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道理!窮寡婦還要奉獻?(馬可福音12:35-44)

更新於 2024/11/17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馬可福音12章35至44節可以分成三段:

  1. 第一段「基督是大衛的子孫嗎?」(35-37節)
  2. 第二段「要提防經學教師」(38-40節)
  3. 第三段「窮寡婦的奉獻」(41-44節)

這三段看似獨立的敘述,但其實相互關聯。然而,我們容易被經文的章節限制,常常只見細節而忽略整體。

一個讀經的小技巧是將章節數字拿掉,這樣就能看見完整的敘述。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一起來思考其深層含義。

 

基督是大衛的子孫?還是大衛的主?


一開始,耶穌提出了一個問題:

「經學教師怎麼能說基督是大衛的子孫呢?」(馬可福音12:35,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經學教師認為「基督是大衛的子孫」,這句話對嗎?從人的角度來看,基督確實是大衛的後裔。

根據舊約的預言,彌賽亞將來自大衛的家族,帶領以色列復興與解放。因此,經學教師的說法並沒有錯,但他們的理解並不全面。

耶穌從上帝的角度提出:

「大衛自己稱他為『主』,基督又怎麼會是大衛的子孫呢?」(馬可福音12:37,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如果基督只是大衛的子孫,大衛就不可能稱他為「主」;相反,基督應該稱大衛為「祖先」。

在經學教師的年代,他們尚未認識到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只用人的傳統眼光看待他。而耶穌強調了基督的神性身份,是上帝的兒子。

 這段經文凸顯了兩個面向:一個是人的傳統——「基督是大衛的子孫」,另一個是上帝的視角——「基督是上帝的兒子」。

將人的傳統帶入「提防經學教師」的經文,上帝的視角帶入「窮寡婦的奉獻」的經文,可以發現,經學教師只注重人的傳統,就是信仰的「外在表現」(如何被看見),而忽略上帝的視角,就是窮寡婦對信仰的「內在實踐」。

這讓我聯想到家庭信仰傳承的問題。

許多教會出現了年齡斷層,因為家庭的信仰傳承出了問題,孩子們不願意來教會,甚至不相信基督信仰。

此外,父母也存在一個迷思,認為孩子的信仰教育是牧者和教會的責任。信徒常期待牧者去探訪離開教會的孩子,希望透過牧者的引導,讓孩子回到教會。

但我要坦誠地說,孩子的信仰並非透過牧者的引導,而是透過父母實踐信仰的精神來引導。

 西班牙牧師荷西·路易斯在其著作中說:

「生小羊的是羊群。牧羊人是要看顧羊圈,但有許多責任應該由羊圈中的其他人來負責。」(《月光下的十字架》,荷西.路易斯.那瓦荷(José Luis Navajo),梁麗燕譯,台北:啟示,2013,p222)

牧者的角色是教導,用基督的價值觀堅固整個羊圈,用聖經的話語餵養羊群。當羊群的信仰健康時,自然會生出健康的小羊。因此,父母信仰的實踐是教育的重要部分。

如果父母不按時參加禮拜,不重視教會生活,又如何要求孩子來教會?

如果父母不讀聖經、不禱告,也沒有活出基督信仰的價值,只是說一套做一套,孩子會如何看待父母的信仰?

如果父母沒有實踐信仰,在教會是一種表現,回家又是另一種樣子,孩子會如何看待基督信仰?

