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如何透過「中介效應」理解複雜現象】
── 1. 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 2. 為什麼的思維挑戰 3. 機率與說服力的巧妙運用
在碩博士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要求回答「為什麼」──為什麼某種現象發生?為什麼某變數會影響另一變數?萬為綱老師在《精英日課》中,用「中介效應」的概念,清晰地剖析了這些問題背後的邏輯:**「如果X導致M,M又導致Y,那麼M就是X和Y之間的中介(Mediator)。」**
然而,探索「為什麼」的過程往往不只是找出單一的答案,還涉及對世界的不確定性、矛盾現象以及機率的理解。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結合我在博士班因果推論課程的所學,來談談中介效應如何幫助碩博士生解構研究中的「為什麼」。
▋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拆解X到Y的影響
在因果推論的框架中,當我們研究某個變數X如何影響結果Y時,會考慮兩條路徑:
1. **直接效應**:X對Y的影響,不透過任何中介變數M。這表示我們暫時「忽略」M,觀察X單獨對Y的影響有多大。
2. **間接效應**:這是X影響M,而M再影響Y的路徑。間接效應告訴我們,M作為中介,在X與Y之間扮演了多重要的角色。
舉例來說,假設X是「運動習慣」,M是「體重減輕」,而Y是「心血管健康」。運動的直接效應,指的是不管體重變化如何,運動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而間接效應,則是運動透過減輕體重,間接改善了心血管健康。
對碩博士生來說,理解直接與間接效應的區別,能幫助我們在研究設計中更有層次地分析現象,避免簡化因果關係。同時,也能提醒我們在實證研究中關注中介變數的角色。
▋「為什麼」的思維挑戰:正確與矛盾的灰色地帶
在我的博士四年級時,修了一門「因果推論」的課,讓我開始理解「回答為什麼」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是因為現實中的許多原因是看不見的,或者我們手上掌握的資訊不足以構成完整的答案。
人們通常喜歡把事情劃分為**對或錯**,但萬老師提醒我們,世界上大多數事情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對錯,而存在於「對的程度」這個灰色地帶。如果我們只受過數學的訓練,習慣二元對立的邏輯,就容易陷入找出矛盾、用矛盾否決他人意見的思維陷阱。然而,矛盾在世界上其實司空見慣,且兩個看似矛盾的事實也能同時成立。
舉個例子:喝牛奶健康,還是不健康?如果你從朋友的經驗出發,可能會認為牛奶有益健康;如果你查閱營養指南,可能會看到對牛奶的支持和反對意見並存。這些資訊看似矛盾,但它們都是「部分正確」。理解這一點,能幫助我們從機率的角度來看待複雜問題,而非拘泥於對錯的二元思維。
▋活用機率與說服力:讓研究具有行動意義
回答「為什麼」不只是單純的邏輯推演,更涉及如何說服他人去相信你找到的答案。在研究中,解釋一個命題的「正確程度」有賴於你所提供的論據有多可靠。
不同的證據對同一命題的支持程度可能不一樣,例如:
- 你的親友告訴你喝牛奶對健康有幫助。
- 營養學研究指出某些人群對乳糖不耐,牛奶對他們反而有害。
- 你個人喝牛奶的經驗是好的,並未感到不適。
這些證據共同影響你對「喝牛奶健康」這一命題的信任程度。碩博士生在寫論文時,也需要從不同角度蒐集證據,建立起有說服力的論述。在學術場域中,重點不只是「事情的對錯」,而是研究結果如何被他人理解,以及這些結果如何影響他人的行為。
因此,學習各種研究方法,實際上是掌握說服技巧的一部分。最終,研究的價值在於能讓聽眾理解、相信,並且促使他們採取行動──無論是進一步研究,還是實務上的應用。
▋結語:理解中介效應,提升研究深度
對碩博士生來說,理解「中介效應」不僅是一種研究技巧,也是一種重要的思維訓練。它教會我們如何拆解複雜現象,找到影響的不同層次;也提醒我們不要拘泥於對錯的二元思維,而要從機率的角度去看待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在學術研究中,我們必須習慣於處理矛盾、不確定性,並學會用有說服力的論據去支持我們的命題。最終,我們的研究不僅在於尋求真理,更在於讓他人理解、相信,並付諸行動。這正是碩博士生研究旅程的挑戰,也是其中最具價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