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數學系的文章表達常常不流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少數學系的學生或學者會有這樣的感慨,數學論文似乎比其他學科,尤其是STATS或CS領域的文章更難理解。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涉及到學科特性、寫作訓練的差異,以及數學家思維模式的特殊性。

raw-image



▌數學文章的「通靈」特性


數學文章常給人一種「通靈」般的感覺,因為它們需要讀者具備非常深厚的背景知識才能理解。不少數學家寫作時,默認讀者已經熟悉大量前置的理論和證明步驟,導致文字的連貫性不夠強。文章變成了符號和定理堆砌的集合,而非一個流暢的故事。這點和STATS、CS這些應用更強的領域形成了對比,因為這些領域的文章常會更加注重表達的清晰性,以確保理論能被實際應用者所理解。


▌數學家容易陷入證明的遊戲


數學本質上是一個證明的學科,但若是沒有外部問題作為指導,證明可能會演變成一種自我封閉的遊戲。數學家會花大量時間在已有的框架內進行推導和演繹,而忽略了背後的動機或實際應用。這種思維模式往往讓寫作變成了公式的重複,而不注重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理論發展過程。


這現象在純數學中尤其明顯,因為純數學的很多工作是在現有理論基礎上做細緻的推廣和證明,缺乏具體的應用場景作為動力,容易讓文章看起來像是在進行無盡的「論證套來套去」。


▌實務問題的缺乏是核心問題


數學若沒有實務問題作為指導,確實很容易變得枯燥無趣。數學在過去有太空科學或物理學的重大問題作為驅動,促使數學家不斷發展新的理論基礎。然而,現代的研究方向逐漸轉向數位領域,太空科學等領域的影響力減弱,讓數學失去了實務上明確的指導問題,變得較為抽象。


而應用數學,尤其是在STATS和CS中,往往有具體的實際問題驅動。例如,機器學習中的數學問題常常是為了解決某個實際的技術瓶頸,因此這些領域的文章往往會比純數學更有邏輯流暢性,因為作者希望能讓讀者快速理解並應用他們的結果。


▌數學系的挑戰與未來


目前,許多數學系開始面臨學科「失去活力」的挑戰,部分原因就是沒有新的大問題指導學科發展。當學科失去了活力,它往往會逐漸轉型為以教學為主,而非以科研為主。這對數學學科而言是一個警鐘,數學家們需要尋找新的領域、新的實際問題來激發更多創造性和動力,才能讓數學回到創新和實用並行的軌道上。


