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21堂課

閱讀時間約 29 分鐘

21世紀的21堂課(增訂版)

Yuval Noah Harari  2022 天下文化

分類:論說--理論 

★★★★★★★★★★

 

一句話:

本書深入探討全球當下重要議題的意涵,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挑戰、以及未來的方向。

 

摘要:

在當代各種重大變革與個人的內在生命之間,其實有著重要的連結。舉例來說,自由民主的危機不僅在於國會和投票所,同時也在於我們腦袋裡的神經元和突觸之中。


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的雙重革命,破壞了「自由」和「平等」這兩個概念,讓人類遇上有史以來的最大挑戰,因而對自由主義逐漸失去信心。

 

我們辯論生命的意義已有數千年之久,當下的社會、經濟、生態和政治危機,都不允許我們再拖下去。市場會用那隻隱形的手,逼你接受它盲目的回應。

 

自由民主是人類迄今最成功也最靈活的政治模式,因此我們面對新挑戰,有必要瞭解自由民主的局限,並討論該如何調整及改善。但不幸的是,在目前的政治氣氛下,關於自由主義和民主的批判,都可能遭到獨裁者的利用。

 

摘要:

第一章:科技挑戰

理想幻滅


歷史之終結,延後來臨

人類思考用的是故事,而不是事實、數據或方程式,冷戰後自由主義故事就持續做為人類瞭解過去的主要指南。自由主義故事說的是人類一直為自由而戰,推翻殘酷的獨裁統治和限制,學會了思考和聽從自己的心,而非盲從於各種教條。只要政治和經濟體系走向自由化和全球化,就能創造和平與繁榮。

 

2008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人民對這套故事感到理想幻滅,反移民、反貿易協定、破壞司法獨立、限制新聞自由的力道日益高升。自由主義的政治體系建立於工業時代,無力招架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的革命。過於複雜的新科技讓金融體系變得無法理解,而生物科技則可能進展到改變人類的身體和思想,這些領導革命的工程師、企業家和科學家,很少體會到這當中的政治影響,也不代表任何民意。

 

自由主義曾遭受世界大戰、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挑戰,目前的信心危機並不比過往來的嚴重,因為目前人類根本別無選擇。如今自由主義的對手是充滿幻滅和憤怒的虛無主義,川普要告訴大家的是,美國並不負責制定和推動任何全球願景。大多數支持川普的人認為,民主自由只要在國內流通就好了,對全球化失去信心。中國反而相反,對國內政治極其謹慎,對外則是遠遠更為開放。俄羅斯用意識形態包裝的寡頭統治則只是一種政治操作手段,沒有提供吸引人的意識形態和世界觀。

 

這可說是正在全球發生的事:自由主義幻滅後形成思想空缺,而由地方的懷舊幻想來填補,緬懷著往日的榮光。

 

過去推動革命反抗剝削的人民,缺乏政治權力但對經濟至關重要;如今的群眾則擔心自己將無足輕重,也就急著發揮目前仍有的政治力量,如英國脫歐和川普上台。

 

傳統上自由主義需要搭配經濟成長,才能平息社會矛盾和政治衝突,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生態崩潰和科技顛覆,經濟成長都無法解決,反而是這兩個問題的成因。在二十世紀後半葉,世世代代都享有了更高的生活水準,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年輕一代就算只是維持現狀,都已經算是幸運。

 

工作

等你長大,可能沒有工作。

想瞭解科技挑戰的本質,就業市場或許是個最好的起點。科技革命可能很快就會讓數十億人失業,帶來現有意識形態無法處理的社會矛盾和政治動盪。

 

過去機器是和人類的身體能力競爭,因而出現了需要認知能力(學習、分析、溝通、理解情緒)的服務業工作。然而人工智慧已經在愈來愈多認知技能項目上超越人類,我們目前還不知道有什麼第三種領域可以讓人類永遠勝過機器。

 

AI搭配生命科學(神經科學等)和社會科學方面(行為經濟學等)的突破,也就越能分析人類行為和預測人類決策。人類的「直覺」其實只是神經元根據資訊計算機率的「辨識模式」,情緒和欲望實際上也不過是某些生化演算法,這也代表AI能表現得更好。AI更有超越人類的「連結性」和「可更新性」,能整合成一套不斷進步的網路。

 