我們常聽到牧者家庭的玩笑話,牧師的孩子對父親說:「你在講台上時很溫柔,我希望你永遠不要下來,因為你一離開講台就變成了另一個人。」

或許我們認為孩子無法再接受基督教信仰,但事實是:現在才是信仰的起點

只要父母有改變的決心,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作見證,讓孩子感受基督信仰的精神,孩子仍有可能回到教會。

我聽過一些信仰的案例,五、六十歲的父母開始為孩子禱告,鼓勵他們參與教會禮拜。雖然過程漫長,但孩子確實回到了信仰的道路上。

因為孩子需要的是父母信仰的實踐,而不是父母的唠叨。

因此,我要強調的是,信仰不是外在的表現,而是內在的實踐。如果我們的信仰只注重外在的形式,那我們和經學教師一樣虛有其表。

 

經學教師只有外表的敬虔


耶穌要我們提防經學教師,因為他們「喜歡穿長袍招搖過市」、「喜歡人們在公共場所向他們請安」、「喜歡會堂或宴會上的特別座位或首座」、「吞沒寡婦的家產」、「表演長篇的禱告」。(馬可福音12:38-40)

這些經學教師內心只想着引人注目,空有外表的虔誠行為,卻沒有真實的內在敬虔。

  荷蘭神父盧雲認為,我們不斷遇到的試探有三種:

「被試探要『有功效』、『引人注目』、『有權勢』。」(《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盧雲(Henri Nouwen),應仁祥譯,台北:校園,2013,p54)。

其中,「引人注目」的試探最難抵擋。這種試探並非宗教專屬,而是整個社會都難以抵禦的。

現代社會強調「注意力經濟學」,誰能吸引人們的眼球,誰就能獲得最大的經濟資源。

因此,世界三大產業中,除了糧食與能源之外,還有一個被稱為「行銷產業」。(《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齋藤幸平,林暉鈞譯,出版社:衛城出版,2023,博客來電子書)

商品的行銷不僅需要精美的包裝,還要懂得廣告宣傳、講故事,提升商品的價值,激發顧客的購買慾望。商品本身可能價格低廉,但加上包裝、行銷廣告等費用,售價可能是成本的三倍。

不僅商品在行銷,我們個人也在行銷自己。如何在FaceBook、Instagram、Threads、部落格等網絡平台行銷自己,也是「引人注目」的試探。

甚至教會也陷入了行銷的試探。

牧師畢德生認為:

「(教會)以行銷靈性取悅消費者,設計活動去討好、爭取他們的認同……教會不再是需要修剪、維護的場所,而是一種商機。」(《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7)

尤其我們新港教會擁有日式老屋,教會無形中也成為一種商機,但我們卻忘記教會是信仰的團體,這可能與商業有所衝突。

因此,我們可能沒有實踐基督信仰的精神,而是想方設法行銷教會,吸引人們的注意。然而,這種引人注目的試探本身就是一種慾望。

2010年,《富比士》雜誌公佈了慈善英雄人物,其中一位是台東菜市場賣菜的阿嬤陳樹菊。她從年輕時就開始捐款奉獻,並非故意引人注目。

她的名聲是因為媒體的炒作才讓她「引人注目」,但她並不想。她曾說:

「我所做的,只是盡力做我能做的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很多人比我有名,捐的錢也比我多,十倍、二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都有。」⟨陳樹菊現象的社會文化論述⟩,黃鈺閔,p5

因此,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社會上默默付出的人是多數還是少數?

默默付出的人可能很多,只是未曾被人看見。但我們的社會常常忽視無名英雄,反而將聚光燈聚焦在懂得行銷、有故事性、引人注目的英雄身上。

當我們渴望引人注目,這本身就是一種慾望,因為我們忽略了默默行善的美德。

就像政府單位一樣,塑造一種「亮點政治」,通過煙火表演、宣傳、面子工程,看似為人民做了很多,實則只是希望被人看見,為下一場選舉做準備。這種引人注目的慾望,使我們短視近利,不為更長遠的發展計劃。

因此,耶穌提醒我們,要提防經學教師引人注目的宗教行為。他們空有外表的虔誠,卻沒有內在的信仰實踐,甚至吞沒寡婦的家產。

在接下來的經文中,耶穌用窮寡婦的兩個小銅板,諷刺了經學教師的假冒偽善。

 

