮商風格:諮商學派五花八門,不同學派看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舉例來說,後現代取向的觀點,相信來談者是解決問題的專家,因此在諮商風格上更傾向以一起合作的方式談話。
- 評估個人偏好與需求:有些心理師善於同理傾聽、有些心理師善於理性分析,在挑選心理師的時候便可以思考這個部分。舉例來說,你的生活周遭充斥著能幫你理性分析的朋友,但結束一段關係後有很多情緒,你感覺自己更需要的是被同理傾聽,就可以依照個人需求跟偏好來做選擇。
對心理師的迷思
- 諮商完問題可以馬上解決:人在痛苦當中會盼望能趕快解脫,但是「諮商」沒有辦法做為擺脫痛苦的特效藥,通常長久下來維持的習慣,光是需要覺察到願意付諸行動改變,可能就需要歷經幾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很難期待談一、兩次就能讓存在二十幾年的困擾消失,但至少走進諮商室,這些困擾不是你一個人孤單去面對,而是有個人陪著你抽絲剝繭,最後產生勇氣並嘗試改變。
- 心理師會直接給我建議:往往來談者會著急地希望心理師可以趕快提供一個解決的辦法,但是作為心理師最忌諱直接給建議,主要是考量還沒有完全了解來談者發生什麼事情,還沒有完整評估來談者狀態跟需求的時候,若是很衝動的給了建議,不確定這對於來談的人來說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 年紀輕的沒辦法理解我的痛苦:能夠理解他人的痛苦往往來自於同理的能力,不管年齡、閱歷、性別,當你遇到能夠換位思考去理解你的心理師時,依然可以感覺到你的痛苦被理解。
希望這些資訊,可以給還在猶豫是否要跨出那一步,開始接觸諮商的人一個方向!也祝福大家尋尋覓覓中,都能夠儘快與自己適合的心理師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