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如何透過「中介效應」理解複雜現象】 ── 1. 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 2. 為什麼的思維挑戰 3. 機率與說服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中介效應」理解複雜現象】

── 1. 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 2. 為什麼的思維挑戰 3. 機率與說服力的巧妙運用


在碩博士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要求回答「為什麼」──為什麼某種現象發生?為什麼某變數會影響另一變數?萬為綱老師在《精英日課》中,用「中介效應」的概念,清晰地剖析了這些問題背後的邏輯:**「如果X導致M,M又導致Y,那麼M就是X和Y之間的中介(Mediator)。」**


然而,探索「為什麼」的過程往往不只是找出單一的答案,還涉及對世界的不確定性、矛盾現象以及機率的理解。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結合我在博士班因果推論課程的所學,來談談中介效應如何幫助碩博士生解構研究中的「為什麼」。


▋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拆解X到Y的影響


在因果推論的框架中,當我們研究某個變數X如何影響結果Y時,會考慮兩條路徑:

1. **直接效應**:X對Y的影響,不透過任何中介變數M。這表示我們暫時「忽略」M,觀察X單獨對Y的影響有多大。

2. **間接效應**:這是X影響M,而M再影響Y的路徑。間接效應告訴我們,M作為中介,在X與Y之間扮演了多重要的角色。


舉例來說,假設X是「運動習慣」,M是「體重減輕」,而Y是「心血管健康」。運動的直接效應,指的是不管體重變化如何,運動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而間接效應,則是運動透過減輕體重,間接改善了心血管健康。


對碩博士生來說,理解直接與間接效應的區別,能幫助我們在研究設計中更有層次地分析現象,避免簡化因果關係。同時,也能提醒我們在實證研究中關注中介變數的角色。


▋「為什麼」的思維挑戰:正確與矛盾的灰色地帶


在我的博士四年級時,修了一門「因果推論」的課,讓我開始理解「回答為什麼」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是因為現實中的許多原因是看不見的,或者我們手上掌握的資訊不足以構成完整的答案。


人們通常喜歡把事情劃分為**對或錯**,但萬老師提醒我們,世界上大多數事情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對錯,而存在於「對的程度」這個灰色地帶。如果我們只受過數學的訓練,習慣二元對立的邏輯,就容易陷入找出矛盾、用矛盾否決他人意見的思維陷阱。然而,矛盾在世界上其實司空見慣,且兩個看似矛盾的事實也能同時成立。


舉個例子:喝牛奶健康,還是不健康?如果你從朋友的經驗出發,可能會認為牛奶有益健康;如果你查閱營養指南,可能會看到對牛奶的支持和反對意見並存。這些資訊看似矛盾,但它們都是「部分正確」。理解這一點,能幫助我們從機率的角度來看待複雜問題,而非拘泥於對錯的二元思維。


▋活用機率與說服力:讓研究具有行動意義


回答「為什麼」不只是單純的邏輯推演,更涉及如何說服他人去相信你找到的答案。在研究中,解釋一個命題的「正確程度」有賴於你所提供的論據有多可靠。


不同的證據對同一命題的支持程度可能不一樣,例如:

- 你的親友告訴你喝牛奶對健康有幫助。

- 營養學研究指出某些人群對乳糖不耐,牛奶對他們反而有害。

- 你個人喝牛奶的經驗是好的,並未感到不適。


這些證據共同影響你對「喝牛奶健康」這一命題的信任程度。碩博士生在寫論文時,也需要從不同角度蒐集證據,建立起有說服力的論述。在學術場域中,重點不只是「事情的對錯」,而是研究結果如何被他人理解,以及這些結果如何影響他人的行為。


