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為晨型人,能幫助你碩博士的學業?】

【為什麼成為晨型人,能幫助你碩博士的學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你是碩博士生,可能已經習慣了夜深人靜時趕論文或是進行研究。然而,我的經驗告訴我,成為晨型人其實能讓你的學業進展得更順利。

raw-image



▌從高中開始的晨型生活


我自從 15 歲就開始過著晨型人的生活,這一切的轉折點來自於一本書——《早上3小時完成一天工作》。這本書的內容點燃了我的靈感,讓我決定試著每天三四點起床讀書。


一開始只是想在學校之前多讀一點書,沒想到這樣的習慣不僅提升了我的學習動力,還讓我對自己的時間安排有了更多掌控感。尤其是早上讀書時,頭腦格外清晰,學習效率驚人。


▌碩博士的你,也應該試試晨型生活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生活壓力大、時間緊迫,而研究與論文寫作需要長時間專注。成為晨型人,能帶來什麼好處呢?


首先,早晨的時間段特別安靜,外界干擾少。你可以專心致志地進行文獻閱讀、數據分析,或是撰寫論文的關鍵部分。與其熬夜趕進度,不如讓清晨成為你研究生涯中最具生產力的時段。


其次,許多重要的考試、學術會議或發表演講都在早上進行。如果你是個晨型人,在這類重要場合會比其他人更有精神、更能專注,這點優勢不容忽視。


▌保持晨型習慣,迎接國際學術挑戰


自從 2017 年到美國深造後,我一直保持這個習慣。碩博士生通常會參加國際會議或遠距線上研討會,這些活動的時間常常會跨越時區。若你已經適應晨型生活,參加這類跨國活動時,時間差的影響對你不會太大,反而能更靈活地調整自己的狀態。


所以,無論你是剛進碩士班的新生,還是正在為博士論文奮鬥的研究生,試著調整作息,讓自己成為晨型人,可能會讓你在學業上更有競爭力。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做筆記不只是記錄資訊,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看見資訊之間的內在連結。 ▌卡片盒筆記法的學術價值 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並不是單純的筆記工具,它更像是構建知識體系的核心技術。這對於碩博士生來說特別重要,因為研究的目標不僅僅是理解既有知識,而
我在讀到美國公共衛生碩士 Kasley Killam 於2024年出版的書籍《連結的藝術與科學:為何社交健康是長壽、健康和幸福的關鍵》時,瞬間有了全新的健康觀點。她寫道: 「傳統健康指引都忽略了健康最重要的元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這讓我反思,身為碩博士生,我們在學術與研究上經常專
身為碩博士生,你可能常常在面對研究計畫、學術發表、甚至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計畫是成功還是失敗。然而,Scott Adams 在《Reframe Your Brain》一書中提出一個更貼近現實的觀點:計畫的結果不應該簡單地被定義為成功或失敗,而是「阻力」與「誘因」的拔河過程。
現代社會提供了無數的選擇和誘惑,特別對碩博士生來說,在追求學術目標的同時,也面臨著外界資訊和欲望的無處不在。Michael Easter 在他的書《Scarcity Brain》中列出了現代人「不滿足」的五大來源,這些現象對於埋首研究的碩博士生來說,可能尤為深刻。 ▌碩博士生的「不滿足」來
「人人都能說故事。」 「最大的挑戰,你需要將你的理解“轉譯 Translate”進入故事。」 「第一個挑戰,是討論故事會用到的術語:"情節升溫 Rising Action", "高潮 Climax", "逐步複雜化 Progressive Complication", "結局 Den
1. 只閱讀文章卻沒有記錄自己的觀點 許多碩博士生在閱讀學術文章時,習慣只是看完內容,並沒有主動去思考和記錄讀到的重點或有啟發的觀點。這樣的方式讓閱讀變得很被動,時間一久,很容易忘記自己曾經思考過的想法,對未來的研究或論文寫作幫助不大。實際上,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不僅能幫助整理思路,
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做筆記不只是記錄資訊,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看見資訊之間的內在連結。 ▌卡片盒筆記法的學術價值 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並不是單純的筆記工具,它更像是構建知識體系的核心技術。這對於碩博士生來說特別重要,因為研究的目標不僅僅是理解既有知識,而
我在讀到美國公共衛生碩士 Kasley Killam 於2024年出版的書籍《連結的藝術與科學:為何社交健康是長壽、健康和幸福的關鍵》時,瞬間有了全新的健康觀點。她寫道: 「傳統健康指引都忽略了健康最重要的元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這讓我反思,身為碩博士生,我們在學術與研究上經常專
身為碩博士生,你可能常常在面對研究計畫、學術發表、甚至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計畫是成功還是失敗。然而,Scott Adams 在《Reframe Your Brain》一書中提出一個更貼近現實的觀點:計畫的結果不應該簡單地被定義為成功或失敗,而是「阻力」與「誘因」的拔河過程。
現代社會提供了無數的選擇和誘惑,特別對碩博士生來說,在追求學術目標的同時,也面臨著外界資訊和欲望的無處不在。Michael Easter 在他的書《Scarcity Brain》中列出了現代人「不滿足」的五大來源,這些現象對於埋首研究的碩博士生來說,可能尤為深刻。 ▌碩博士生的「不滿足」來
「人人都能說故事。」 「最大的挑戰,你需要將你的理解“轉譯 Translate”進入故事。」 「第一個挑戰,是討論故事會用到的術語:"情節升溫 Rising Action", "高潮 Climax", "逐步複雜化 Progressive Complication", "結局 Den
1. 只閱讀文章卻沒有記錄自己的觀點 許多碩博士生在閱讀學術文章時,習慣只是看完內容,並沒有主動去思考和記錄讀到的重點或有啟發的觀點。這樣的方式讓閱讀變得很被動,時間一久,很容易忘記自己曾經思考過的想法,對未來的研究或論文寫作幫助不大。實際上,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不僅能幫助整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