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時期臺灣人的自覺意識|談庒司總一《陳夫人》的身分認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如何真正融入臺灣社會,認同安身立命的這塊土地,乃是《陳夫人》核心主題引人深思之處。

(一)全書的核心主題

日本作家庒司總一(しょうじ そういち,Shōji  Sōichi,1906-1961)獲1943年日本皇民奉公會第一屆「大東亞文學賞」的小說名著《陳夫人》(1940-1942),以1920至1940年代臺灣為敘事背景,有著臺南望族陳家父子兄弟歧見、妯娌衝突、妻妾爭寵、夫妻愛憎、父女代溝、財產爭奪、事業經營、勞資對立、原民屈辱、族群認同、宗教信仰……等意義結構,令讀者目不暇接,更忠實記載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蘊含豐富的文化語碼,極具文學價值和可讀性,使得此書成為日本時代臺灣文學所不能忽略的作品,被臺灣文學史家葉石濤讚美:「臺灣文學書單不能沒有此書!」其中身處殖民體制下小說人物「身分認同」的苦悶、矛盾與掙扎,正是《陳夫人》的核心主題。

關於身分的認同,《陳夫人》主要透過娶了日本女子為妻的陳家長子清文,及其臺日混血的獨生女清子來呈現。再者,《陳夫人》作者庒司總一是在臺灣長大的日本作家,書中人物的身分認同種種,應為庒司總一的現場觀察。

(二)陳清文的複殖民與屈辱感

陳家長子清文由臺南遠赴日本,在東京讀書、生活十餘年,其間只返臺幾次,妻子為內地女子「五十嵐安子」,乃當時「日臺融合」政策付諸行動的先驅者,但求婚失敗一直是他擺脫不去的陰影。當年親自到安子老家求親,即使陳清文學業成績優秀,品格良好,且為富家子弟,只因他是臺灣人,使得女方家堅不贊同。安子的父親思想頑固,十分冷淡的拒絕陳清文。即使後來已經和安子正式結婚,生了女兒,然因臺灣本島人身分而帶來的屈辱,陳清文始終無法輕易忘卻,他告訴安子:「那種屈辱感常常像舊創傷般地作痛。我知道這是缺乏基督徒的寬大心胸,自己感到很慚愧,但沒有辦法改善。」

陳清文帶安子回到臺灣,看到許多昔日陋俗,他處身於傳統與現代的夾縫,發覺自己「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臺灣人」。他想改革民俗卻孤掌難鳴,甚至於被文化協會的友人批評為「喪失了臺灣之魂」,使得他內心倍感孤單。加以陳清文自視甚高,個性耿直,不隨波逐流,回臺後,與官場格格不入,仕途不如意,初經營事業也不順遂,漸漸變得憤世嫉俗,倒是來自日本鄉下的妻子安子,全心融入臺灣社會,反而不會感受到文明的差異性。

清文之所以離開官界,主要在於日臺之間的差別待遇令他難以吞忍。新任課長竟是成績比他差得多的大學同期同學,只憑自己是日本人的緣故,就成為他的上司,迫使他在笨蛋面前朝夕低頭,服從其命令,清文終於發現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亦即本島人幾乎無法被任用為高級官吏。再者,清文是理想主義者,其個性不見容於現實社會,不得不斷了當公務員的念頭,轉換跑道,改到長老教會所經營的學校執教。然而,社會上無所不在的日臺差別待遇,無法讓他安然生活。清文和安子在日本因參加教會禮拜而結識,回到臺灣,二人分屬不同教會,聖誕節前夕,清文穿著臺灣服到安子所屬的日本基督教會,竟被不認識的教會人員拒絕進入,口中還傲慢不遜地唸唸有詞:「真沒有辦法,連臺灣人也要進來!」清文感到出乎意外的憤怒,完全沒心情解釋,拋出一句:「這真是令人驚訝!這所教會養著獰猛的番犬呢!」臺灣人居然沒有進入日本基督教會的權利,這讓以冠上日本姓名為榮的陳清文內心非常受傷。

因為長期的差別待遇,被殖民者內心有著屈辱的陰影,甚至於會有孤兒意識,讓自己感到痛苦與自卑,連留日的帝大法科畢業生陳清文也無法避免,他是前輩作家葉石濤所謂的「複殖民者」,雖然認同日本文化,可是在日本所受的高等教育和理想,殘酷地受到殖民社會的摧殘,他不免反省,「我既是日本人,又是臺灣人;這等於我不是日本人,也不是臺灣人」,而且這苦悶和煩惱,深刻地傳給女兒陳清子。

