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思考方向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物體掉入一個無底洞時,這是恆動、同時也是恆靜。

物體被限制在時間裡。


恆靜、反覆的移動也無法改變這持續落下的現象。(分裂)

當無法改變,

恆動、反覆的移動即是浪費能源。



科學的移動方向,是尋找真相,這是科學的核心問題。

當我移動時,是為了需求,是為了抵達目的地。是為了解決問題。

那麼,科學思考的方式,是將「物質」持續不間斷的分裂,

再從分裂的物質,再一次分裂。


這裡要注意的是,

破壞分裂會產生更多的物質與物質的組合變化,無窮的可能性。

但所有的可能性,是真相嗎?

還是真相已被破壞跟混淆?

那麼問題如何解決?



科學就是文字語言數字符號敘述,組織起來的系統,

這是物質的現象。

驅動科學的移動時的動力,是科學的思考方式,

陷入不斷分裂、破壞、分析、創造、在破壞分裂,在創造分裂新的物質,

新的理論…再一次破壞。


科學思考的方向,是持續不間斷反覆的移動,分裂原來的物質(自然現象),

不斷的分裂。


光」這個詞彙要表達的是「這個自然現象」,

【這個現象】並不是「光」這個詞彙。

【光】只是這個現象的代稱。



那麼「光」經過思考的創造分裂後組成了系統

科學的用語、系統理論假說知識,這都偏離了「這個自然現象本身」。

當「光」落入思考運作時,猶如落入無底洞,沒有盡頭。


「光」是什麼?


「光」是自然現象的本身?


還是「自然現象的本身」是科學所有的理論、文字語言、形容敘述、數學程式?



科學追球真相的同時,悖離了自然現象本身。

科學陷在科學的思考,理論膨脹分裂裡。


raw-image



當系統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

再一次分裂。

當科學無法解決問題時,即分裂非科學的形式(量子力學),

不同的方向內容,卻有著科學般的思考,分裂…再一次分裂內容。

科學與力學走在不同的敘述當中持續累積內容,

唯一交匯處還是「光本身自然的現象」。


科學與力學,是背道而馳的內容,卻有著相同的方向,持續不間斷反覆地分裂內容。



當我抬頭看向「光」的時候,我清楚的明白,

「光」就是我的感知。

「光」就是【自然現象本身】。

那麼科學的內容,立即消融。

立即擺脫科學對我的限制。


科學是被限制在時間裏的。

時間是距離就是空間是限制。層層的限制是維度。


科學是個龐大的內容,持續不間斷的累積著,猶如無底洞般。

讓我落入無限的思考當中,卻悖離了事實、自然現象。

我要解決的是我本身的問題,生存的問題。

領域只是我生存的工具。

科學只是我生存的工具,並非生存是科學的工具。


這世界面臨的是生存的問題。

這是容易觀察到的。


科學思考的方向方式也是容易看到的,

找尋真相的同時,迷失方向。

自然現象的本身狀態就是真相,

並非科學用語,知識假說理論!




「暴力」要表達的是【那個現象、那個實際的言語行為】

並非暴力的所有敘述,如何處理、如何解決!

這就陷入科學思考的方式,無法解決問題。


文字語言詞彙被我創造出來時,就是選擇!

暴力指的是那個實際的行為!

在我理解後,同時理解到不同方向的行為內容,

這是自然而然的,不需練習。


這就是【文字語言詞彙】,身為工具最重要的目的,

指引方向。

暴力是彼此的傷害,所有形式的傷害。

那麼另一個方向,就是避開所有形式的傷害。

一個詞彙二個方向,這是自然的現象。


思考混淆分裂了這樣的自然現象,造成了更多種可能,

讓我陷在所有的理論方法當中...

思考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思考總是在想著如何解決問題?

當這個系統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再一次分裂選項。


解決問題,不是如何解決?