用窮寡婦的奉獻反諷經學教師


耶穌坐在奉獻箱對面,看到許多有錢人奉獻大量的錢。隨後,他看到一位窮寡婦投進兩個小銅板。於是,他叫門徒過來,說: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所投進奉獻箱的比其他的人都多。別人是從他們的財富中捐出有餘的;可是她已經很窮,卻把自己全部的生活費用都獻上了。」(馬可福音12:43-44,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如果我們單獨閱讀這段經文,可能會誤解耶穌的意思,以為寡婦將自己全部的生活費奉獻出去才是敬虔的做法。

因此,一些教會特別引用這段經文,鼓勵信徒像這位貧窮的寡婦一樣,奉獻自己所有的。有的教會甚至教導,奉獻越多,得到的祝福就越大;如果只奉獻富餘的部分,上帝不會祝福你。你越與上帝計較,上帝就與你計較。

然而,如果我們用這段經文來鼓勵奉獻,其實是在利用經文剝削教會的信徒。

這段經文並不是在鼓勵奉獻,而是諷刺那些經學教師的假冒為善。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很敬虔,實際上卻「吞沒寡婦的家產」(可12:40),而不是想辦法幫助貧窮的寡婦。

因此,耶穌才說寡婦的奉獻比其他人都多,因為他關注的是公平正義的原則。

如果教會教導奉獻越多,祝福越大,那麼富人的祝福豈不越來越大,窮人的祝福豈不越來越小?這難道是貧富差距如此懸殊的原因之一嗎!

因此,我們在解釋這段經文時要小心,避免用它來剝削教會的信徒,而應注重公平正義的原則。

舉例來說,社會福利制度有兩種類型:齊頭式福利制度和選擇性福利制度。

齊頭式福利制度,如全民健康保險、12年義務教育、公共設施等,無論貧富都可以享受。

選擇性福利制度,如低收入戶補助、殘障福利、老人津貼等,有排富條款和年齡限制。

雖然這些制度並不完美,仍有許多議題需要討論,但至少我們知道,福利制度需要建立在公平正義的原則上。

在此,讓我們思考一下:教會的奉獻是齊頭式的還是選擇式的?

有些教派嚴格規定「十一奉獻」,即將薪水的十分之一奉獻給神。但在我們的長老教會,我們稱之為「月定奉獻」。

十一奉獻可視為齊頭式奉獻,無論貧富,都規定月薪的十分之一要奉獻。即使一個月只賺一萬元,也要拿出一千元奉獻。

月定奉獻則可視為選擇式奉獻,無論貧富,依照自己的感動,自行決定每個月奉獻的金額。可能我一個月賺一萬元,但由於生活需要,只能每月奉獻五百元,這也是可以的。有些人可能一個月賺十萬元,生活開銷不大,每月奉獻五萬元,這也可以。

無論是十一奉獻還是月定奉獻,奉獻都應當是心甘情願的,不能強迫,也不應相互比較。

然而,有時候我們對奉獻的心態有誤,沒有抓住奉獻的精神。奉獻的精神不是為了外在的形式,也不是為了名聲,而是為了幫助神的教會,使教會能夠推動福音事工,幫助更多的當地居民。

但我們有時會對奉獻產生迷思,甚至拿來炫耀:「你看,禮拜堂有一半是我奉獻的。」、「你看,福音車的四個輪子是我奉獻的。」

有時我們會開玩笑說:「奉獻越多,天國的房子越大!」當然,這只是玩笑話,因為天國並不需要房子。

也曾聽過一些有趣的奉獻經歷,有信徒奉獻後跑來找會計說:「你可以找我九百元嗎?因為我只有一千元,沒有辦法換成一百元。」

最不好的情況是用奉獻來賭氣:「因為某個牧師或長執得罪了我,說了我不愛聽的話,所以我決定不再為教會奉獻。」

還有人用奉獻來情緒勒索:「我奉獻了這麼多錢,你們要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事工,因為這是我奉獻的。」

