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理想的醫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醫療,不應該只是吃藥跟手術。人,是除了有機的身體之外,我們的情感、
思想、以及內心深處心靈對健康的影響,都是有科學根據,需要照顧!



來自醫界資深前輩的重要提醒

今年八月,不小心找到曾任台大醫院院長的謝博生教授寫的「現代醫學在台灣」。當我從事全人健康醫療快20年,再回頭看這本書,除了對前輩醫師為了大眾健康付出的心力再次感動之外,對於第一章所陳述,醫療不應該只是「內科依需要給予藥品,外科依需要加以切除,病人的心理調適與感受、心理或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都未受到應有重視」這個的樣貌。這個內容,跟我在佛光大學攻讀整合健康碩士班期間,所閱讀到 WHO 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一個身體、心智、社會完整的健全安適,而不僅只是沒有疾病或是不虛弱。」甚至有後續研究支持把精神健康 (spiritual well-being) 也納入完整健康的一個面向,非常呼應。



現代西醫的背景

為了追根究柢,八月期間我還重新搜尋維基百科,對於現代西方醫學(也就是主流醫學)發展的歷史進行了一次深度檢視。

對東方社會而言,所謂的「西方醫學」可以追朔到希波克拉提斯的年代(可是希波克拉提斯也是透過搜集古埃及醫學與古印度醫學的療法,而創導出一套更接近自然醫學的治療模式;他最重要的角色,是推翻在他之前已經被政治掌控的「神權醫學」,讓生病的人可以回到生活、飲食、環境的角度處理生病的問題)。

我比較建議把「現代西方醫學」定義在擅長精密手術(現代解剖學)、藥物(化學)、與微生物學(顯微鏡),透過這三種方法延伸出來近三百多年的「主流醫學」。這三百多年的歷史演進與隨之而來的現代醫學快速進展是非常寶貴而且值得珍惜的,因為化學藥物治療與手術幫助現代人免除感染與重大外傷造成的快速死亡,也是現代人越來越長壽的重要因素。這也是很多民眾會迷信「藥到病除」的治療方式,以及台灣早期類固醇被大量濫用的「美國仙丹」的問題。因為,類固醇可以快速壓抑身體所有的發炎系統,早期台灣有一部分的「名醫」,甚至是專看兒童氣喘、過敏的「名醫」,是透過濫用類固醇得來的名聲。(備註:現在類固醇如何使用,是有更安全、更嚴謹的階段性用法,有時候,醫師還是在必須快速抑制免疫系統的情形下,適量使用類固醇當作治療的手段。


現代西醫治療的瓶頸

可是,這三大種醫學科學都是聚焦在「病灶區」研究出來的「去除症狀」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控制症狀」有非常迅速明確的成果。可是牽涉到癌症、三高、代謝症候群、各種身心疾病,這些牽涉到生活中種種變數的慢性疾病的時候,僅僅去除症狀已經被證實效果不夠好,因為無法斷除疾病。因為人體在面對有形無形的壓力、甚至是因為自我要求過高產生的壓力時,神經迴路、內分泌迴路、發炎與抗發炎路徑、氧化還原路徑等更多分子層級的機能,沒辦法透過一天幾次的化學藥物就可以控制良好,更不要說讓人完全恢復健康了!


新的醫療研究支持全人整合醫療

最近的一些演講與課程,我陸陸續續把2024年4月出版的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第十一版 的內容整理成投影片跟大家分享。這本精神醫學聖經書中,已經把氧化壓力(有人翻譯成氧化應激)、粒腺體損傷等等因素列入大腦損傷(包括失智、認知功能障礙、憂鬱、焦慮、強迫症)的重要原因,更把九年前我的「我也曾憂鬱」書中提到的抗氧化食物、抗發炎食物,列入重要的生活型態治療建議當中了!


超高齡社會更需要活用全人整合醫學

投石問路,愚者先行!我是一個有輕微學習障礙的醫師,不會背書,只能鑽研理解並配合親自實踐20多年,才能走到現在。在歐美各國,已經有越來越多主流醫學醫療人員走入「輔助醫學」的學習道路。「台灣輔助醫學醫學會」也在近兩年成立。有更多具有主流醫學與科學的思辨能力的醫師,以科學與客觀的角度,親自學習也知道如何運用自然醫學與輔助醫學系統的「健康促進方法」,才能讓已經有2025年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民眾,有機會得到更完整的健康維護與健康促進方法,而得到真正的健康與幸福!