(三)陳清子的身分十字架

《陳夫人》主角安子初至臺灣,水土不服,曾懷孕死產一次,險些因產褥熱喪命,其後好不容易生下一女就未再懷孕,不免引以為憾,陳清文和安子便將心思完全放在獨生女清子身上。對於女兒,陳清文毫無懸念地採取日本化教育,而從小清子就個性彆扭,覺得自己與周遭的人不同,為此感到十分困擾。

安子顧慮混血的因素恐會影響女兒清子的成長與未來。她和丈夫是內地人和臺灣人結合的婚姻,兩人所生的孩子是混血兒,將來能夠全然安心居住之地,應不會是世界的其他地方,而是在這陳家。當然,清子身體存有本島人和內地人的血液,該歸屬於哪一邊呢?從她成長的家和環境看來,說她是本島人似乎較正確,但清子早已對這種無法逃避的命運抱持反感,日後極可能成為種種不幸或災難的原因,這使得母親安子一直無法放心。

女兒節時,只有清子穿日本服,跟其他人不一樣,清子如此反而不快樂,還被諷刺為「土鴨子」,亦即家鴨的混種鴨子。隨著年齡增長,清子為自己的「身分」有了越來越強烈的內心矛盾與掙扎。在學校,同學們不像日本同學之間互相稱名,叫她「清子」,而是像日本同學對臺灣同學之稱姓,叫她「陳同學」,對此清子感到極度自卑。她不免希望父親就是內地人,也心想,為什麼她不能姓母親娘家的「五十嵐」?且既然姓陳,那為何不能取名清玉、清蓮、清瑛,而是名叫清子呢?陳清子是百分之百的純臺灣姓氏卻又帶著日本名,由書名與主角的命名,當可推知作者庒司總一探觸被殖民者深層身分認同意識之創作企圖。

另外,清子生日那天,招待幾位班上的灣生同學來家裡吃飯,她身穿長垂袖華麗和服,像公主一樣。方才跟同學說父親清文不穿臺灣服,總是穿西裝或和服,未久卻見難得穿臺灣服回到家的父親清文,讓她在同學面前下不了臺,心裡不禁湧起憤怒,同時憎恨自己身上的和服和父親身上的臺灣服。再者,看了17年前父親單獨岀國散心一年期間母親所寫的日記,清子覺得母親深受異族婚姻帶來的整個家族、整個社會對她的排斥,加上內心有著不被了解的寂寞,是以清子不認為父母的日臺婚姻稱得上是一種真正的融合。想使其異族婚姻美化、合理化,不過是母親感傷的願望而已,事實上,母親並不是幸福的。

清子自認血統不幸,這是她背在身上無法卸下的身分十字架,母親安子開導她:「我覺得妳對於陳氏清子太過於虐待了。這樣不行,我想對妳說的是,妳在成為陳氏清子之前是日本人。雖然妳可以說是內地人也可以說是本島人,但最確實的,妳的名字是日本人。如果妳有這樣的自覺心,妳應該會更開朗的。」但清子無法看開,她隨母親返日奔喪,這是母親的故鄉,卻又覺得臺南才是,多麼矛盾!她不免想到,灣生同學會感到日本人在臺灣出生的憂鬱,但清子連灣生都不是。灣生同學心裡有故鄉,那故鄉在遠方,有些朦朧,也許是虛幻的,然總能夠憧憬地尋求,有時像優美的音樂一樣飄出鄉愁,這是有些許病態的心靈,而清子自己所感受到的,則像是不諧的和音一樣。由於陳清子身分特殊,既不是傳統的臺灣人,也不是日本移民者在臺灣生下的後代──所謂的「灣生」,她產生很嚴重甚至接近扭曲的身分認同之迷失:「到底是日本人還是臺灣人?」這一直困擾著她,令她內心有著說不岀的苦悶。她無法像母親安子那樣,單純的認定自己是幸福的。她生長於富裕家庭,有值得驕傲的雙親,生活自由自在,什麼都不缺乏,這看來就是幸福了,但因為她是陳清文的獨生女,她註定無法離開陳家和臺灣,這是一種不自由的悲哀。將來招一個女婿繼承陳家之後,如果沒有做些什麼便死去,這種平凡的人生行路實在沒意思,清子想要的是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

