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為短影音創作者,但先前拍了幾隻影片之後流量都很低,我是不是沒有天分?還應該繼續下去嗎?」一位朋友在聚會上問道。
我思考了一下,回應:「從創作的角度來看,一開始的幾支作品乏人問津是很常見的事情,品牌的累積需要時間;另外我也想問,你為什麼想成為短影音創作者呢?」
朋友抓了抓頭後說:「我看網路上的短影音好像都很簡單啊,拍搞笑或跳舞的影片就有流量,之後就可以接廣告和頁配,好像很好賺,就想說我也來試試看。」
「確實有流量之後會開始有收益,但在有收入之前,真正能支持我們做下去的其實是分享的熱情,願意撐過前期沒人欣賞的時期、願意設定目標去了解自己的能耐、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或做任何學習來優化這件事,當我們已經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收入只不過是過程的副產品罷了!」
--------------------
隨著網路自媒體平台越來越多元,如文字、音樂、圖片、影片等各種不同創作格式,每個人都可以輕易成為創作者,也許每個人成為創作者的初衷都不盡相同,但總是會希望能吸引到一部分群體的關注。
本次藉這位朋友的提問分享我的想法,短影音創作與任何專案一樣,需要策略性的規劃與持續的優化,當我們面對初期影片流量低迷的情況,透過專案管理的系統化方法和商業分析的洞察,我們能更有效地提升創作效率與達成目標。
當我們將短影音創作視為一個長期的專案時,首先要確定的就是目標設定與資源管理,了解自己的特點而不是盲目追逐熱門話題。
初期也不需要處處追求完美,如同敏捷專案管理的精神,先發表後再逐步檢視進度,因為每支影片都是一次迭代的成果;我們可以將長期目標拆解為短期可執行的任務,如”每週發佈兩支影片”、”每月檢視數據並進行影片風格優化”;避免一次性投入過多精力,卻未能檢討成效,導致無法持續下去。
此外,影片創作的每一環節,如腳本構思、拍攝、剪輯、發布與推廣,都可以看成專案中的子任務,透過各種專案排程工具來有效分配時間,避免在某個環節卡住而拖延整體進度,幫助創作者維持穩定的產出與心態,減少對短期流量不佳的焦慮感。
從商業分析的角度來看,每支影片的表現都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像是觀看數、互動率(按讚、留言、分享)及停留時間等指標,可以揭示觀眾偏好的內容類型,也可以觀察平台演算法是否有規律或加成。
我們透過固定時間的追蹤來不斷優化內容策略,例如若數據顯示觀眾對教學型影片的興趣較高,那麼可以考慮多產出此類內容,並逐步形成個人特色。
另外也可以透過A/B測試,嘗試不同的影片風格、主題或發布時間,找出影響流量的因素,比方說為一支影片設計有兩個不同的封面,分別釋出後觀察哪個版本更能吸引觀眾點擊,用這種實驗性的優化過程,讓我們更有方向感,避免盲目創作而陷入瓶頸。
真正對一件事情有熱情,絕不只是享受這件事情本身,而是願意為了做這件事情,承受達成目標所需付出的辛苦代價,而其中之一的代價就是時間。
從建立品牌的角度來看,一個強而有力的品牌需要時間累積信任與影響力,也就是說我們在創作時需要長期呈現一致性內容,讓觀眾逐漸熟悉並認可這個風格;這意味著,即便初期流量不如預期,也應將重點放在提高影片品質與持續曝光上,而不是僅僅依賴某支影片的爆紅。
另一方面,如果創作只是為了流量和收入,當結果不如預期時,容易陷入挫折感而中斷;反之,若能把創作視為一種自我成長與表達的過程,並將長期願景拆解為具體且可量化的目標,如”在六個月內累積1000名訂閱者”、”三個月內嘗試至少五種不同的影片主題”,在每次達成階段性成果時都感受到成就感,也更容易在困難時期找到繼續前進的理由。
綜上所述,短影音創作是一場需要策略、數據分析與熱情支撐的長期旅程,流量低迷絕對不是天分不足的象徵,即使是優秀內容也需要推廣與曝光,這是每位創作者必須經歷的過程。
我們可以透過專案管理來系統化規劃創作計畫,並用商業分析以數據為導向進行優化;更重要的是,在創作的旅途中,找到自己的熱情與價值,並將這份熱情轉化為前進的動力,當創作成為一種享受時,收入與流量將不再是唯一的追求,而是這段旅程中的附加成果。
#CarryKuoOn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