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在學術生涯規劃過程中可能犯的重大錯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 不積極拓展學術邊界:

-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系所將逐漸轉變為主要以教學為主的系。這是我在2024年6月6日,我老闆程光老師在實驗室的餞別餐會上說的,對我影響深遠。他指出,如果一個系所不積極追求新的研究領域和挑戰,那麼最終會失去其學術地位,成為僅僅重視教學的機構。


2. 固守傳統研究方向:

- 我們實驗室雖然處於統計與資料科學系,但自從我2018年加入後,逐漸不做那些傳統統計學的方向與題目,而是緊跟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生成式AI等主題。這些新主題需要的理論工具及思考範圍與我在數學系統計系的訓練大不相同,產生了很大的文化衝擊。當時有豐富數學工具的我,突然面對需要全新學習的領域,這種轉變讓我一度感到迷茫和挑戰。


3. 滯留在舒適區內:

- 在台灣時,對教授的印象幾乎就是一套拳打到老。我也以為只要把一套拳打好,當上教授,一套拳打到老。但實際上,這都是在自己的舒適區內,練一個人的奇幻劍術。掌握理論工具的人都知道,做研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問題做深入一點,把解答做精緻一點,手腳快就能出一篇文章。然而,這樣的研究方法其實是在自己的舒適區內進行,缺乏創新和挑戰,長期下來會導致學術退化,甚至數學系統計學系可能會逐漸成為以教學為主的系,未來可能被AI取代,變成文學院的一部分,成為人類古文明欣賞研究的一支。


你在學術生涯規劃過程中還見過什麼其他錯誤?

avatar-img
536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Threads上看到有人問是Contributor還是Learner比較適合念PhD,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Contribute與Learn在PhD的日子, 就跟刷牙還有洗臉一樣, 每天至少要經過好幾輪。 當你實際幹了一點事情, 感覺自己有點貢獻,
將「未知的"真實強盜參數"與未知的"最優行動"」 替換成「已知的“估計強盜參數與已知的”強盜算法選擇的行動“」。 於是,在瞬間後悔定義中用到的未知量, 都能轉化為強盜算法設計就能知道的已知量, 那麼分析就能繼續下去。 這個思維在做理論研究的時候相當重要,
1. 命名情緒: - 當你有情緒時,給情緒「命名」(如快樂、開心、幸福、憤怒、愧疚、焦慮、心虛)。這是理解情緒的第一步,能幫助你更清楚地辨識和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命名情緒讓你能夠客觀地看待它,而不會被情緒淹沒。 2. 理解情緒來源: - 理解這個情緒與「什麼事」有關,並找到
「構思,動詞,指運用心思,常指寫文章或創作藝術前所用的思考。」 「構思其實是一種想像力,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先想像出它完成後的模樣。 覺得這模樣還不錯,修修補補,加以完善,然後動手實際操作。」 「有兩種靈感值得珍藏。一種事你明顯感覺到可以跟著他順流而下,把所有關節都打通。 另
1. 不懂得節制 (Moderation): - 很多人在已經飽了的情況下,還會再多吃一點,導致不必要的健康問題。明明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是忍不住再買,結果不但浪費錢還佔據了空間。已經有點醉了,卻還要再喝一杯,最後反而影響了第二天的學習效率。明知社群媒體讓自己更悲慘,卻還是無法停止滑動,導致時間被
計畫背後成功失敗的真相:其實是「阻力」與「誘因」在拔河。的確,如果沒有全盤考慮的話,其實背後有很多「阻力」,都會在你開始實踐計畫時出現。你會開始想做某件事,某個程度是看見了背後的「誘因」,認為這件事情做成了,就能完美解決你現在的各種困擾,能夠幫助你從現在不那麼喜歡的環境跳出來。
在Threads上看到有人問是Contributor還是Learner比較適合念PhD,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Contribute與Learn在PhD的日子, 就跟刷牙還有洗臉一樣, 每天至少要經過好幾輪。 當你實際幹了一點事情, 感覺自己有點貢獻,
將「未知的"真實強盜參數"與未知的"最優行動"」 替換成「已知的“估計強盜參數與已知的”強盜算法選擇的行動“」。 於是,在瞬間後悔定義中用到的未知量, 都能轉化為強盜算法設計就能知道的已知量, 那麼分析就能繼續下去。 這個思維在做理論研究的時候相當重要,
1. 命名情緒: - 當你有情緒時,給情緒「命名」(如快樂、開心、幸福、憤怒、愧疚、焦慮、心虛)。這是理解情緒的第一步,能幫助你更清楚地辨識和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命名情緒讓你能夠客觀地看待它,而不會被情緒淹沒。 2. 理解情緒來源: - 理解這個情緒與「什麼事」有關,並找到
「構思,動詞,指運用心思,常指寫文章或創作藝術前所用的思考。」 「構思其實是一種想像力,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先想像出它完成後的模樣。 覺得這模樣還不錯,修修補補,加以完善,然後動手實際操作。」 「有兩種靈感值得珍藏。一種事你明顯感覺到可以跟著他順流而下,把所有關節都打通。 另
1. 不懂得節制 (Moderation): - 很多人在已經飽了的情況下,還會再多吃一點,導致不必要的健康問題。明明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是忍不住再買,結果不但浪費錢還佔據了空間。已經有點醉了,卻還要再喝一杯,最後反而影響了第二天的學習效率。明知社群媒體讓自己更悲慘,卻還是無法停止滑動,導致時間被
計畫背後成功失敗的真相:其實是「阻力」與「誘因」在拔河。的確,如果沒有全盤考慮的話,其實背後有很多「阻力」,都會在你開始實踐計畫時出現。你會開始想做某件事,某個程度是看見了背後的「誘因」,認為這件事情做成了,就能完美解決你現在的各種困擾,能夠幫助你從現在不那麼喜歡的環境跳出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前陣子,在臉書FB看到有某位認識的教授說,他近日幫某碩士生口試,該名碩士生主要是研究馬爾地夫,寫到研究限制,說沒辦法前往馬爾地夫做研究。那位教授很搞笑的說,去旅行也好啊。因為我本身也跟那位教授都是國際關係領域的,所以這件事讓我很有感,我說的是,關於很多碩博士在寫論文時,很常搞錯研究限制到底是啥。
Thumbnail
  自2019年碩士畢業已屆兩年,期間沒有中斷學習哲學與發表論文,本篇想分享的便是,如何平衡研究與工作、如何找到研究方向並獨力完成、及思考研究之於我的意義。 如何平衡研究與工作   學校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從事研究,同樣的,我也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從事研究。不同的是,老師研究是為了升等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前陣子,在臉書FB看到有某位認識的教授說,他近日幫某碩士生口試,該名碩士生主要是研究馬爾地夫,寫到研究限制,說沒辦法前往馬爾地夫做研究。那位教授很搞笑的說,去旅行也好啊。因為我本身也跟那位教授都是國際關係領域的,所以這件事讓我很有感,我說的是,關於很多碩博士在寫論文時,很常搞錯研究限制到底是啥。
Thumbnail
  自2019年碩士畢業已屆兩年,期間沒有中斷學習哲學與發表論文,本篇想分享的便是,如何平衡研究與工作、如何找到研究方向並獨力完成、及思考研究之於我的意義。 如何平衡研究與工作   學校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從事研究,同樣的,我也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從事研究。不同的是,老師研究是為了升等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