如果是每日有所變化、需要同時運用廣泛技能組合,又或是需要應付難以預見的情境,這類的工作就比較難用機器取代人類,例如醫師就可能比護理師更容易被取代。

 

創意產業也是自動化較難突破的領域,但就算是藝術,如果好的藝術的作用在於激起人類的情緒和感受,那麼演算法就有可能打造出各種流行的藝術作品。AlphaZero沒有學習任何的西洋棋策略,完全就是運用最新的機器學習原理和自己下棋,只花了四個小時學習就擊敗2016年的全球電腦西洋棋冠軍,而且它會下出打破常規的原創棋步。現在發生在西洋棋領域的事,未來也可能發生在警探、醫藥業和銀行業。

 

AI的運用和維修可能可以創造出新的人類工作,然而這些新工作都需要高水準的專業知識,無法解決勞工失業的問題。職場的波動也會更加劇烈,人類需要一再學習新技能,改變自己的專業領域。產生大量的「無用階級」和必須不斷轉換工作的心理壓力,目前固有的社會模式和政府並不足以應付。將來我們既不需要人類做生產者,也不需要人類來做消費者(演算法可以扮演客戶),那麼該強調的就不只是要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因為人類的期望會不斷擴大而不滿足,進而爭奪所謂「非基本」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保護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自我價值,讓人民活得有意義的目標。

 

自由

大數據在盯著你

從自由主義來看,自由是最重要的價值,所有的權力(人權)都是來自於個人的「自由意志」,表現在每個人的感受、欲望和選擇之中。民主的概念認為,每個人的聰明程度有別,但自由程度一律平等。然而所有的選舉,永遠訴諸的都是人類的「感覺」,而非理性決策。感受只是生化機制,用來快速運算生存和繁殖的機率,感受的基礎並非直覺、靈感或自由,是一種演化上的理性。因此科技革命可能將權威的來源從人類轉移到演算法,只要有了足夠的生物統計資料、運算能力及偵測器,外部的資料處理系統就能駭進你的身體,得知你所有的欲望、決定和意見。

 

隨著科學家越能掌握人類決策的機制之後,就越能提升大數據演算法的可靠性。比起人類,演算法較不會犯下資料不足、程式錯誤(基因或文化上)、目標定義不明等錯誤。因為過往的成功經驗讓我們把愈來愈多問題交給演算法來處理,例如谷歌搜尋、導航,也因此人類相關的能力就逐漸下降。

 

隨著權威從人類轉向演算法,世界可能就不再是個「自主的人們努力做出正確選擇」的劇場。想像一下你最愛的任何一齣莎士比亞戲劇,裡面的角色居然一遇到重要決定,就先問問谷歌運算法。

 

有人可能會提出異議,認為重要的決策通常涉及道德面向,而演算法不懂道德。然而遇到緊急狀況,什麼哲學理論都沒有用,人類也是靠當下的情緒和直覺,做出攸關生死的決定。自動駕駛在危急的瞬間遵守倫理道德的能力會比人類高出許多,雖然要被編碼為程式的倫理準則可能有分歧,但演算法並不需要做到完美,只要比人類更好就行了(人類駕駛每年造成超過100萬人死亡)。

 

以二十世紀的科技水準來說,把資訊和權力集中的獨裁政權並非有效率的做法,但有了AI可能會使集中式系統效率更高,如果專制政府用於自動武器或監控系統,反而能獲得大量的資訊和優勢。「數位獨裁政權」不但能掌握,甚至還能控制你的感受。當愈來愈多企業和銀行使用演算法做決策,人民也可能受到一種新型態的壓迫或歧視,但找不出什麼確切的原因。

 

因為我們對意識(感受情緒和現象的能力)所知太少,因此短時間內可能還不會有具備意識的電腦,但在電腦智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上升的同時,提升人類的意識能力已迫在眉睫。可惜人類現在已經像是馴化過的家畜,我們對於人類能力的研發,主要都是為了因應目前經濟和政治體制的迫切需求。

 

平等

擁有資料的人,就擁有未來

如果沒有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平等,自由就毫無意義。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縮短了國家之間的距離,卻擴大階級之間的差距。最富有的100人所擁有的財產超越了最貧窮的40億人的資產總和。如果有了延長生命和升級人類能力的方法,精英將不再需要群眾,貧富之間的不平等就會猛暴增長。

