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讀書最重要的事?要如何把書讀好?
不知道也在讀書備考的你會不會想問這件事。
從考上台大財金系,到畢業後考進國營事業,經歷兩次轉變人生的重大考試,也幫助過備考的朋友錄取國營後也會問自己這件事:「什麼是讀書最重要的事?」
我認為是備考心態。
《先問,為什麼》的作者賽門‧西奈克在書中提出「黃金圈」理論,解釋從黃金圈內層的「為什麼」開始出發,比起從黃金圈外層的「做什麼」出發,效率和成果都會高得多。應用到讀書考試上,你可以問問自己是為了什麼想準備考試?
先撇除是因為家人的壓力才唸書,也許你是因為還在教育體制中,不得不面對考試;也許你是因為家人的壓力不得不準備公務員考試。但如果你是自願且真心想考好考試,你的「為什麼」就會是你最強大的力量。
長期備考,像是考公務員這樣的考試,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情。當讀完書想要放鬆的時候,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在自己孤身一人的時候,心底總會冒出許多疑問:「我會考上嗎?」、「如果沒考上,我花費的這些時間又有什麼意義呢?」,這些問題像是附骨之蛆一般如影隨形。
但我認為這些問題是一個很好的磨刀石,當這些問題冒出時使不妨再問問自己:「你是為了什麼想準備這場考試?」回想當初自己考試的初衷,回想為什麼想要這麼努力準備考試,在回想的過程中就是堅定信心的一個過程。
當初在準備高考和國營等公務員考試時,每當自己唸書唸得疲倦時就會不自覺問自己這個問題:「這麼做值得嗎?」,每次想到這個問題就會回想到前一份在新創公司工作,緊湊的步調、剛成立的工作團隊等等讓自己短短七個月就耗盡所有的熱情,更渴望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可以好好學習和成長。每次回想完自己的初衷,心裡又會更加堅定幾分。
尼采說:「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
當你擁有了你的「為什麼」,就擁有堅持下去的力量!
我認為很多人不是輸在考試上,而是輸在信心上。因為失去信心,所以放棄堅持。
最具體例子就是公職考場的到考率,報名人數最多的高考三級考試到考率不到7成,這還不包含沒有全程考完所有科目的考生。換句話說只要你認真準備考試並且堅持考到最後,你的錄取機會就會大幅提升。
也有些人說即使錄取機會提高,從5%變成10%,但上榜的機率還是很低,那為什麼還要堅持呢?這裡我想用數學的概念--「機率」,解釋這個問題。
假設今天你的錄取率很低,每次考試只有10%的機率錄取,那只考1次考試的錄取率是多少?不用說,答案是10%。那如果考2次考試呢?至少錄取1次的機率反而會是19%(算法:1-(1-10%)^2=19%),比考1次考試的錄取率高將近一倍!那如果是考3次、4次呢?而且以上情況還假設你考1次考試的錄取率不變。考試經驗越多,錄取率一定會慢慢提高,到第7次考試,你至少錄取1次的機率就會超過5成!
因此會不會上榜的關鍵不只是你的讀書考試能力(單次考試的錄取率),而是你堅持不斷去參加考試(至少錄取1次的錄取率)。
如果你有了自己的「為什麼」,也願意堅持下去努力向著你的目標邁進,還要建立最後一個心態:願意改變。
你願意花額外的時間檢討讀書方法,想辦法進步嗎?
如果每週撥一點額外的1個小時檢討和思考改進讀書方法,你會願意這麼做嗎?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願意改變,但會有「這麼做有效嗎?」、「我沒有時間念書了,要怎麼撥時間檢討讀書方法?」等疑惑。其實改變通常在短期內不會馬上看到成果,而是要持續做一陣子之後才會慢慢看到,我再用另一個數學公式--「複利」,解釋不斷改進的威力。
如果每天進步1%,一年下來會成長37.78倍(算式:(1+1%)^365)。
可能每天進步1%太誇張,但即使改成每週進步1%,一年下來也會成長1.67倍,你的能力會比一年前的自己強5成以上!
我們的大腦無法理解「複利」這件事,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的直覺是以「線性」理解事情,每天進步1%堅持2週成長14%就放棄了,只是因為沒有看到大幅進步的成果,卻忽視了堅持一年下來會成長37.78倍,有些人可能做了幾天、一個禮拜感覺沒什麼效果就放棄了,但是複利效果往往是第一、第二個月之後才會慢慢感覺到。我們會以為做出改變馬上會看到成果,但事實上改變是需要時間累積,這也是違背我們直覺的地方。
在這裡分享一下,如果想改變自己的讀書方法,我會建議按照下面的順序一步一步調整:
1.改變讀書技巧:先提高讀每個科目的效率節省讀書時間。
2.建立讀書習慣:先從最重要的習慣(運動、穩定作息等)開始培養。
3.建立好的讀書心態:讓自己保持平穩的心態,按照進度執行讀書計畫。
這是走過考試這段路以來,我認為最重要的3種備考心態。經歷過考試的過程,我知道光是唸書時間都不夠用了,更何況要花時間再去學新的讀書技巧和知識,這樣時間根本不夠用。然而這就是我創建「讀書最重要的事」的初衷,希望讓更多的公務員、學測備考生能節省上網找資料的時間,幫助他們能夠用最少的時間學習如何改進「讀書」這件事,願成為幫助他們達成目標的助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