遇到這樣的人,我都會告訴他不要奉獻,因為上帝不缺你的奉獻,教會也不會因為沒有你的奉獻而關門。

因此,我們奉獻的心態要正確。奉獻不是為了名聲,不是為了控制教會,也不是為了某個牧者或長執,奉獻是對上帝感恩的表達。

 

一起實踐基督信仰的精神


最後,我想以古代教父巴西略的一句話作為結論。古代教父巴西略(Basilius Magnus)曾說:

「你櫥窗裡的麵包,屬於飢餓的人;你衣櫥裡的斗篷,屬於無衣可穿的人;你放著不穿的鞋子,屬於赤足的人;你金庫裡的錢財,屬於貧困的人。」(《宗教統治(上+下: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湯姆.霍蘭(Tom Holland),蔡怡佳、陳正熙、陳愷忻譯,台北:啟示,2022,p219)

我認為,基督信仰在這個社會的價值,正是透過實踐信仰的精神,向世人展現基督無私的愛與奉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新港老屋的門口,看到一張奉獻的說明。上面寫著:

「新港教會秉持基督教的博愛精神,承接歷史建物『菅宮勝太郎宅』,以無私的精神讓老屋重生。為了支持在地,老屋成為成功鎮的『公共財』。免費開放空間參觀,讓在地藝術家分享創作,並無償支持在地店家商品寄售。但每年歷史建物的維護經費超過十萬元,成為教會的責任與負擔。懇請大家支持,為老屋小額奉獻,支持在地的文化資產。」

為什麼我會寫這張奉獻的說明?或許有些人無法認同我的做法,認為無私奉獻的舉動只會讓教會吃力不討好。

但我寫這份說明,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利益,而是為了榮耀上帝的名,讓新港教會真正實踐基督信仰的精神。

