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到了東港參加了當地三年一科的重要慶典,最後一天的燒王船!
對於久久沒有參加傳統慶典的我來說,真的讓內心有滿滿的感動與反思
以下,想從反思主流文化壓迫的角度來與大家分享。
我一開始也對於這個活動還沒有很了解,隨著朋友的介紹與上網爬文補了一些背景知識後,也對於這樣的慶典感到非常有趣。對東港在地人而言『過年可以不回家,但迎王爺不能不出現』,由此可見,這件事情對於東港而言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從一開始的七角頭抽出當年大總理、請示當年輪值千歲、請水、請王,科儀到最後的燒王船,處處都看得到台灣文化的細緻美與在地性
我有幸參與到最後一天的燒王船,雖然因為颱風關係,影響了我到屏東的客運,也錯過了王船繞東港的階段。但所幸我有跟上最後的部分。有跟著王船一起到了鎮海公園。
跟著的過程中,也不自覺的被那樣的文化所吸引與渲染,包含人潮的一起前進、莊嚴肅穆的神樂、強烈的炷香味,都讓我一同融入了這個東港慶典的氛圍當中!
我因為家裡就是神壇,侍奉著吳府千歲,對於廟宇文化與祭祀氛圍並不陌生,但隨著這些人潮一起前進,也讓我感受到滿滿的台灣在地的熱情與文化中渾厚的生命力!
最終到了沙灘上,也開始了最終的送王儀式。沙灘上滿滿的金紙、米包、豆包、天庫、替身、手稟、刑具等等固定好了王船,也開始幫王船立上中桅、前桅和後桅、掛上燈籠、船帆等等,最終請神尊入座,便在周圍的沉香粉、金紙和鞭炮的助燃之下送王上路。
最終在連續的鞭炮聲中,熊熊大火逐漸包圍王船,整個儀式也逐漸邁入尾聲。
內心真的滿滿的震撼與感動,不只是被眼前壯觀的一幕所震撼到,更多是對台灣文化的生命力感到興奮,也對於自己處於這樣的一份子而自豪著!但內心也不斷的反思著,『這樣的文化,在主流文化當中,究竟處在何種位置上呢?』
在過程當中,會出現許許多多在主流文化中,被認為『壞孩子』的一群人們,也許是口嚼檳榔、抽著菸或者是抬著轎的年輕人們。社會對於這群孩子總會認為是『不會讀書』『沒文化』等等單一評價的標籤冠到他們身上。但我們很值得反思,究竟他們真的如主流那般評價的『不入流』,還是主流用了自己的『對錯』來對這樣的一群人進行壓迫呢?
此外,在threads上,也會有人用著『污染』與『環保』的高大尚詞彙,來定義與描述著這樣的文化。對此我感到憤怒與無奈。生活中人們造成的污染還會少於這三年一科的重要文化盛事嗎?當西方所謂『科學』與『現代』的氛圍之下,台灣許多祭典被視為『不入流』與『迷信』。似乎必定一切都需要被量化才能賦予價值。
受著敘事治療訓練與後現代薰陶的我,非常重視與喜歡紀爾茲『在地知識』的概念,每個人甚於每個文化,都有屬於每個主體的生命活力與知識,這是每個文明賴以維生與傳承至今的珍貴資產。也如同榮格理論中的核心-『原型』一般,這些知識與傳承,能夠帶著人們的智慧繼續往前走。
當我們享受著西方科技與文化帶來的便利性時,也不要忽略我們在地珍貴且深具生命動能的文化故事,也不能忽略台灣除了漢人文化之外,也有許多不同族群的文化應該被重視與活化,否則當我們陷入了某個主流文化的單一視角的評價後,我們的生命也會被窄化成了特定的樣子。
備註:本身不是民俗文化專業背景,如果有一些用詞錯誤,也歡迎指教提醒。
感謝脆友的提醒 已修正內容
參考資料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三年一科,迎王平安慶典。
東隆宮。迎王慶典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