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博士生都應該在博士時期盡可能掌握的知識工作框架:

每個博士生都應該在博士時期盡可能掌握的知識工作框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究經歷中,經常需要從頭設計實驗,提出新穎的研究問題,並且解決學術界未曾解決的挑戰。這種過程不僅讓我學會如何製造新知識,也讓我在面對未知問題時更加有自信。


2. 高效率安排每日知識工作的能力:

- 在研究生階段,如何高效率地安排每日的知識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能提升個人的效率,還能幫助研究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任務,達到更好的學術成果。每天的時間管理和任務分配需要有計劃性,例如,將閱讀文獻、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和論文寫作等活動合理分配到每天的時間表中,確保每個環節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度思考和實踐。同時,利用工具如GTD(Getting Things Done)方法或番茄工作法,可以有效提升每日工作的效率。


3. 領導多人團隊合作完成大規模知識工程的能力:

- 領導團隊完成大的知識工程是一項重要的能力。這包括如何協調團隊成員,分配工作,以及在項目進行中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這種能力不僅對學術研究有幫助,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也十分有價值。例如,在我的博士研究過程中,經常需要與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合作,我們共同完成了許多跨領域的研究項目。這些經歷教會我如何有效溝通、分工協作,以及在團隊中發揮每個成員的最大潛力。


還有什麼其他的框架建議嗎?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一直都是多工的愛好者,總是喜歡有多個事情同時進行,然後每天每個方向推進一點,一天推進多個方向,我就會覺得很有進展。有一類的人似乎很能熬,可以一整天都做一件事情,我則不然,常常一個東西做一下就覺得可以了,其他的事情明天再說。而具體我是怎麼管理我的多工進展呢?
1. 挑戰:在極限邊緣工作 - 「挑戰 Challenge」這個概念來自於Matt Beane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這本書強調,透過在極限邊緣工作(Work ne
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利用新聞獲得最新情報: -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這是日本作者出口治明在他的著書《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中提出的觀點。他強調,新聞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最新知識的方式,特別是從有公信力的媒體上拿到值得細讀的新聞文章。 2. 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字典與百科全書: - 出口
我一直都是多工的愛好者,總是喜歡有多個事情同時進行,然後每天每個方向推進一點,一天推進多個方向,我就會覺得很有進展。有一類的人似乎很能熬,可以一整天都做一件事情,我則不然,常常一個東西做一下就覺得可以了,其他的事情明天再說。而具體我是怎麼管理我的多工進展呢?
1. 挑戰:在極限邊緣工作 - 「挑戰 Challenge」這個概念來自於Matt Beane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這本書強調,透過在極限邊緣工作(Work ne
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利用新聞獲得最新情報: -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這是日本作者出口治明在他的著書《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中提出的觀點。他強調,新聞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最新知識的方式,特別是從有公信力的媒體上拿到值得細讀的新聞文章。 2. 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字典與百科全書: -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