因此,回到經文,我們不是經學教師,只做表面的信仰;我們是基督的學生,要實踐基督的精神。

盼望透過今天這段經文,我們一起實踐信仰,讓基督無私的愛與奉獻,在新港教會顯現出來。

也盼望透過我們信仰的實踐,讓親人朋友看見最美的見證,有一天因著我們信仰的腳蹤,一同來敬拜上帝。

avatar-img
7會員
42內容數
每週講道篇,提供參考、複習用。 如有問題或引用錯誤,請不吝指教,協助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馬的講章 的其他內容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上帝國離你不遠,你卻愈行愈遠。
只有在承認錯誤之後,我們的眼光才能得到真正的修正。 真正的改變,並非來自於視野的擴大,而是源自於願意承認錯誤的謙卑態度。如果我們固執己見,即便已經錯誤,也難以改變。
日內瓦神學院教授亨利.莫杜(Henry Mottu):「當上帝失去了祂在我們內心的深度,難道我們不會失喪了我們的人性嗎?」 (《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168)
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牧師:「如果靈修研讀無法在真實世界中產生更大的忠心與服事,那麼,這便是『沒有完整研讀』上帝的話語。」(《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童貴珊譯,出版社:校園書房,2023,博客來電子書)
法國的蘇哈樞機主教(Cardinal Suhard)曾以自己的生命見證說:「倘若沒有上帝,人生毫無意義。」 (《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23)
約翰.加爾文:「宗教如果以民意為主,那人憑什麼隨己意決定超乎萬有的真理?為何降服祖先的吩咐,或多數人的意見,甚至毫不猶豫接受人所教導的神?」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32)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上帝國離你不遠,你卻愈行愈遠。
只有在承認錯誤之後,我們的眼光才能得到真正的修正。 真正的改變,並非來自於視野的擴大,而是源自於願意承認錯誤的謙卑態度。如果我們固執己見,即便已經錯誤,也難以改變。
日內瓦神學院教授亨利.莫杜(Henry Mottu):「當上帝失去了祂在我們內心的深度,難道我們不會失喪了我們的人性嗎?」 (《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168)
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牧師:「如果靈修研讀無法在真實世界中產生更大的忠心與服事,那麼,這便是『沒有完整研讀』上帝的話語。」(《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童貴珊譯,出版社:校園書房,2023,博客來電子書)
法國的蘇哈樞機主教(Cardinal Suhard)曾以自己的生命見證說:「倘若沒有上帝,人生毫無意義。」 (《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23)
約翰.加爾文:「宗教如果以民意為主,那人憑什麼隨己意決定超乎萬有的真理?為何降服祖先的吩咐,或多數人的意見,甚至毫不猶豫接受人所教導的神?」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32)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約西亞王在得到聖殿中所找出耶和華的律法書後,向他的大臣要求去詢問上帝的先知他該怎樣應對。文章中也分享了作者成長背景以及對律法和福音的想法。最後,以禱告結束,表達了對神智慧的渴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大衛被他兒子押沙龍追殺時,大衛的信仰與依靠上帝的態度。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即使生活遇到逆境,依然可以信靠上帝,他將施恩與開道。
Thumbnail
耶和華,你離棄了你百姓雅各家, 是因他們充滿了東方的風俗, 作觀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樣, 並與外邦人擊掌。 他們的國滿了金銀, 財寶也無窮; 他們的地滿了馬匹, 車輛也無數。 他們的地滿了偶像; 他們跪拜自己手所造的, 就是自己指頭所做的。 卑賤人屈膝; 尊貴人下跪; 所以不可饒恕他們。
Thumbnail
  你知道上帝和少女有甚麼共通點嗎?就是有很多名字。   上帝在《以賽亞書》第45章15節被稱為「救主」、《箴言》第9章第10節稱為「至聖者」、《詩篇》第40章第28節被稱為「至高者」。你看,少女愛打扮就是「臭雞」、不打扮就是「豬排」、融入女同學圈子就是「婊子」、融入男同學圈子就是「蕩婦」。就像上
Thumbnail