 

要避免這種狀況的關鍵在於規範資料數據的所有權,科技龍頭靠著提供免費的服務和娛樂,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取得大量關於我們的資料,進而操縱我們的購買和選擇。我們不是他們的顧客,而是產品。但「掌握資料擁有權」的定義和做法很模糊,尤其是當醫療保健等各方面也都得依賴網路,如何規範是個難題。

 

第二章:政治挑戰

社群

要認清「人類還有身體」

過去兩個世紀,線下(實體)社群正在瓦解,線上社群或想像出來的社群(國家或政黨)並不能取代真正相互認識的團體帶來的親密感。社群媒體的商業模式都是鼓勵使用者花更多時間在線上,也就犧牲了線下活動的時間和精力。

 

科技開始讓我們與身體的距離愈拉愈遠,在網路上「分享體驗」,感受來自於網路上的回應,讓現代人對自己的理解常常是從別人的觀點出發。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好好感受一下自己親身的體驗,和找回不再敏銳的感官意識。

 

文明

世界只有一種文明

許多人認為目前世界的情況可以用「文明衝突論」來解釋,但把歷史和生物天擇做對比並不正確,人類群體的表現不完全由基因決定,而且短短幾百年就會發生很大的轉變,且會不斷分分合合。各種人類的群體,與其要用延續性來定義,還不如用「發生了什麼改變」來定義;然而這些群體不管發生了怎樣巨大的改變,仍然靠著說故事的技巧為自己創造出能夠追溯到遠古的身分認同。人類常常拒絕承認有這些變化,特別是在政治或宗教的核心價值有所改變時。事實上,只要是歐洲人做的就是歐洲文明,不管歷經了多少改變和延續。

 

我們總是堅稱自己的價值觀是古代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但我們之所以能這樣講,完全是因為祖先無法反駁。

 

人類群體的融和統一方式包括在群體之間建立連結,以及讓不同群體採用同樣的做法。第一個方式例如戰爭就能創造出無比強大的連結;後者則是像目前大多數國家認可的政治和外交協議,以及資本主義、現代科學和醫學都是。人類儘管有不同宗教和國家認同,但討論到實際的議題,就能說幾乎所有人都屬於同一個文明,當然還是會存在歧異。也正是這些衝突和爭議,而非共同的特徵,界定了身分認同。

 

國族主義

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性的答案

二十一世紀的挑戰都屬於全球層級,那麼為什麼會掀起一波國族主義浪潮?國族主義並不是人類心裡自然而永恆的一部分,這樣的大規模忠誠是在近幾千年才出現的,而且需要在社會建構方面投入相當多心力。人類之所以打造出國家這個共同體,是因為遇到了部落和小團體無法獨自解決的挑戰,例如建造大壩、修築運河、大型的醫療和教育制度等等。

 

對國族主義最基本的批評就是會導致戰爭,然而光是這樣並無法遏止國族主義的膨脹,因為每個國家都說自己為了自保,為了對抗鄰國才需要進行軍事擴張。而只要國家讓多數國民享受前所未有的安全和繁榮,國民也就願意為國犧牲。

 

對核戰的恐懼讓國族主義被打入冷宮,全球化成為無法阻擋的浪潮,各國也打造了新的世界秩序以避免戰爭。然而我們已經把這項困難的成就視為理所當然,忘記人類的生存有賴於將「預防核戰」看得比任何一個國家的利益更重要。面對威脅人類文明外來的三大難題(核戰、氣候變遷和生態浩劫、科技顛覆),國族主義都無法提出令人滿意的解決之道,更何況這三個難題還會互相加成變得更為嚴重。在二十一世紀國家如同過去的部落,必須改造成一個新的全球身分認同,才能處理當前的困境。

 

宗教

神祇現在為國家服務

宗教注重的是詮釋文本,無法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三大問題。

  • 技術問題:農業和醫學的技術問題已經從宗教轉移至科學。
  • 政策問題:宗教經文對現在經濟領域無法發揮作用。
  • 身分認同問題:群眾合作要先打造出身分認同,而群眾的身分認同都是以虛構的故事為基礎。今天有許多國家如二戰時的日本,一面運用現代化共同的工具和架構,一面倚靠傳統宗教來維護自己獨特的身分認同。宗教依舊握有許多政治權力,這反而讓宗教成為人類問題的一部分,而非解決方案。

 

移民

文化可能就是有高下之別

歐盟推動了和平和普世的自由主義價值,但現在卻因為融合及移民的困難,處於崩潰邊緣。

爭論一:親移民與反移民之辯:地主國允許移民進入,是一種道義上的責任義務還是一種施捨?地主國有沒有拒絕和選擇的權利?