~善待健康,不是只依賴藥物抑制症狀,而是像呵護植物跟動物一樣地愛自己!~

raw-image


現代醫學,藥物的「療效」與心靈的缺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octor Human楊紹民分享空間
4會員
6內容數
Ajita童年單純如白紙,幸運成為醫師,經歷憂鬱、恐慌、三高後,融合主流醫學與自然醫學發展出「全相醫學」,幫助每個有緣人回到健康快樂的狀態;這樣的狀態能讓每個人能夠解決包括情緒困擾、適應障礙、關係問題、親子教養、慢性病營養保健、與人生困擾等各種問題。好的健康,可以讓我們充分享受生活,處理壓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2024/10/12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達賴喇嘛稱為『能使所有人受益』的書,作者經歷修行、還俗、憂鬱、漸凍、死亡的旅程,最後留下的珍貴金言,竟然可以幫助我們修復自律神經與人際關係?! ***我可能錯了*** 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人生透過最後的一本書的邀請
Thumbnail
2024/10/12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達賴喇嘛稱為『能使所有人受益』的書,作者經歷修行、還俗、憂鬱、漸凍、死亡的旅程,最後留下的珍貴金言,竟然可以幫助我們修復自律神經與人際關係?! ***我可能錯了*** 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人生透過最後的一本書的邀請
Thumbnail
2024/09/30
長期以來,到底一個人怎麼樣才是「精神正常」?怎麼樣才是「精神異常」?一直有許多爭論。它真的是陰謀論裡面所說的,是一群人為了牟利而創造的「診斷準則」,並藉以催眠大眾,進行「不當圖利銷售」而創造出來的嗎?或者,它是有權有勢的人,針對弱勢族群,設法在行為上貼上「異常」的標籤,藉以剝奪這些弱勢族群的權利呢?
Thumbnail
2024/09/30
長期以來,到底一個人怎麼樣才是「精神正常」?怎麼樣才是「精神異常」?一直有許多爭論。它真的是陰謀論裡面所說的,是一群人為了牟利而創造的「診斷準則」,並藉以催眠大眾,進行「不當圖利銷售」而創造出來的嗎?或者,它是有權有勢的人,針對弱勢族群,設法在行為上貼上「異常」的標籤,藉以剝奪這些弱勢族群的權利呢?
Thumbnail
2024/09/25
多年以來,許多人都很好奇:我心情低落,就是得了憂鬱症嗎?心情低落,一樣會吃不好、睡不好;憂鬱症會不會只是精神科醫療人員一套自圓其說的說法呢?在工作到今年年底就進入第31年,也同時是全職從事不用藥醫療第18年,我想配合最新的兩本精神醫學教科書裡面一些較新的科學研究,跟大家簡單分享: 我的答案是...
Thumbnail
2024/09/25
多年以來,許多人都很好奇:我心情低落,就是得了憂鬱症嗎?心情低落,一樣會吃不好、睡不好;憂鬱症會不會只是精神科醫療人員一套自圓其說的說法呢?在工作到今年年底就進入第31年,也同時是全職從事不用藥醫療第18年,我想配合最新的兩本精神醫學教科書裡面一些較新的科學研究,跟大家簡單分享: 我的答案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未來世界,醫療科技高度發達,但人們逐漸發現,身體的疾病容易治癒,心靈的創傷卻無法透過機器修復。因此,一種嶄新的診所誕生了——「心語診所」,專門治療人們的內心問題。
Thumbnail
在未來世界,醫療科技高度發達,但人們逐漸發現,身體的疾病容易治癒,心靈的創傷卻無法透過機器修復。因此,一種嶄新的診所誕生了——「心語診所」,專門治療人們的內心問題。
Thumbnail
療癒的真正意義:從改變心靈開始 在我們探討療癒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核心觀點需要被理解——真正的療癒發生在心靈,而不是外在世界。這樣的觀點不僅是《奇蹟課程》所強調的,也是對現代主流「療癒」觀念的挑戰。很多人將療癒視為外在的施予、某種身體或情緒上的恢復,但事實上,療癒的根本來自我們心靈視角的轉變。
Thumbnail
療癒的真正意義:從改變心靈開始 在我們探討療癒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核心觀點需要被理解——真正的療癒發生在心靈,而不是外在世界。這樣的觀點不僅是《奇蹟課程》所強調的,也是對現代主流「療癒」觀念的挑戰。很多人將療癒視為外在的施予、某種身體或情緒上的恢復,但事實上,療癒的根本來自我們心靈視角的轉變。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醫學與宗教之間的複雜對話,兩者在定義健康與疾病的過程中所持的觀點和利益考量。醫學是否真的致力於病人的健康,還是更注重權益的維護?宗教則質疑其對信眾的依賴與教義的核心。這場辯論挑戰了傳統觀念,呼喚對健康、疾病及專業倫理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醫學與宗教之間的複雜對話,兩者在定義健康與疾病的過程中所持的觀點和利益考量。醫學是否真的致力於病人的健康,還是更注重權益的維護?宗教則質疑其對信眾的依賴與教義的核心。這場辯論挑戰了傳統觀念,呼喚對健康、疾病及專業倫理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在未來的世界裡,科學與信仰已經不再對立,而是和諧共存,並共同為人類的心靈健康帶來改變。這個世界充滿了信仰療法中心,專門為迷失方向或痛苦中的人提供心理和精神的療癒,幫助他們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
Thumbnail
在未來的世界裡,科學與信仰已經不再對立,而是和諧共存,並共同為人類的心靈健康帶來改變。這個世界充滿了信仰療法中心,專門為迷失方向或痛苦中的人提供心理和精神的療癒,幫助他們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健康的定義及其複雜性,強調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是一種身心社會的動態平衡。作者透過不同個案的反思,揭示了健康的三個面向:身體、心靈和社會環境。並指出,醫者的角色是在病人與平衡之間找到共鳴,讓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認識到健康狀態的彈性與灰色地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健康的定義及其複雜性,強調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是一種身心社會的動態平衡。作者透過不同個案的反思,揭示了健康的三個面向:身體、心靈和社會環境。並指出,醫者的角色是在病人與平衡之間找到共鳴,讓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認識到健康狀態的彈性與灰色地帶。
Thumbnail
本文探討現代醫學在疾病治療上的成就與未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病人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忽視。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如何轉向一種以全人健康為核心的醫療模式成為焦點,強調理解疾病背後的心理、社會和精神因素,並尋求更全面的治療方法。本文旨在重新思考醫療的使命,不僅在於治療疾病,更在於促進人類的整體幸福與健康。
Thumbnail
本文探討現代醫學在疾病治療上的成就與未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病人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忽視。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如何轉向一種以全人健康為核心的醫療模式成為焦點,強調理解疾病背後的心理、社會和精神因素,並尋求更全面的治療方法。本文旨在重新思考醫療的使命,不僅在於治療疾病,更在於促進人類的整體幸福與健康。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