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參加科考是每個家長寄予孩子的厚望;有錢的,或許還能買個官,沒錢的,變賣家產也要讓孩子上一趟京城去拚搏!
所以那個時候,常有一句俗話:「做人若袂曉想,一世人抾确。」也有人寫成「抾角。」
抾确:春耕之後插秧,待秧苗慢慢長大,農民必須把田裡的雜草和石頭撿起來丟掉,這一個撿拾田中無用之物並丟棄的動作,必須整天彎腰,實在辛苦,台灣話就叫做「抾确」。抾确,便被用來警示子子孫孫,要認真讀書、考取功名,才不會像我輩般的辛苦。
抾角:農業社會的幣制,『角』算是小錢,卻是很多交易的常用錢幣。比喻如果不求上進,只能沿街乞討,別想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儘管長輩的話有警示、提點、暗示等作用,但終歸還是要看孩子本身資質夠不夠,況且還要他自己想得透,書也才讀得進去。
放到現代社會,沒有人會去勸小孩,為了避免日後淪為只能『抾确』之輩,所以要好好讀書。但想要孩子的成績優異,倒還是古今相同的!
現在是民主社會,想要求孩子讀書,不能打罵、不能觸犯家暴法、不能威逼、不能嘲諷……一切只能靠孩子『自覺』!
蒔緣常說:「家己會覺悟,恰贏箠仔提來渡。」意思就是要當事人能自我覺悟,才能發揮最大的潛能;這樣總比想用謾罵、責打來渡化,來勸進,還要有效能一些!
那麼如何能讓當事人自我覺醒?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等』,耐心的陪伴與等候很難,卻是很重要的。
當看到國中生在聯絡簿上寫著:『最近,我似乎越來越能把線上遊戲,看得越來越淡,線上分數變得不重要,現實的考試分數,自己更加在意了。也許,這就是身為國中生的我,該盡的本分,我會繼續努力、認真上進。』
不管家長或是老師看到這樣的小日記,一定會莞爾一笑又覺得窩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