爭論二:入境隨俗與頑固守舊之辯:移民必須接受地主國的核心規範和價值觀到什麼程度?爭論主要來自於對「新移民是一群較歐洲不寬容的人」和「歐洲身分認同」有不同意見。

爭論三:歸化時間長短之辯:當移民同化到一個程度,要多久才能成為地主國平等而正式的一員。

爭論四:義務履行程度之辯: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這些協議到底管不管用。前三項協議的內容必須清楚定義,才能解決第四項爭議。

 

背後更深層的問題:所有文化本質上是否平等?從種族主義轉變到文化主義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文化主義雖然較包容,但移民者需要融入和同化的壓力也大得多。而且文化差異確實存在,地主國的文化在生活上有地方優勢。

 

文化主義的偏見:把地方優勢與客觀優勢混為一談,一個文化如果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不具備原本的優勢。時間、地點及衡量標準往往不夠精確。對人會有刻板印象。

 

結論:移民問題是兩種合理政治立場之間的討論,而非針對無法妥協的道德要求的相互抗爭。然而如果歐洲失敗了,代表光是靠著自由主義價值觀,還不足以解決世界上的文化衝突。也代表面對全球性的三大難題時,人類無法團結起來。

 

第三章:絕望和希望

恐怖主義

別讓驚悚短片給嚇倒了

恐怖主義是一種軍事策略,意圖在改變政治局勢,但方法是傳播恐懼和混亂,讓對手過度反應(反擊行動中的暴行、輿論動搖、改變權力平衡),而不是造成實質傷害。恐怖主義其實是把決定權交到敵方手上,通常是力量弱小者使用,因為對手反擊的能力不會受任何影響。國家之所以難以忍受這些挑釁,是因為現代國家的合法性來自於保證公共領域不受政治暴力影響。

 

成功的反恐行動,應該要秘密打擊恐怖組織的連結網絡、媒體避免誇大和歇斯底里、人民控制自己的想像力和內心恐懼。大量的資金、時間和政治資本投入反恐行動,不僅在全球造成巨大破壞,也付出了巨額的機會成本。

 

戰爭

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愚蠢

以往的戰爭勝利能擴張領土、促進經濟繁榮、提升政治權利,但現代很難再有一場「成功的戰爭」。二十一世紀到目前為止,強權成功侵略的唯一例子,就是俄羅斯攻占克里米亞。但前提是烏克蘭軍隊和當地居民並未強烈反抗,加上其他強國並未直接干涉,這些情況在全球其他地方應該很難重現。

 

成功的戰爭如此困難,原因之一是經濟本質的改變,過去經濟資產來自於實質物資,但今日主要的經濟資產是科技和企業知識,無法靠著占領來掠奪。而自從有了核武,世界大戰將不會有贏家,無法靠著勝利重新調整全球貿易體系。

 

但就算戰爭在二十一世紀高損害而低利潤,也無法保證和平,人類常常做出自我毀滅的愚蠢舉動。問題在於世界太過複雜,就算是理性的領導人也不足以完全理解。只要各國覺得戰爭無法避免,就會形成軍備競賽,拒絕在衝突中妥協,就形成了自我實現的寓言。

 

人類的愚蠢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但我們常常忽略了這股力量。

 

謙遜

世界不是繞著你轉。

治療愚蠢的辦法之一是謙遜,了解自己的國家、宗教和文化在世界上的真實地位,避免自我中心的論述。許多宗教都一邊讚頌謙遜,一邊卻也想像自己是全宇宙最重要的事物;一邊要求個人要謙和,一邊又展現出集體的傲慢。

 

不要妄稱上帝的名

神的概念可以是宇宙間的奧秘,或者是掌管人世的秩序制定者,宗教的經典則是這兩種概念之間的連結。這些神聖文本都是祖先所發明的故事,目的是讓各種社會規範和政治結構合法化。不該用神的名義,來為自己的政治利益、經濟野心或個人仇恨找藉口。

