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是惡魔的語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個標題聽起來真是聳動啊!但是細聽我們說分明


在心理學或諮商的領域,非常重視所謂的理論與分析

在許多的治療學派與取向,也是以「個案概念化」作為開頭。

以精神分析為例

你現在的這個狀態啊,就是因為你早年與重要他人的互動有狀況,所以形成你在建立關係上有困難。
你有發現你現在和我說話的方式,有點像是你和你媽媽說話的方式嗎?
os:這個反應,似乎是移情誒,要來和他討論並處理這個移情。我自己似乎也有一點反移情,要好好的面對與督導。


不只在諮商領域的學習上,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教導的都是需要透過理性的分析事件,來達到「最好」的結果。然而,分析出來的結果,就是真實嗎?

山在分析當中,可以被理解為礦石的組成,山峰的高度,山脈的坡度,資源的蘊含量

水在分析當中,可以變成水力資源,水流的速度,水中的微生物,生態系的類型

人在分析當中,可以變成矛盾型依附,ESTP,憂鬱症患者,

但在這些分析當中,每一段不同於『專家』的故事也因此被隱藏甚至消亡


分析的基礎是什麼呀?

分析是建立某個「理論」與「特定標準」之下所形成,也把人們所有的可能性與生命的活性,全部放進去某個特定框框進行『詮釋』。但這個詮釋真的貼近當事者嗎?還是只是某個知識霸權壟斷後的特定結果呢?

所以對我來說,諮商中的移情與反移情根本就不存在,那只是透過心理動力的觀點,透過早年的經驗來『詮釋』目前真實互動的兩人的關係。


raw-image




那我們應該相信什麼呢?

比起分析的結果,我更相信每個人正在經驗每件事情的當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活在我們自己的真實經驗當中,每一段自己正在經歷的故事,都是自己的真實,不需要被他人以某種『專家』的語言來判斷。







avatar-img
如其所是,走向更喜愛的自己-敘事陪伴的小空間
16會員
19內容數
我們都以為這世界上有真理,有一個我們應該靠近與變成的樣子 然而,這是真的嗎? 我難道不能有一些自己更喜歡的樣子嗎? 在這裏,我們邀請大家看看每一個自己 在每段故事縫隙中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探討專家論述如何影響對個體的看法。在主流文化中,專家用特定的標準定義個體,忽略其多樣性與獨特性。以小明的故事為例,展示傳統觀點如何削弱他的個性,並促使讀者反思自身對他人的判斷。透過重新敘述小明的故事,本文強調斷裂的理解及每種個體的潛能,呼籲社會去除對個體的刻板印象,讓生命的多樣性得以展現。
本文探討專家論述如何影響對個體的看法。在主流文化中,專家用特定的標準定義個體,忽略其多樣性與獨特性。以小明的故事為例,展示傳統觀點如何削弱他的個性,並促使讀者反思自身對他人的判斷。透過重新敘述小明的故事,本文強調斷裂的理解及每種個體的潛能,呼籲社會去除對個體的刻板印象,讓生命的多樣性得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