因此,學習各種研究方法,實際上是掌握說服技巧的一部分。最終,研究的價值在於能讓聽眾理解、相信,並且促使他們採取行動──無論是進一步研究,還是實務上的應用。


▋結語:理解中介效應,提升研究深度


對碩博士生來說,理解「中介效應」不僅是一種研究技巧,也是一種重要的思維訓練。它教會我們如何拆解複雜現象,找到影響的不同層次;也提醒我們不要拘泥於對錯的二元思維,而要從機率的角度去看待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在學術研究中,我們必須習慣於處理矛盾、不確定性,並學會用有說服力的論據去支持我們的命題。最終,我們的研究不僅在於尋求真理,更在於讓他人理解、相信,並付諸行動。這正是碩博士生研究旅程的挑戰,也是其中最具價值的地方。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69會員
1.9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過去在讀研究所時,總想著學習,增進能力,不太曾想過和指導教授之間的權力關係與保障等。今天導讀一篇期刊文章,為丁學勤與楊忠傑的〈指導教授與研究生間關係結合的形態及其效果〉,作者主要用管理學中的消費服務過程來看研究所的指導關係,說明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之間有哪些關係結合,這些關係結合會對研究生帶來什麼影響
Thumbnail
過去在讀研究所時,總想著學習,增進能力,不太曾想過和指導教授之間的權力關係與保障等。今天導讀一篇期刊文章,為丁學勤與楊忠傑的〈指導教授與研究生間關係結合的形態及其效果〉,作者主要用管理學中的消費服務過程來看研究所的指導關係,說明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之間有哪些關係結合,這些關係結合會對研究生帶來什麼影響
Thumbnail
在本節中,我們將研究當兩個或多個相關量發生變化時出現的問題。確定其中一個的變化率如何影響其他變化率的問題稱為相關比率問題。
Thumbnail
在本節中,我們將研究當兩個或多個相關量發生變化時出現的問題。確定其中一個的變化率如何影響其他變化率的問題稱為相關比率問題。
Thumbnail
你知道一個簡單的詞語,背後也可能包含很複雜的表達嗎?例如華語的疑問詞「怎麼」,究竟是詢問原因,還是詢問方式,它問原因的時候,又和「為什麼」有什麼不一樣呢?這篇文章來告訴你與法學家怎麼說。
Thumbnail
你知道一個簡單的詞語,背後也可能包含很複雜的表達嗎?例如華語的疑問詞「怎麼」,究竟是詢問原因,還是詢問方式,它問原因的時候,又和「為什麼」有什麼不一樣呢?這篇文章來告訴你與法學家怎麼說。
Thumbnail
本書揭示了「現場實驗」的魅力,作者葛尼奇與李斯特深入探討經濟學背後的誘因與動機。通過一系列輕鬆的小故事,書中探討了金錢作為誘因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應對社會議題如貧困、歧視等。讀者能夠從不同的案例找到啟發,尤其是企業轉禮者,幫助他們更好地設計誘因與策略,提升產品吸引力與客戶忠誠度。
Thumbnail
本書揭示了「現場實驗」的魅力,作者葛尼奇與李斯特深入探討經濟學背後的誘因與動機。通過一系列輕鬆的小故事,書中探討了金錢作為誘因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應對社會議題如貧困、歧視等。讀者能夠從不同的案例找到啟發,尤其是企業轉禮者,幫助他們更好地設計誘因與策略,提升產品吸引力與客戶忠誠度。
Thumbnail
【碩博士生如何運用「發想法」提升研究創意:從Abduction到假說驗證】 ── 1. Abduction在研究中的應用 2. 假設與假說的區別 3. 大膽假說、小心驗證的研究技巧 在研究過程中,碩博士生常需要提出假說、設計實驗並驗證理論。尤其在台灣的學術環境裡,研究生們通常習慣使用
Thumbnail
【碩博士生如何運用「發想法」提升研究創意:從Abduction到假說驗證】 ── 1. Abduction在研究中的應用 2. 假設與假說的區別 3. 大膽假說、小心驗證的研究技巧 在研究過程中,碩博士生常需要提出假說、設計實驗並驗證理論。尤其在台灣的學術環境裡,研究生們通常習慣使用
Thumbnail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中介效應」理解複雜現象】 ── 1. 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 2. 為什麼的思維挑戰 3. 機率與說服力的巧妙運用 在碩博士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要求回答「為什麼」──為什麼某種現象發生?為什麼某變數會影響另一變數?萬為綱老師在《精英日課》中,用「中介效應」的概念,清晰地剖
Thumbnail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中介效應」理解複雜現象】 ── 1. 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 2. 為什麼的思維挑戰 3. 機率與說服力的巧妙運用 在碩博士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要求回答「為什麼」──為什麼某種現象發生?為什麼某變數會影響另一變數?萬為綱老師在《精英日課》中,用「中介效應」的概念,清晰地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提問中的'為什麼'對於我們思考和行為的深遠影響。書中強調即使在繁雜的書籍中,獲得一個關鍵的知識點也足以讓我們反思生活。對於提問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工作場景中,文章舉了一個例子來展示我們如何受他人觀點的影響。最終,文章鼓勵讀者偶爾給自己一些正面的自我暗示,以提升自信心和生活品質。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提問中的'為什麼'對於我們思考和行為的深遠影響。書中強調即使在繁雜的書籍中,獲得一個關鍵的知識點也足以讓我們反思生活。對於提問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工作場景中,文章舉了一個例子來展示我們如何受他人觀點的影響。最終,文章鼓勵讀者偶爾給自己一些正面的自我暗示,以提升自信心和生活品質。
Thumbnail
碩博士在學期間,學生常常面臨大量的學術挑戰與個人成長壓力。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有效的改變方法,成為每位學生的核心問題。陳海賢老師的自我轉變課程指出,思考的目的不僅僅是找到「我是誰」,更是為了促進行動,並從實踐中獲得反饋。這讓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標準化改變的過程,特別是在學術研究與個人成長中找出
Thumbnail
碩博士在學期間,學生常常面臨大量的學術挑戰與個人成長壓力。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有效的改變方法,成為每位學生的核心問題。陳海賢老師的自我轉變課程指出,思考的目的不僅僅是找到「我是誰」,更是為了促進行動,並從實踐中獲得反饋。這讓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標準化改變的過程,特別是在學術研究與個人成長中找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