直到與因血緣關係而無法結為夫妻的堂兄陳明一起登上赤崁樓,望著西天美麗的晚霞,清子情緒受到古都歷史所感染,想到自己在這片土地上出生,自己的父親、祖先從這裡源遠流長地把血液流入她的身體,清子覺得自己是臺灣人,可以毫無忌憚地這樣說。清子自此擺脫了身分認同的枷鎖或十字架,有了臺灣人的自覺意識。只是這樣的心情轉折過於突兀,作者未免太一廂情願了。

(四)身分認同的反省

小說最後,陳清文準備離開臺灣,舉家移民印尼爪哇,闢設農園,展開新的人生。作者庄司總一透過安子在心裡小聲說的「愛」,暗示只要殖民地體制不改變,他們會永遠被鎖在裡面,只有「愛」才是主角清文和安子都可以做到的,也唯有「愛」才是化解社會與國家問題的良方,以及臺灣進步的動力,此為本書意義結構的最高價值所在。

《陳夫人》作者庒司總一身為日本殖民者,但能反映臺灣被殖民者內心的痛苦與矛盾,其感同身受的創作態度值得讚許。當然,曾在臺灣這塊土地接受小學到中學教育的庒司總一,還原當年的時代現象,其真實度自是高於其他日文小說。如今,《陳夫人》的臺灣讀者仍會感到強烈的種族歧視,畢竟被殖民過的人,很難避免身分認同的矛盾與内心掙扎,亦非女主角安子所堅持的「愛」就能輕易化解。最後,陳清文一家選擇移民印尼,或許可以逃避臺日國家認同的覇凌,但在新國度新環境之中,是否能完全擺脫再度面臨認同的困境?不無疑問。

