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自己小時候,父母親就常唸著「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時隔數十年,現在小學的健康教育宣導得更完整,台灣癌症基金會在十年前開始推廣「天天五蔬果」,五年前更推動新飲食運動「蔬果五七九,健康人人有」,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天攝取五份不同顏色的新鮮蔬菜水果;小學學童及女性每天七份;男性每天九份。
小學生最聽老師的話了,記得我們家孩子讀小學中年級,有次吃晚飯問我:「媽,我今天有吃到五份的蔬果嗎?」接著指著餐桌上的菜餚,仔細的盤問一份蔬菜、水果各是多少?一份蔬菜的生重是100公克,煮熟的量大約是半碗到七分碗;一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也就是一個柳橙算是一份。此後,他們就成了家中最盡職的健康管理員,只要生活一忙碌無暇顧及飲食的均衡,孩子就會提醒「我們今天沒有五蔬果喔!」。
歐美各國的政府也都在強力的推動多吃蔬果的運動,2009年分別來自丹麥、英國、美國的研究調查均指出,對於增加孩子蔬果攝取量的習慣,家庭的影響力是遠勝於學校的。看來中外皆然,學校已經非常努力在教育,但是家中是否提供足夠的蔬果、父母是否引導孩子吃足量的蔬果,仍是左右孩子攝取蔬果量的關鍵。
這些年罹患各種癌症與慢性病的比例增加迅速,而且年齡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許多研究不斷地發現,蔬菜水果是預防或治療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蔬果除了含有對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近年來更發現天然蔬果中含有具生物效應的「植物化學物質」,也就是在各種健康食品廣告中不斷出現的植化素,包括茄紅素、葉黃素、兒茶素…等。這些植化素不僅讓蔬果有美麗的色彩,也幫助植物對抗輻射線、細菌、病毒等侵襲,是植物用來保護自己延續生命的物質,尤其這些植化素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以消除自由基。
人類器官的老化以及癌症、慢性病等,多是由於體內有過多自由基的攻擊,所以多攝取天然蔬果以補充抗氧化劑,可以建立起健康的防護網,阻擋癌症的侵略。
根據衛生署委託中研院調查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結果顯示,台灣中低年級每天攝取的蔬果只有2.5份,高年級只有3.5份,遠遠不足於建議的攝取量。
既然蔬菜水果好處這麼多,為什麼孩子吃的量卻不夠呢?曾有調查顯示,有些孩子是喜歡吃蔬果的,但是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家裏很少開伙,經常外食,或是家長並未注意孩子是否攝取足夠,當然可能父母本身就不喜歡吃蔬果,種種家庭因素造成孩子攝取量不足。
除了颱風季節,臺灣四季的蔬果產量豐富且物美價廉,蔬果的來源是不虞匱乏的。但是從採買、前處理、調理到清理收尾,的確需要不少時間處理。姊姊還沒退休前,姊夫假日負責採買;上班日姊姊的婆婆會先前處理食材;在私人公司服務,工作繁忙的姊姊,下班後料理晚餐,還要準備好幾個便當;侄子們分工負責善後。姊姊退休了,離家念書的姪子們,經常懷念姊姊的手藝還有令同學羨慕的便當。如果沒有全家總動員,單靠職業婦女的姊姊,也難以落實健康的飲食生活吧!
小家庭的我,在孩子小學高年級的階段,開始訓練孩子,負責前後處理及調理蔬果,讓孩子不僅瞭解什麼是「蔬果五七九」,更近一步的學會準備「蔬果五七九」。參與感不但會讓他們更喜歡蔬果,這種有點儀式性的用餐時光,將會是孩子長大後溫暖的回憶與面對成長挫折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