 

科學家指出,事實上倫理道德深植於演化之中,一切有社交行為的哺乳動物都自然而然具備某些道德規範。道德的重點並不是「遵守神聖的誡命」,而是要「減少自己或他人的痛苦」。

 

世俗主義

面對自己的陰影。

世俗主義認為道德和智慧是由所有人類自然傳承而成,重視真相、同情、平等、自由、勇氣和責任的價值觀,也構成現代科學和民主制度的基礎。世俗主義的準則也是一種理想,而非社會現實。世俗主義並非單純否認宗教,許多宗教也有和世俗主義相同的價值觀。


世俗主義最重視的就是真相truth,必須基於觀察和證據,而非單純只憑相信。另一項則是同情compassion,世俗主義的倫理在於深刻理解各種苦痛,而非神的教誨。第三項主張為平等equality,質疑所有預設的階級制度。而如果沒有思考、調查及實驗的自由freedom,也就不可能尋求真相和瞭解痛苦,世俗主義不會把至高的權威加諸於任何對象。要對抗偏見及壓迫、承認自己的無知、質疑自己的信念則需要很大的勇氣courage。最後則是相信世界的問題應該由人類負起責任responsibility,找出解方。

 

然而大型社會的運作不可能追求無窮無盡的真相和同情,因此起初開放的科學理論可能逐漸變成一種教條主義,也就是對它產生過度堅毅的信念而無限上綱,例如資本主義、民主普選、人權的概念。生物科技和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人類的定義,

只要對於「人權」存有教條式的信念,就很難對這些問題有更深入的討論。

 

每一個宗教、意識形態和信條,都會形成陰影。無論你遵守的是哪一種信條,都該看到自己的陰影,避免自己天真的相信「我們不會這樣」。

 

第四章:真相

無知

你知道的比你以為的少

自由主義對「理性而獨立的個人」賦予無比的信任,認為選民、消費者、學生都能獨立思考做出最好的選擇,但科學家已經證明,人類決策大多數基於情緒反應和直觀推斷,而非理性分析。而且人類也常以群體為單位思考,以個人而言,我們的所知不如過去的人類,因為我們把存在其他人腦中的知識也當作自己的知識,所謂「知識的假象」。以演化角度來看,這在過去很有道理也很有效,但到現在卻出現了不足之處。

 

人類很少能認清自己的無知,因為他們一直待在同溫層裡,接受的都是肯定自己意見的訊息。人類大部分觀點的塑造,都是透過群體思維、而非個人理性,光是提供更多更好的資訊和事實,指出他們的無知而希望改善這種情況是誤解了人類實際的思維方式。大多數人並不喜歡接收太多事實,更不喜歡覺得自己很愚蠢。自由主義相信個人理性,但這種信念也可能是自由主義者群體思維的產物。

 

領導者面對了雙重的限制,第一是革命性的知識很少能夠抵達權力中心,因為權力中心是由現有知識和舊有秩序所建構;第二是若想得到真相和事實需要浪費大量的時間。

 

正義

我們的正義感可能已經過時

如果我們無法瞭解這個世界,就很難分辨是非正邪。今天的問題並非舊有問題的放大,規模本身就是個問題,真正的困難在於如何在這個複雜的全球化世界裡,實現這些價值觀。想要追求正義必須能夠明確掌握因果關係,比起狩獵採集者,現代生存所依賴的複雜網路和社會架構,讓人無法追究事件結果的確切成因。例如我投資了一家公司的股票,該公司做了違法或破壞生態的事,那麼我也同樣犯了罪嗎?現代歷史最嚴重的罪行,不僅是出於仇恨和貪婪,更是出於無知和冷漠,但要「知道」所有的事已經變得太困難了。

 

當代世界大多數的不公不義,並非來自個人的偏見,而是來自大規模的結構性偏見,菁英階層掌控了話語權,我們也難以親身理解每一個弱勢團體的意見。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道德問題,人類為了得以理解和判斷,常用的方法包括:縮小問題規模(把兩個國家的衝突想成兩個人在打架)、把重點集中在某個感人的故事而忽略統計數字、編出幻想的陰謀論認為有某些人在操弄一切、無條件地跟隨某些教條而不去面對真相。

