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人長期親密關係的破裂之處,我們總得思考:為何這兩個人是在這個時刻走到這一步?
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第 116 首中說: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it when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愛不是愛
若因變節的光臨就變調
或因一方的轉身便離去
這詩句道出了近代精神分析用一堆理論才勉強說清楚的事:關係是共構的,因此是脆弱的。
一段關係既是由二人各自貢獻了被對方感知為有價值的特徵,才得以建構「彼此之間」的互惠平衡,亦同時是一個脆弱的構成物,因為任何一方的小許異動,把手挪開幾尺,都可能讓之失衡,愛不再是愛。
除了個人內在的因素,別忘了關係是在「時間」上發展的。時間脈絡上出現的周期、階段、環境等的變動,都可能直接動搖二人原有的關係平衡,使之失效。
搬家、移民、職涯轉變、工作及薪水改變、家庭成員增加或減少、孩子上學或離開或搬回家,更大的家族範圍的危機、喪事、干擾等,小孩生病、照顧上一輩等……一切一切都可能讓愛不再是愛,只因為一個角色、功能、感受的改變而改變。
今天我會用一對集合不同實例及理論觀點之下的模擬伴侶案例,去指出一段大部份人都會熟悉而有共鳴的關係模樣:二人當初為何吸引、怎樣失衡(三個因素:依戀、環境、階段)、最後從何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