總結來看,數學系論文表達不夠流暢的問題,不僅是寫作訓練的問題,更深層次的是由學科發展方向和動力缺乏所導致的。只有當數學家能夠找到具體且有價值的實務問題來推動他們的研究時,數學文章才有可能重新恢復其表達的靈魂和活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莫測小築-avatar-img
2024/10/09
看到通靈特性,腦海裡直接浮現出這三個詞: Trivial, obviously, by observation.
王啟樺-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0/09
莫測小築 內行!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62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有時候會看到一些修辭非常複雜的文章,也發現有個蠻有趣的現象,好像有不少人會以文章修辭的複雜程度,或者運用生僻文字的多寡去評斷文筆的好壞。 其實我想說文筆的好壞並不只呈現在文章的修辭跟生僻詞的多寡,文筆是比較整體的東西,它包含了整篇文章最後的呈現。
Thumbnail
我有時候會看到一些修辭非常複雜的文章,也發現有個蠻有趣的現象,好像有不少人會以文章修辭的複雜程度,或者運用生僻文字的多寡去評斷文筆的好壞。 其實我想說文筆的好壞並不只呈現在文章的修辭跟生僻詞的多寡,文筆是比較整體的東西,它包含了整篇文章最後的呈現。
Thumbnail
考試的數學vs.真正的數學 數學 是大部分學生的噩夢。 從小一開始的圓面積,到高中的多項函數圖形,各種令人頭疼的專有名詞和特殊符號。 但或許你了解的數學遠遠不及真正的數學,究竟數學家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群人?
Thumbnail
考試的數學vs.真正的數學 數學 是大部分學生的噩夢。 從小一開始的圓面積,到高中的多項函數圖形,各種令人頭疼的專有名詞和特殊符號。 但或許你了解的數學遠遠不及真正的數學,究竟數學家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群人?
Thumbnail
很多對命理有興趣的朋友會透過書籍或網路教學來自修,即使你自認資質很高,但花費很多時間研讀卻還是在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為什麼?一個原因是門派太多,當各家說法有出入時你就不知該聽誰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書中不可能揭露出他們論命最核心的技術,而這個技術往往並不難。 所以書上寫的通常是這個術數的初級或中級知
Thumbnail
很多對命理有興趣的朋友會透過書籍或網路教學來自修,即使你自認資質很高,但花費很多時間研讀卻還是在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為什麼?一個原因是門派太多,當各家說法有出入時你就不知該聽誰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書中不可能揭露出他們論命最核心的技術,而這個技術往往並不難。 所以書上寫的通常是這個術數的初級或中級知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特別是對題目的理解和解答。透過案例分析,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專注於題目重點的重要性,以及教師需要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探討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對於解題的影響,並提出如何改善學生解題能力的具體建議。希望能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反思。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特別是對題目的理解和解答。透過案例分析,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專注於題目重點的重要性,以及教師需要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探討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對於解題的影響,並提出如何改善學生解題能力的具體建議。希望能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反思。
Thumbnail
不少數學系的學生或學者會有這樣的感慨,數學論文似乎比其他學科,尤其是STATS或CS領域的文章更難理解。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涉及到學科特性、寫作訓練的差異,以及數學家思維模式的特殊性。 ▌數學文章的「通靈」特性 數學文章常給人一種「通靈」般的感覺,因為它們需要讀者具備非常深厚的背景知
Thumbnail
不少數學系的學生或學者會有這樣的感慨,數學論文似乎比其他學科,尤其是STATS或CS領域的文章更難理解。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涉及到學科特性、寫作訓練的差異,以及數學家思維模式的特殊性。 ▌數學文章的「通靈」特性 數學文章常給人一種「通靈」般的感覺,因為它們需要讀者具備非常深厚的背景知
Thumbnail
1. 不了解「清楚段落」的定義: - 很多學生在寫作時,會把自己腦中想的內容隨意寫下,沒有依據,也沒特別去思考每個段落應該表達什麼樣的資訊。事實上,一個段落要有清晰的主旨,並且支持該主旨的資料或文獻作為依據。沒有這些根據的段落,往往會顯得空洞,讓讀者感到迷惑,無法產生說服力。 2.
Thumbnail
1. 不了解「清楚段落」的定義: - 很多學生在寫作時,會把自己腦中想的內容隨意寫下,沒有依據,也沒特別去思考每個段落應該表達什麼樣的資訊。事實上,一個段落要有清晰的主旨,並且支持該主旨的資料或文獻作為依據。沒有這些根據的段落,往往會顯得空洞,讓讀者感到迷惑,無法產生說服力。 2.
Thumbnail
我想可能有很多人看到書名《論證寫作》會好奇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所謂的論證是什麼?跟一般的作文又有什麼樣的不同呢?這本書是由六位建中各科老師共同著作,是少見陣容堅強的作者群,主要是致力於培養中學生在掌握既有的知識以後能展現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物的學習成果。 書中提到科學寫作有別於一般的
Thumbnail
我想可能有很多人看到書名《論證寫作》會好奇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所謂的論證是什麼?跟一般的作文又有什麼樣的不同呢?這本書是由六位建中各科老師共同著作,是少見陣容堅強的作者群,主要是致力於培養中學生在掌握既有的知識以後能展現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物的學習成果。 書中提到科學寫作有別於一般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