 

後真相

某些假新聞萬世永存

政治宣傳和假資訊由來已久,就連拒絕承認整個國家的存在,也是源遠流長。1931年日軍就是假裝自己遭到攻擊以合理化自己的侵略。其實智人就是一種後真相的物種,創造、傳播並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愈高,就愈能團結合作、發揮愈多能力。虛構故事不必然沒有價值或會造成傷害,無論好壞,虛構故事都是人類威力最強大的一項工具。如果想要權力,到了某個地步之後,就得開始傳播虛構的故事。人類通常喜歡權力大過於真相,就算我們想要理解世界,也是為了比較容易控制世界。

 

如果只有一千個人,相信某個編造的故事,相信一個月,這是假新聞。但如果是十億人,相信某個編造的故事,相信一千年,這就成了宗教信仰。

 

不論政治宣傳手段再出色,只要沒把一項基本原則牢記在心,就無法成功:宣傳時必須只鎖定幾個重點,然後不斷一再反覆 -- 希特勒《我的奮鬥》

 

國族神話、意識形態、和企業的品牌塑造,也都使用虛構的故事。事實是,智人從來就不是那麼在意真相,如果要團結人心,虛構的故事就是比真正的事實更具優勢。「金錢」、「公司」、「金融協議」等人類建構的體制其實也是一種虛構故事,但我們並沒有嚴格區別「知道某事物只是虛構故事」和「相信某事物本身帶有價值」,透過模糊虛構和現實的界線,有助於完成許多目的,但也表是人類大多數時候就是沒有在好好思考。戰火正炙的時候,沒有人好好想過國家也只是經過精心製作的故事。

 

我們應該更努力區分虛構的故事與真正的現實,但別期望完美,否認世界有多複雜就是一個最大的虛構故事。所有人都該負起責任,找出自己的偏見何在,驗證自己的資訊來源是否可靠。有兩個原則:可靠的資訊必然得付出高昂的代價,而非免費;重要的問題確實閱讀科學文獻。

 

科幻小說

未來和電影演的不一樣

從政治角度來看,科幻小說和電影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科技和社會發展的看法,重要性更甚於科學文獻。


我們該擔心的不是被演算法控制真實的個人和現實,而是要擔心「真實」也是一個神話。就算你逃離了母體,唯一會發現的只是一個更大的母體。人類的核心身分認同,只是神經網路形成的複雜幻象。你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都只發生在你自己的身體裡、在你自己的思想中,不論母體中還是所謂的現實世界不會有任何區別,只有心靈體驗是真實的。

 

大多數的科幻電影都在描述心靈能勝過物質。但事實上,心靈並不是自由塑造歷史行為和生物現實的主體,反而是被歷史和生物學塑造與操弄的客體。

 

第五章:生命意義

教育

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

現在的政府沒有能力隱藏他們不喜歡的資訊,但如果想用各種矛盾或無關緊要的報導來模糊大眾,確是簡單到令人心驚。在這樣的世界裡,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資訊,或是學習一套既有的技能。他們需要的是理解資訊、判斷資訊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能夠臨機應變,不斷學習新事物。

 

未來的重大改變,很有可能改變人類一生的基本架構和「做為一個人」的意義,讓「不連續性」成為最顯著的特徵,而不斷改變會帶來極大的壓力,也讓過去經歷的參考價值慢慢降低。人類必須會與未知和平相處,保持情感和心理的平衡。

 

人人都需要瞭解自己的本質和希望在人生中達到什麼目標,否則科技就會為你塑造目標,控制了你的生活,或者在「傾聽內心的聲音」時,接收到的是外部的操縱。如果演算法確實比你更瞭解你身體內部發生的事,各種決定權就會轉移到它們手上。

 

4C教育: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

 

意義

生命不是虛構的故事

由於人類的已知和未知不斷變化,所以「我是誰?我這輩子要做什麼?人生有人麼意義?」每個世代都需要新的答案。有一個頗受歡迎的故事,就是所有人都屬於一個永恆的生命循環,當中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功能和目的,了解自己有何功能就是所謂了解人生的意義。

 

