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所描述缺乏共同語言的後果,在跨文化宣教亦然,也符合紐畢真向印度教徒傳福音的經驗。基督徒的大使命是向異教徒見證基督、帶領他們成為基督徒。為了有效實行這個使命,我們必須使用足以與福音對象對話的共同語言,以至能夠與他們共同:一)在行動面向,溝通而非單向灌輸基督信仰教義,讓對方有可能回應並延續對話,而非在接受基督信仰或拒絕之間二擇其一;二)在描述(descriptive)面向,彼此了解,讓基督徒與異教福音對象能夠對雙方的信仰有相當程度、準確的認識;三)在評估(evaluative)面向,達至共識,尤其是對雙方信仰的核心內容(例如人類的困境、得救的方法、人生的目的、神學德性等)相類和不同之處有一致的評價。
基督徒如何與福音對象建立共同語言?首要的一步是釐清雙方對事物描述和價值評斷所奠基的世界觀。加拿大基督徒哲學家奧圖益斯(James Olthuis,1938~)是蘇明斯(James K. A. Smith)的前輩和研究夥伴,繼承改革宗的神學傳統,以跨學科的架構定義「世界觀」:
世界觀(worldview,或稱生命的視野[vision of life])是我們用以看待世界、自身呼召、未來的一個架構或一套根本信念。我們不需要完整地言說世界觀,因為我們可能已經深刻內化,以至無庸置疑。世界觀不一定明顯發展為一個生命概念的體系,不一定在理論方面深化成一套哲學,不一定編纂為信條形式。世界觀可能藉著文化歷史發展而大幅改變,更趨完善。無論如何,終極信念為生命賦予方向和意義,而世界觀則是提供這些終極信念的管道。世界觀是個讓人綜合和詮釋的框架,以判別秩序與失序,是個讓人管理和尋求現實的標準,是我們日常思想行動所仰賴的連串關鍵。(James H. Olthuis, “On Worldviews,” in Stained Glass: Worldviews and Social Science, ed. Paul A. Marshall, Sander Griffoen and Richard Mouw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9), p. 29.)
以向福音對象介紹「何謂禱告?」為例,透過釐清我們作為佈道者和他們作為異教徒的世界觀,有望建立雙方關於禱告的共同語言,部署下一步的傳福音策略。
基督徒的世界觀以三一上帝為獨一真身,祂創造宇宙萬物,包括一切可見或不可見的、有形或無形的,人類也是受造物之一。從創世至今,上帝一直維持世界運作,必要時修復世界;掌握人類禍福,並樂意與人溝通。基於這個世界觀,福音派基督徒參考聖經的整體教導,對「何謂禱告?」的觀點是:廣義而言,禱告是指人與上帝溝通,包括言語和行為、言語陳述和非言語的展演行為。禱告作為言語包括人特意對上帝說的話,作為行動則涵蓋各種非語言的方式建立與上帝的聯繫,例如獻祭、舞蹈、特定身體姿勢等。參考聖經中詩人的描述,人可以用言語表達讚美和感恩,並透過飲食、抹油、穿上禮袍等儀式演繹出來(詩六十六13~17 ,一一六12~14。參詩三十11~12)。(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0) , s.v. “Pr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