此外,二戰後遷臺的外省族群,與臺灣人通婚所生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面臨如同陳清子的處境,也會有「我既是中國人,又是臺灣人;這等於我不是中國人,也不是臺灣人」之身分認同問題。是以如何真正融入臺灣社會,認同安身立命的這塊土地,乃《陳夫人》核心主題引人深思之處。由此看來,《陳夫人》在今日更是有其歷史意義、文化價值和可讀性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星沙龍
86會員
1.5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天星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15
#河島多加是果決大膽的商界女強人,內心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軟弱與悲哀,形成內在、外表的矛盾以及強烈對比,使得人物塑造更顯立體。 (一)改編娛樂集團奮鬥故事 記者出身的日本社會派作家山崎豐子(やまさき とよこ,Yamasaki Toyoko,1924-2013),於1957年以書寫大阪昆布老店「浪花屋
Thumbnail
2025/01/15
#河島多加是果決大膽的商界女強人,內心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軟弱與悲哀,形成內在、外表的矛盾以及強烈對比,使得人物塑造更顯立體。 (一)改編娛樂集團奮鬥故事 記者出身的日本社會派作家山崎豐子(やまさき とよこ,Yamasaki Toyoko,1924-2013),於1957年以書寫大阪昆布老店「浪花屋
Thumbnail
2024/12/23
#深入探索人性的明暗,揭露隱晦的內心世界,當為夏目漱石小說主要的意涵,亦是其文學價值之所在。 (一)秉持「我就是我」的信念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 Natsume Sōseki,1867-1916)的《彼岸過迄》,於1912年在《朝日新聞》連載,夏目自言不是自然派作家亦非象徵派作家,更不是
Thumbnail
2024/12/23
#深入探索人性的明暗,揭露隱晦的內心世界,當為夏目漱石小說主要的意涵,亦是其文學價值之所在。 (一)秉持「我就是我」的信念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 Natsume Sōseki,1867-1916)的《彼岸過迄》,於1912年在《朝日新聞》連載,夏目自言不是自然派作家亦非象徵派作家,更不是
Thumbnail
2024/12/06
(一)愛情兼具推理 連城三紀彥(1948-2013)是日本文壇罕見之推理小說與愛情小說的兩棲作家,其愛情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具有解謎的趣味,榮獲九十一屆(1984年上半期)直木賞的小說集《情書》即為最具代表性的傑作。難得的是,《情書》收錄的五篇小說,包括〈情書〉、〈紅唇〉、〈十三年後的搖籃曲〉、〈小
Thumbnail
2024/12/06
(一)愛情兼具推理 連城三紀彥(1948-2013)是日本文壇罕見之推理小說與愛情小說的兩棲作家,其愛情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具有解謎的趣味,榮獲九十一屆(1984年上半期)直木賞的小說集《情書》即為最具代表性的傑作。難得的是,《情書》收錄的五篇小說,包括〈情書〉、〈紅唇〉、〈十三年後的搖籃曲〉、〈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這本書用30個不同的主題,帶讀者一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樣態。每個主題篇幅都不長,不會有讀歷史讀到愛睏的情況;並且作者的敘事方式生動易懂、同時內容又紮實縝密,即使這些故事並不完全按照時間序排列,讀完後仍然可以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當時社會的生活景象,同時作者也給予讀者理解某些歷史事件不同的角度。
Thumbnail
這本書用30個不同的主題,帶讀者一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樣態。每個主題篇幅都不長,不會有讀歷史讀到愛睏的情況;並且作者的敘事方式生動易懂、同時內容又紮實縝密,即使這些故事並不完全按照時間序排列,讀完後仍然可以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當時社會的生活景象,同時作者也給予讀者理解某些歷史事件不同的角度。
Thumbnail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Thumbnail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Thumbnail
進入新職場的第一週,我每天都揹著這本書陪我上下班,是一本看著書封就能感覺到暖風的書,是因為夏威夷給人的暖意嗎? 這也是我第一次讀鄭世朗作者的書,我會認識他是因為《#地球上唯一的韓亞》,沒想到我會先讀這一本,可能也是因為看到譯者是胡椒筒吧! 故事始於沈時善女士逝世十周年之際,生前交代過長女
Thumbnail
進入新職場的第一週,我每天都揹著這本書陪我上下班,是一本看著書封就能感覺到暖風的書,是因為夏威夷給人的暖意嗎? 這也是我第一次讀鄭世朗作者的書,我會認識他是因為《#地球上唯一的韓亞》,沒想到我會先讀這一本,可能也是因為看到譯者是胡椒筒吧! 故事始於沈時善女士逝世十周年之際,生前交代過長女
Thumbnail
  本劇於去年(2021)上映,共43集,豆瓣評分9.3。內容描述民國初年(下稱民初),在歷經袁世凱簽訂接受日本《二十一條》部分條款的「五九國恥」(1915/5/9)後,陳獨秀(于和偉 飾)於同年9月15日在上海創立了《新青年》雜誌,提倡「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以救治中國政治
Thumbnail
  本劇於去年(2021)上映,共43集,豆瓣評分9.3。內容描述民國初年(下稱民初),在歷經袁世凱簽訂接受日本《二十一條》部分條款的「五九國恥」(1915/5/9)後,陳獨秀(于和偉 飾)於同年9月15日在上海創立了《新青年》雜誌,提倡「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以救治中國政治
Thumbnail
我依然不知道看到我的文字的人會有怎樣的解讀,讀者永遠有權力去給予作品意義,我只是希望,能給予陳俊翰離開後的台灣,一點點的溫度和一點點的溫柔。
Thumbnail
我依然不知道看到我的文字的人會有怎樣的解讀,讀者永遠有權力去給予作品意義,我只是希望,能給予陳俊翰離開後的台灣,一點點的溫度和一點點的溫柔。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在對立與戰爭的局勢中,也有憐憫、共情、和愛的可能嗎?
Thumbnail
在對立與戰爭的局勢中,也有憐憫、共情、和愛的可能嗎?
Thumbnail
‧ 終於看了這本長久以來只聞其名的,灣生作家庄司總一長篇小說「陳夫人」(1940-1942),此著敘寫日本時代臺南望族陳家的故事,為了避免通俗,強調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臺族群融合,作者寫得有些用力。但避免了殖民者的偏見,不能說是「皇民化」作品,殊屬難得。
Thumbnail
‧ 終於看了這本長久以來只聞其名的,灣生作家庄司總一長篇小說「陳夫人」(1940-1942),此著敘寫日本時代臺南望族陳家的故事,為了避免通俗,強調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臺族群融合,作者寫得有些用力。但避免了殖民者的偏見,不能說是「皇民化」作品,殊屬難得。
Thumbnail
初知此書,乃因Podcast《百靈果News》(我是教徒👌)。 聽完讀書會第一章我對本作即起了興趣,但在讀之前我是有過猶豫的——因為歷史「小說」首先是小說之後才是歷史。
Thumbnail
初知此書,乃因Podcast《百靈果News》(我是教徒👌)。 聽完讀書會第一章我對本作即起了興趣,但在讀之前我是有過猶豫的——因為歷史「小說」首先是小說之後才是歷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