綜觀各種打算定義身分、為人類行為賦予意義的故事,會發現故事的規模大小實在沒什麼影響,大可以到宇宙永恆的循環,小至國族主義或部落的神話,而這種短視會產生嚴重的影響。猶太復國主義所想像的頂多是幾個世紀,就認為是「永恆」而願意為了耶路撒冷做出犧牲。要打造一個行得通的身分認同故事,不一定要符合真實,只要在故事裡能扮演某個角色,和故事討論的範疇超出自己的眼界就行了。許多故事利用各種障眼法,例如國族主義使用各種感人的故事操縱我們的注意力,而從沒想到話說從頭,討論一下為什麼我們的國家這麼有意義。

 

多數故事能屹立不搖,靠的並不是堅穩的地基,反而是屋頂的重量,因為我們從小在故事中投入太多的心血於是不想推翻,而且如果推翻了,代表人類世界的所有機構體制也都沒有意義。讓人相信故事的方法包含儀式、儀禮、使你為故事做出犧牲等等。

 

人類很少把所有的信念都投注在單一故事上,而是有個「信念組合」,裡面有幾個不同的故事,可以配合需求任意切換,而且我們對故事間的矛盾和不一致渾然未覺。

 

根據自由主義的解釋,不是宇宙給我意義,而是「我」為宇宙賦予了意義,透過感受、思考、渴望和發明,去創造意義,因此限制人類自由的能力就是限制了宇宙的意義。然而表達自我、實現自我的「自由意志」,也只是一個故事。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想做的事,但沒有選擇欲望的自由,背後影響的仍然是神經元的訊息、生物演算法和文化因素。

 

我們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甚至無法控制對慾望的反應。

 

意識到這一點,可以讓我們不再那麼執著於自己的意見、感受和慾望。要瞭解自己,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承認「自我」也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會透過心靈思維的複雜機制,不斷製造、更新和重寫。腦中的敘事者總是一再犯錯,且不斷辯解和改變記憶來建立起個人神話,臉書和IG就是神話製作過程的外顯。

 

自由主義否定了所有宇宙的故事,而佛教則連人類心理的故事也加以否定。根據佛家的說法,一切事物都會不斷改變(諸行無常)、一切事物都沒有永恆的本質(諸法無我)、沒有什麼能永遠令人滿意(諸漏皆苦)。人類之所以會感到痛苦,常常是因為總覺得要找到某種「永恆的本質」,就能心滿意足,永恆的本質可以是上帝、國家、靈魂或真愛。如果越執著,找不到的時候也就越痛苦,也會對阻礙自己的人事物產生仇恨。

 

人類就是因為無視虛構和現實的差異,才得以生存強大、征服世界;若是太過計較,就會開始受苦。因為,世界上最真實的東西就是痛苦,要判斷某個故事是真實還是想像,只要想想看故事的主角是否受苦,觀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質

 

冥想

觀察和瞭解自己的心靈

如果想要真的瞭解自己,並不該相信你的臉書帳號或是內心的那個故事,而是要觀察身體和心靈的實際流動。你會發現,種種想法、情緒和慾望的來去既沒有理由,也無法控制。你只是經歷了這一切,但既無法控制、也不去擁有,你更不等同於這一切。人只要知道一切本來就沒有意義,就能不再依戀和追求,得到解脫。

 

我們對自己的心靈幾乎一無所知,而且幾乎沒有任何控制能力。

 

在我和這個世界之間,必定需要透過身體的感覺,來取得聯繫。我真正反應的對象不是外界的事件,而是自己身體的感覺。

 

事物想得卻不可得,心靈的反應就是產生痛苦。痛苦並非外界世界的客觀狀況,而是自己心靈產生的心理反應。瞭解這點,就是跨出不再痛苦的一大步。

 

時至今日,我們唯一能夠直接接觸的心靈,仍然只有自己的心靈。既然我們缺乏直接觀察心靈的現代方法,不妨嘗試一下古代文化的方法,觀察自己的心靈,也就是禪修冥想。

 

短評:

