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相似的文學軌跡--《只能用4H鉛筆》(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第二篇〈看醫生遊戲〉


  似乎玩文學的人從小都有某些痼疾。

  〈看醫生遊戲〉一文中,朱宥勳詳列自己的童年痼疾,輕微氣喘、心律不整、鼻竇炎……等等,多次進出醫院,對醫療流程、器材、以及當中的規律「久病成遊戲」,甚至一度立志當醫生。

  我個人是小時候氣喘、肺炎、過敏性鼻炎、體弱多病,胃口不好之外,齒列不正讓我經常蛀牙,小小年紀就有根管治療的經驗,小學時還動過一次唾液腺結石的手術。我並沒有如朱宥勳那樣的玩心去觀察醫院的一切,相反,一種「又來了」的煩躁感總是縈繞不去,最後「習慣了」。

  童年經常跑醫院的結果,是我比同齡人上醫院還要「情緒穩定」。抽血、打針、吃藥、住院等,逐漸變得「親切」起來。

  跟多數體弱多病的人一樣,我們痛恨自己的身體,上面這一切只是苦中作樂。

  由於我們只能做靜態的活動,加上壓力的緩解,門檻最低的娛樂就是吃,因此都有一段長胖的過程。我個人是在小學五、六年級碰到一位高人,打開我的胃口,讓我從極度挑食的瘦弱男,觸底反彈逐漸往胖的方向狂奔。雖然嘗試過一些運動,例如羽毛球,但終究沒有形成習慣,從未被歸類在「體育派」。除了國中班導強制要我們每天放學跑十圈學校升旗場(很大,大到給人當停車場那種)外,我依舊是被穩穩地歸類在「讀書派」那邊。而這,也為後來的一系列苦難埋下伏筆。


第三篇〈坐監實習生〉


  這篇文章朱宥勳描寫自己國中時就讀寄宿學校--由於他不止一次在行文中威脅如果成為教育部長,會用各種合法和不合法手段搞倒這所學校,所以沒有寫明是哪間。

  中學時期大概是我們每個人真正品嘗到「規訓」的時期。青春期荷爾蒙發達,各種層出不窮的少年煩惱,卻又是重要的人格形塑期,培養知識、專注、學習能力和品味的唯一階段--因為大多數人離開這個階段就很難主動去獲取新知了。

  相對地,這段時間也可能是思考和創意的迸發期,尤其在傳統老舊教育模式下,反抗與權威有機地結合,原先苦難的牢窗生活,成為日後肥美的談資。

  朱宥勳在這篇文中詳述自己待的學校可能連「監獄」都不如,監獄好歹有個一小時放風時間,學校則沒有。連洗澡都定時、定量,提早體會什麼叫「戰鬥澡」。除教科書外的書籍一概不認,連《古文觀止》都不准。除非老師簽名允許,但標準相當浮動甚至可笑。例如朱宥勳被沒收了一本《科學人》雜誌,是理化老師沒收的。順帶一提,我高中的國文老師則是沒收了《林榮三文學獎選集》。

  「很多老師大學後就沒在看書了。」--朱宥勳在網路上,在文章中都有此言。我雖然半隻腳踏進教育界,也不敢說是不是真實情況,但以我目前接觸到的師生而言,確實如此。課本以外的世界,他們跟世人一樣聰明。

  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返校》,台灣壓抑的校園生活一直是創作的題材庫。因為天然就有「反抗」與「威權」的對立感,無論是悲喜劇,都有發揮的空間。朱宥勳用了大篇幅書寫學生如何跟師長鬥智鬥勇。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朱宥勳描寫學生將課本算好厚度,割開後放違禁書進去。當他把這段故事轉給他的教授時(當時他正在修教育社會學,回母校訪談學弟妹),教授苦笑:「你說這些學生費盡心思藏的東西,是書?我在美國高中有碰到一模一樣的藏法,但人家藏的是槍和安非他命。」

