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作家,根本不用什麼資格。
你只要創作,就能是作家了;
優秀的創作者並不是先有才華,再去寫作。
他們是先寫作,所以才華增加了。
如果寫作還需要「恩准」得到同意,很多歐美專家早就掛了。
「作家該有的樣子」本身毫無價值,它是被幻想出來的廢觀念。
追求自由創作,是每個寫作者面臨的處境。
跨過去的方式,就是給內心質疑的聲音「一根中指」。
寫作、當作家,是你自己想要,就能作的決定。
數位寫作權威 Nicolas Cole 在大學主修「小說創作」。
教授說:「你要親自印下寫好的手稿,裝進信封、寄給出版社。」
「然後,你要耐心等。」
Nicolas 舉手問:等多久?
「等到有回信為止。」教授回答。
「有時候,要半年才會有回音。」教授補充。
全班同學傻眼。
Nicolas 直接反問:「半年?也太久了吧。」
教授略顯不耐煩的回答:「這,就是寫作之道。」
然後繼續講課。
後來 Nicolas Cole 親手證明:當作家,根本不該理會什麼「寫作之道」這種鬼東西。
Nicolas Cole 沒有放棄所學,他運用寫作知識在網上「練筆」。
他寫專欄、寫社群。
他每天在「問與答」的平台 Quora 寫作,直到成為流量頂尖。
他的文章被各大媒體轉載、登上熱門榜,他靠寫字賺進百萬美金的收益。
而 Nicolas Cole 最正確的決定,就是「把作家應有的樣子」當狗屁。
因為,時代早就變了。
寫作早就不是紙筆書信,而是鍵盤、網路,和數據。
真正優秀的寫作者,是透過數據了解讀者、洞察需求的人。
他們直接在網上靠社群、用數據培養寫作。
先分析流量、數據看準需求,再用寫作滿足讀者。
絕不是閉門造車、把自己關進深山,雪藏作品,等有心人賞識。
作家更不是用「道」來代替真實的讀者需要。
幻想先完成任務才「解鎖」的想法,正是阻礙你當作家的最壞心態。
(延伸閱讀:隻身一人,靠寫部落格,換來上億的真金白銀)
2023 年開始,我自己在臉書上頻繁「日更」。
期間,我陸續收到各家出版編輯的接洽和賞識,邀約我出書。
剛開始,我也不相信自己適合,但和 9 個出版社編輯陸續深聊,我逐漸學會 ——
作者,要自帶流量;
作者,最好就是創作者;
出版社,也必須靠創作者賣書。
我才明白,原來出書早就和「數位創作」脫不了關係。
數位寫作的關鍵是什麼?開始寫、不停手。
要是我在那邊執著「作家資格、前輩允許」,早就輸了。
很多人說:「作家,當然要出過紙本書,然後暢銷才有資格啊!」
我是不會用作家自稱啦。
但我長期做數位寫作、我出了商業書,我也研究行銷。
我能肯定跟你說:拿「出版紙書」定義作家,根本是來亂的。
你知道出書能賺多少嗎?不到 20 萬元。
算給你聽:
每本售價 $400 x 版稅 10% x 暢銷 5,000 本 ——
結算就是台幣 20 萬。
經營數位寫作,光流量價值隨便都超過 20 萬,誰還等你寫書?
拿這當門檻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在「誤導、害人變窮困」。
或許你想問:暢銷怎麼才 5,000 本?
我跟你說,賣到這數字能開慶功宴了。
絕大部分情況,是 5,000 本都遠遠不到。
現在的「首刷」,也就是第一次的書本印量,了不起就兩千。
作家如果等暢銷才開始,早就破產了。
大部分的人早就不看紙書。
但人對「書本」的知識權威感沒變。
所以,出書是對創作者極好的包裝和行銷。
假設你今天是個沒沒無聞的接案「寫手」,然後你出書。
你讓客戶、業主知道這件事,難道你寫文的價碼還會一樣嗎?
觀感和價值肯定都會上漲。
哪怕你書的內容再「水」也不影響它的包裝力。
因為真的會去讀書的人,比例超低。
出書,放大的就是這樣的影響力和權威。
但出版社幹嘛為你出書?當然要你這作者能賣呀!
能賣,你就必須先有影響力、權威。
建立影響力最好的辦法,是寫作。
要搞清楚:先寫作,才能建立影響力;
是先寫作,才放大權威。
開始寫,永遠是當作家的重點。
頂尖作家有個明顯特質:寫出別人沒講的話。
他們能用文字激發他人思考、改變別人的行動。
如果你勇於講別人沒講的話,代表你是個「嘴秋作家」嗎?
不會。這代表你是「意見領袖」。
領袖的責任,正是講出別人沒講的話。
如果,你寫大家都在說的東西,那你只配當意見的「追隨者」。
觀點中庸,就等於平庸。都沒人反對,就等於沒人支持。
要有影響力,文字的論點就必須鮮明。
這,才是優秀作家「該有的樣子」。
想成為作家,你最該執行的不是徵求允許,是寫作。
當作家不用等別人邀請。只要開始創作,你就是個作家了。
你的觀點必須犀利;所以你要勇敢克服那些「幻想出來」的聲音。
看見不同觀點,講出沒人講過的話,是邁向成功的心法。
你該憑數據、靠讀者來驗證你的「作家資格」。
絕不是等前輩、等出過書的人允許(包含我),才得到資格。
你的身份是市場說了算、是你自己說了算。
成為作家,你現在就能開始。
寫起來,別懷疑。
(延伸閱讀:完全零基礎的人,靠寫作快速建立出影響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