哈拉瑞最近出了新書,再看之前先來複習一下。我對這本書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刻,他說認為世界走向末日而感到絕望,其實是一種傲慢,因為你認定你已經知道未來的發展。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困惑並積極地思考和討論。作者從最根本的起點開始探討,也就是人類生理和認知能力的優勢和缺陷,慢慢拓展到現今社會將面臨的危機,非常務實,看了也讓人不禁感到憂慮。

raw-image


29會員
116內容數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決定開始將每本書整理起來,成立這個部落格強迫自己練習維持寫作的習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孝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再見了!深夜咖啡店 古內一繪  2020 皇冠出版社 分類:小說
西遊記 吳承恩  2003 三民書局 分類:小說
再訪女王陛下的深夜咖啡店 古內一繪  2019 皇冠出版社 分類:小說
Emil Ludwig  2019 五南 分類:傳記 ★★★☆☆
黑天鵝效應 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Nassim Nicholas Taleb  2011 大塊文化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The Joy of Living Unlocking the Secret and Science of Happiness
再見了!深夜咖啡店 古內一繪  2020 皇冠出版社 分類:小說
西遊記 吳承恩  2003 三民書局 分類:小說
再訪女王陛下的深夜咖啡店 古內一繪  2019 皇冠出版社 分類:小說
Emil Ludwig  2019 五南 分類:傳記 ★★★☆☆
黑天鵝效應 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Nassim Nicholas Taleb  2011 大塊文化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The Joy of Living Unlocking the Secret and Science of Happiness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本篇內容大綱: 定義 無(未)定義 Mind與外在權勢 未定義中心的「非我」決策 策略與內在自主權/權勢 阻力(抗拒) 臣服(投降) 潛能:未定義中心的智慧 真我 9大中心簡介 頭頂中心:生物關聯、靈感與精神壓力、頭頂中心閘門的壓力、有定義和未定義的特徵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第一章部分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書籍內容 大約距今七萬年到三萬年前,智人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稱為認知革命 智人的語言,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溝通系統,每種動物都知道要如何溝通,智人的溝通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內容簡介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by Yuval Noah Harari 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探討了從史前時代到現代,人類如何從無足輕重的動物演變成為地球的主宰者。Harari 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通俗易懂的語言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從萬千人生解答此生:AI彙整古今文本,探尋生命的真諦 What Makes Us Human: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swers Life’s Biggest Questions》 ✍️作者:GPT-3 , 王杰敏 , 伊恩‧湯瑪斯 原文作者:Ja
Thumbnail
序章中簡單的提到了地球規模的計劃。在文化的所有方面都正在進行著改變。在這一章,我們將把焦點放在文化上的各種各樣變化的梗概上,準備來論述一下。首先,這個地球規模的計劃在更大的宇宙規模的任務計劃之中,具有多麼重大的意義。
Thumbnail
在學習人類圖的歷程中,有個覺察,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可以用「神化」與「矮化」這兩個極端,來一言以蔽之。 去年,剛上完六階課程,朋友引薦了一位朋友給我,只說對方現在很困惑,想要用人類圖來幫忙看看,能不能解惑。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本篇內容大綱: 定義 無(未)定義 Mind與外在權勢 未定義中心的「非我」決策 策略與內在自主權/權勢 阻力(抗拒) 臣服(投降) 潛能:未定義中心的智慧 真我 9大中心簡介 頭頂中心:生物關聯、靈感與精神壓力、頭頂中心閘門的壓力、有定義和未定義的特徵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第一章部分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書籍內容 大約距今七萬年到三萬年前,智人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稱為認知革命 智人的語言,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溝通系統,每種動物都知道要如何溝通,智人的溝通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內容簡介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by Yuval Noah Harari 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探討了從史前時代到現代,人類如何從無足輕重的動物演變成為地球的主宰者。Harari 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通俗易懂的語言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從萬千人生解答此生:AI彙整古今文本,探尋生命的真諦 What Makes Us Human: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swers Life’s Biggest Questions》 ✍️作者:GPT-3 , 王杰敏 , 伊恩‧湯瑪斯 原文作者:Ja
Thumbnail
序章中簡單的提到了地球規模的計劃。在文化的所有方面都正在進行著改變。在這一章,我們將把焦點放在文化上的各種各樣變化的梗概上,準備來論述一下。首先,這個地球規模的計劃在更大的宇宙規模的任務計劃之中,具有多麼重大的意義。
Thumbnail
在學習人類圖的歷程中,有個覺察,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可以用「神化」與「矮化」這兩個極端,來一言以蔽之。 去年,剛上完六階課程,朋友引薦了一位朋友給我,只說對方現在很困惑,想要用人類圖來幫忙看看,能不能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