而是要有一個行動,或者停止行動。

我要有一個選擇移動的方向,

或者停止我現在的行動,不思考。















3會員
60內容數
【自然現象】是我無法抗拒、也無法改變。【我的觀點】隨時能被我破壞后重新組合,也能被另一個破壞再一次組合;這是思考。 這並不是知識的敘述。那麼生命所有可能的內容,就是我對自然現象的敘述、思考。 反覆被你我扭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莊 的其他內容
音樂的美妙之處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偶像」並不是渾然天成的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商業是富有創造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貪」是不斷的改變方向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科學家的思考模式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avatar
凱莉莉
2024-05-02
6年前的AI預測,現在漸漸顯現:《系統思考的哲學和科學批判》+ 「人性 vs AI動機」思索後記搬運6年前文章:以「刻意為之」的系統化、複雜邏輯化又帶有詩味的語言行文,反諷當時商管界風行一時的「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以哲學和科學發展視角,批判、諷諭「系統思考」。 --更是為了揶揄六年前把「系統思考」當作圭臬/聖杯的創業團隊而作。 *文後還有後記。
Thumbnail
avatar
Sean Lin
2024-02-12
【廢文】關於李欣頻:以「廣告創意人、作家」資歷取信大眾,販售偽科學、失控正向思考的邪教神棍一、李欣頻是誰? 李欣頻曾經是華語地區的廣告文案天后,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在房地產業,(據她所述)適逢產業起飛的時刻,因此有良好的員工福利,讓她除了領取優渥薪資之外還可以時常利用員工旅遊出國充實自己、累積寫作素材。除此之外,她在誠品書店剛創立時就為其撰寫文案,參與打造誠品品牌的過程。 除此之外她也
Thumbnail
avatar
廖馨柔Liao Hsin-Jou
2023-09-20
逆思維:如何用科學家的心態打破認知盲點之三種常見的思考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受到認知盲點的影響,這些盲點可能阻礙我們正確理解和評估事物。為了打破這些盲點,我們需要一種能夠以客觀、科學的方式思考的方法。逆思維,即以科學家的心態來思考,是一種有力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克服認知盲點並獲得更準確的觀點。本文將介紹三種常見的思考模式:牧師、政客和科學家,並比較它
Thumbnail
avatar
悠緣船帆
2023-05-25
工程師的思考法則:擁有科學邏輯的頭腦,像工程師一樣思考是《法律人的思考法則》的系列書,作為一個從自然組跨考社會組之後,通常看些科普書來補足各種逐漸忘記的內容,而工程作為一種綜合學科,這本書的內容剛好是個廣泛的複習,當然還有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識。 工程不像上一本法律,幾乎是完全沒有概念來著,只知道部分、皮毛以及尚未綜合的分類知識。而這本書提到的諸多工程案
Thumbnail
avatar
老蔡書評
2021-07-04
人,在科學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科學價值的再思考》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
Thumbnail
avatar
左岸文化
2021-06-22
科學家的烏鴉 不只伊索知道烏鴉聰明 科學家找出烏鴉會思考的證據很久很久以前,大約西元前六世紀時,希臘有個人叫伊索(Aesop),他是個奴隸,長得奇醜無比(希臘版鐘魁),連話都說不好,但是他有顆善良的心。 有一天,伊索看到一個迷路的女祭司,就前往搭訕....   喔,是幫助女祭司,給她小點心,並為她指路。女祭司倍受感動,就向女神愛西施(Isis)祈求,賜給伊索說
Thumbnail
avatar
Sky in the wall
2021-01-04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用帶人登陸月球的思考方法解決事業與人生問題《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書名聽起來是一本科普書,書裡也的確有許多跟太空計畫、科學有關的內容,作者歐贊嘗試把他在參與太空計畫時學習跟領悟到的思考方法拆解成一些原則,讓讀者在工作或生活中可以運用,這本書要不是要教我們如何成為科學家,而是教我們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Thumbnail
avatar
我是老查
2020-11-20
《科學素養:看清問題的本質、分辨真假,學會用科學思考和學習 》素養這詞最近跟著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火燙到不行,可以說是取代能力的論述用高級辭彙中的五月天(這樣會不會得罪五迷?)。實際範疇上,大家還是遇到同樣的問題:跟能力有什麼不一樣?素養導向真的比較符合學生需求嗎?許久以前,我就主張,這是個教學認識論的改變,但看執行面,似乎跟我的想法不太一樣。於是,看到這本書之
avatar
老蔡書評
2020-10-21
《放空的科學》~釋放「不思考的思考」 能量我們在越清醒的情況底下,創意反而越被壓抑;越放空,大腦越能探索新奇點子。
Thumbnail
avatar
Jinna Sun
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