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精神這是我在林之晨先生的演講中學到的。創業或做生意本質應都是要解決某部分人的需求。因此帶著利他的精神把產品做到最好,被滿足的人們自然願意付錢,而後才有獲利的可能。善念這件事則是我生活中的感悟。我個性比較溫順,不太會與人過節或起衝突。起初會覺得我是否過於懦弱容易妥協,看不到善待他人帶給我的好處。然而後來發現捍衛自己權益跟心存善念是兩件完全不衝突的事。利用溝通的藝術表盟自己的立場。同時那些曾經被你善待過的人一樣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不是把善念變的功利。但想要讓自己變得幸運跟快樂第一件事一定事先善待周遭的人,而後形成正向的循環。讓它它透過時間的雞類變成讓自己獲得幸運的最強槓桿。
投資理財這件事當然是越早開始越好。尤其是投資自己這件事。再18~25歲這個學習黃金期,不單單要去累積財富的資本,也要培養思維跟知識的資本。尤其在現在碎片化的資訊在網路上猖獗,能夠好好以系統得消化吸收一門學科更是難得的本事。乘學生時期養成閱讀的習慣。這些每天獲取的資訊會在腦袋裡建構成一張網。久而久之可以觸類旁通,擁有全面的角度來看世界。期許自己可以繼續保有對知識的熱情,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閱讀跟學習的重要性。
過去我會有覺得自己永遠不好,怎麼樣都無法進步。身在當時的時間點,我只看的到單嚮往過去的時間線,因而產生現在的自己是最終版本的錯覺。但時間一直在往前走。每天早上醒來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有心的24小時可以去促成改變。我可能否定了21歲的自己,但目前的版本不能決定21歲又一個月的自己能成為甚麼樣子。所以相信歷史不會於此刻終結,人只要繼續活著,一覺醒來就是全新的開始。沒有在下一個個明天展開行動,才會一直維持當下的版本停滯不前。所以不要受困於眼前的難題,相信自己會變好並付諸行動,改變於焉發生。
人生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焦慮,大學階段大概都是迷茫於看似很寬廣的各種人生選擇,因為時間有限所以陷入選擇焦慮。常常害怕自己沒有做出最好的決定。稍稍沉澱之後,我發現這些焦慮大多的來源都是「資訊不足」。也就是我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生怕錯過一些重要資訊。想想還真神奇,現在是取得資訊最方便的時代,但卻人人都換上資訊焦慮症。對於這件事,我發現在海量的網路資料中尋找無法根除我的焦慮感。比較能讓我安心的方是跟真人聊聊。網路上的資訊可能還是會有隔著玻璃罩的感覺,擔心有些未公開的資訊網路上找不到。但像是職涯問題就找該產業或該職位的學長/姊聊聊,來自真人的反饋還是多了些溫情跟安定的力量。掌握充足的資訊後,自然就不會擔心「錯過」。
在生命中,你追求的是履歷表,還是墓誌銘呢?
可能有些人覺得為時尚早,畢竟這件事情得經過一些人生歷練才會有收穫。但我覺得現在已經可以開始去累積這些「歷練」。在不同的人生經驗裡區分出自己喜歡或是不喜歡的元素,以此來得出自己真正重視的價值排序,往後會變成我做決策時的潛在指導方針。了解自己對各項事務的權重也較不會被外界雜訊影響,忠於自己的指導原則。例如如果你在做了一份很有意義但報酬不高的工作後發現自己非常重視物質報酬,未來你就會自動刪除那些物質上無法滿足你需求的選項,自動只理會符合真正重視的價值的路。
最後一項是我花了很多時間才理解的事。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獨自一人(多胞胎除外,但也會有幾分鐘的差距),死時也時孑然一身。幾乎沒有人會從頭參與你完整的一生,也沒有人知道你在最後一刻腦中浮現的,是悔恨、是遺憾、還是幸福跟釋然。每個抉擇都是為自己而做的,如同前面所述,那些對你個人資訊掌握不足的意見,都是雜訊。他們不會替你承擔選擇的後果。一陣嘈雜喧囂後,大家還是各自在各自的人生賽道奔跑。往往事後我才發現,原來給別人意見這麼容易,因為那不是自己的人生。但花時間了解自己後做出最符合自己的決定難如登天,因為決策者本身要去負擔後果。我想過怎樣的人生,我是當中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以終為始,想像自己臨終之時,想對自己的生命下什麼樣的標題,然後根據腦中美好的圖像去用力創造自己的生命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