  我自己是碰到有同學可以做到調整頭部的角度,外觀看起來像是在午休,實際上在看小說,天衣無縫。

  當中的重頭戲,就是「校園文學圈」的誕生,由於什麼都不能幹,學生們竟然提筆創作故事。這有個絕佳好處是,師長會以為你在做筆記,而筆記本不是違禁品,也不可能禁。筆記本又能塞在學生書櫃之間,雖然有大規模檢查(俗稱大地震),但不可能一本本去翻。朱宥勳感嘆:「威權體制的弱點就是她什麼都要管,只要塞爆她的行政量能就能撐出一片自由的空間。」

  但朱宥勳話鋒一轉,反駁許多大人們會說「應該感謝那段時間,才能使你迸發文學創作的天賦和能力」。諸多勵志套路都會要人「感謝你遭遇的逆境」--標準的「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因為那些被所謂「逆境」打垮的人,不會出來感謝給你看。

  例如近期爆紅的中國遊戲《黑神話:悟空》,台灣這邊的親中者高興得上竄下跳,但中國有著豐富遊戲經驗的創作者、玩家卻格外憤怒:這麼多的人、資源、體量,要這麼多年,歷經這麼多苦難才有這麼一部,這明明是丟臉,哪是什麼榮耀?等到遊戲出圈了,才回過頭來蹭,更是可恥至極。

  時至今日,台灣社會很多角落還在「反抗」-「威權」,例如文理組、例如有用沒用、例如「這能幹嘛」、例如那些豐富的「亞洲父母」哽圖。

  我知道我們在進步,但還是希望腳步能快一點。

  因此,如果要節選整本《只能用4H鉛筆》一篇文章,我會選這篇〈坐監實習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夏坂的沙龍
33會員
6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如有在關注版主文章的格友應該都知道版主是名熱愛運動、生活作息正常(扣除假日熬夜打牌)、飲食還算均衡且不菸不酒的乖寶寶,但版主自認有輕微慮病症,再加上疫情過後,時常被健康資訊轟炸,每天電腦一打開首頁就會跳「年輕藝人OOO罹癌,不到一年離世」、「不菸不酒健康作息也會罹癌,早期發現成功抗癌O年」之類的新聞
Thumbnail
如有在關注版主文章的格友應該都知道版主是名熱愛運動、生活作息正常(扣除假日熬夜打牌)、飲食還算均衡且不菸不酒的乖寶寶,但版主自認有輕微慮病症,再加上疫情過後,時常被健康資訊轟炸,每天電腦一打開首頁就會跳「年輕藝人OOO罹癌,不到一年離世」、「不菸不酒健康作息也會罹癌,早期發現成功抗癌O年」之類的新聞
Thumbnail
從電子報寫到部落格;從FB粉專社團到IG社群;從自寫書籍到合編專書;從新聞中找問題;從看診中找靈感,這20多年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下一階段要做什麼我思索很久。我覺得並不適合當譁眾取寵的網紅,也不適合當只求流量的YOUTUBER,最適合的還是繼續把自己醫療衛教的角色做好。
Thumbnail
從電子報寫到部落格;從FB粉專社團到IG社群;從自寫書籍到合編專書;從新聞中找問題;從看診中找靈感,這20多年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下一階段要做什麼我思索很久。我覺得並不適合當譁眾取寵的網紅,也不適合當只求流量的YOUTUBER,最適合的還是繼續把自己醫療衛教的角色做好。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A和B之間的對話,以及B因病倒直接對A的溫書行為提出質疑,並進一步提及了B參加考試時的病症與情況。文章通過對話的方式,帶出了輕鬆幽默的個人故事,內容豐富,值得一讀。(AI摘要還挺強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A和B之間的對話,以及B因病倒直接對A的溫書行為提出質疑,並進一步提及了B參加考試時的病症與情況。文章通過對話的方式,帶出了輕鬆幽默的個人故事,內容豐富,值得一讀。(AI摘要還挺強的)
Thumbnail
這次的文章是寫關於院內專業醫療的故事,複雜度可能跟一般故事不一樣,因為我在寫醫療這一塊,除了分享一般民眾之外,我還是想投予文章給其它醫療人員相關網站,所以想了一下,把文章分設等級(因為我醫療筆記EX寫的比較相關醫療人員,所以我盡量有翻譯一些術語部分),也是之後的分享文章鋪路
Thumbnail
這次的文章是寫關於院內專業醫療的故事,複雜度可能跟一般故事不一樣,因為我在寫醫療這一塊,除了分享一般民眾之外,我還是想投予文章給其它醫療人員相關網站,所以想了一下,把文章分設等級(因為我醫療筆記EX寫的比較相關醫療人員,所以我盡量有翻譯一些術語部分),也是之後的分享文章鋪路
Thumbnail
你生過病嗎? 面對不舒服的身體,你會怎麼做呢?是會好好重視、積極面對,調整生活作息,改善不舒服的狀態;還是會忽略身體的不適,用意志力支撐自己熬過去,或者吃藥緩解疼痛,度過眼前的危機就將之拋諸腦後。
Thumbnail
你生過病嗎? 面對不舒服的身體,你會怎麼做呢?是會好好重視、積極面對,調整生活作息,改善不舒服的狀態;還是會忽略身體的不適,用意志力支撐自己熬過去,或者吃藥緩解疼痛,度過眼前的危機就將之拋諸腦後。
Thumbnail
★從小狀況到大病症,解答你對各種症狀的所有疑惑!
Thumbnail
★從小狀況到大病症,解答你對各種症狀的所有疑惑!
Thumbnail
#魔法系畫家第139天 #要愛惜身體喔 今天一整天身體都很不舒服 本來有志工日也請假 頭超級脹痛 伴隨著腸胃卡卡的不適感 想打嗝打不出來 卻完全沒有咳嗽跟流鼻水 所以對於自己是不是感冒非常疑惑 - 痛苦指數比之前確診兩次
Thumbnail
#魔法系畫家第139天 #要愛惜身體喔 今天一整天身體都很不舒服 本來有志工日也請假 頭超級脹痛 伴隨著腸胃卡卡的不適感 想打嗝打不出來 卻完全沒有咳嗽跟流鼻水 所以對於自己是不是感冒非常疑惑 - 痛苦指數比之前確診兩次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吳照麟,68歲的法定老人,也是大家"全人平衡+科技養生=全衡養生"路上的好友。 最近二週,可能因為入冬的外邪病毒(天氣入冬寒冷)+身體過度勞累(協會自己一人服務二整天)+吃錯東西(外食滷菜內食優格)+半夜睡姿不良(身體一半靠牆一半靠床)的緣故,我陷入耳出湯血+喉嚨不適+左肩胛僵痛+拉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吳照麟,68歲的法定老人,也是大家"全人平衡+科技養生=全衡養生"路上的好友。 最近二週,可能因為入冬的外邪病毒(天氣入冬寒冷)+身體過度勞累(協會自己一人服務二整天)+吃錯東西(外食滷菜內食優格)+半夜睡姿不良(身體一半靠牆一半靠床)的緣故,我陷入耳出湯血+喉嚨不適+左肩胛僵痛+拉肚
Thumbnail
目前終於寫了30篇臨床故事(含衛教篇),雖然點閱率是真的不高,但其實寫著寫著,就會回想起當初及現在的點點滴滴,好多事情都忘記了,現在就慢慢回想起更多護理的回憶,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夠更關注這麼產業的重要性。
Thumbnail
目前終於寫了30篇臨床故事(含衛教篇),雖然點閱率是真的不高,但其實寫著寫著,就會回想起當初及現在的點點滴滴,好多事情都忘記了,現在就慢慢回想起更多護理的回憶,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夠更關注這麼產業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