阿摩司是一個南國的平凡牧羊人、農夫,神的話向祂啟示,祂就成了先知,神話語的出口,向以色列緊鄰的七個國家宣告滅亡,其中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也不例外。此文談到了律法的超越,因應的懲罰和對耶和華的敬拜。
Thumbnail
最近教會的讀經進度來到《希伯來書》,這是《新約聖經》中,一封寫給猶太基督徒的書信,被列在《新約聖經》全書第19本。內容大略陳述耶穌基督在舊約與新約時代的獨特地位,並解釋部分舊約聖經的真正含義。書中並未提及作者姓名,但顯然是個對新舊約聖經內涵有極深度瞭解的聖徒。
Thumbnail
主日講道中,聽到牧師提到服事這回事。這當然也是很熟悉的題目,只是牧師這次從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切入。 他從創世紀的原文切入,讓我遇見不一樣的風景。 這跟一個希伯來字有關:「לְעָבְדָהּ」。 這個字創世紀裡翻譯叫耕種,倒也沒錯,只是這個字意思很多,包含了「工作、耕作、敬拜、事奉、服事」。
Thumbnail
聖經經文:撒母耳記上22章1~3節「大衛離開那裏,逃到亞杜蘭洞。他的兄弟和他父親全家聽見了,都下到他那裏去。凡生活窘迫的、欠債的、心裏苦惱的都聚集到大衛那裏,他就作他們的領袖,跟隨他的約有四百人。大衛從那裏往摩押的米斯巴去,對摩押王說:「請你讓我父母搬來,跟你們在一起,等我知道上帝要為我怎樣做。」」
Thumbnail
最近因為藍白國會毀憲亂政,連帶在基督教群體裡面引起波瀾。 或許這就是上帝的旨意,畢竟有識之士等這種機會等一段時間了,讓我可以把過去寫的文章拿出來不斷轉貼,因為這其實也不是新的事情,只是沒有好時機可以談而已。 馬太福音裡有兩個段落,耶穌親自表達對於神蹟奇事的觀點,一段是在第十二章,我之前寫過「有關
Thumbnail
聖方濟出生於義大利的亞西西城,捨棄了父母離開了世俗,效仿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的精神,自此踏上成道之路。以服事窮人為志業,遵循耶穌的交託,改變世俗汙染的教會,為追隨者樹立謙卑的榜樣,一生過著簡樸與貧窮的生活。顯示出他溫柔低調的一面,成為了溫柔浪漫的聖者。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約西亞王在得到聖殿中所找出耶和華的律法書後,向他的大臣要求去詢問上帝的先知他該怎樣應對。文章中也分享了作者成長背景以及對律法和福音的想法。最後,以禱告結束,表達了對神智慧的渴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大衛被他兒子押沙龍追殺時,大衛的信仰與依靠上帝的態度。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即使生活遇到逆境,依然可以信靠上帝,他將施恩與開道。
Thumbnail
耶和華,你離棄了你百姓雅各家, 是因他們充滿了東方的風俗, 作觀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樣, 並與外邦人擊掌。 他們的國滿了金銀, 財寶也無窮; 他們的地滿了馬匹, 車輛也無數。 他們的地滿了偶像; 他們跪拜自己手所造的, 就是自己指頭所做的。 卑賤人屈膝; 尊貴人下跪; 所以不可饒恕他們。
Thumbnail
  你知道上帝和少女有甚麼共通點嗎?就是有很多名字。   上帝在《以賽亞書》第45章15節被稱為「救主」、《箴言》第9章第10節稱為「至聖者」、《詩篇》第40章第28節被稱為「至高者」。你看,少女愛打扮就是「臭雞」、不打扮就是「豬排」、融入女同學圈子就是「婊子」、融入男同學圈子就是「蕩婦」。就像上
Thumbnail
阿摩司是一個南國的平凡牧羊人、農夫,神的話向祂啟示,祂就成了先知,神話語的出口,向以色列緊鄰的七個國家宣告滅亡,其中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也不例外。此文談到了律法的超越,因應的懲罰和對耶和華的敬拜。
Thumbnail
最近教會的讀經進度來到《希伯來書》,這是《新約聖經》中,一封寫給猶太基督徒的書信,被列在《新約聖經》全書第19本。內容大略陳述耶穌基督在舊約與新約時代的獨特地位,並解釋部分舊約聖經的真正含義。書中並未提及作者姓名,但顯然是個對新舊約聖經內涵有極深度瞭解的聖徒。
Thumbnail
主日講道中,聽到牧師提到服事這回事。這當然也是很熟悉的題目,只是牧師這次從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切入。 他從創世紀的原文切入,讓我遇見不一樣的風景。 這跟一個希伯來字有關:「לְעָבְדָהּ」。 這個字創世紀裡翻譯叫耕種,倒也沒錯,只是這個字意思很多,包含了「工作、耕作、敬拜、事奉、服事」。
Thumbnail
聖經經文:撒母耳記上22章1~3節「大衛離開那裏,逃到亞杜蘭洞。他的兄弟和他父親全家聽見了,都下到他那裏去。凡生活窘迫的、欠債的、心裏苦惱的都聚集到大衛那裏,他就作他們的領袖,跟隨他的約有四百人。大衛從那裏往摩押的米斯巴去,對摩押王說:「請你讓我父母搬來,跟你們在一起,等我知道上帝要為我怎樣做。」」
Thumbnail
最近因為藍白國會毀憲亂政,連帶在基督教群體裡面引起波瀾。 或許這就是上帝的旨意,畢竟有識之士等這種機會等一段時間了,讓我可以把過去寫的文章拿出來不斷轉貼,因為這其實也不是新的事情,只是沒有好時機可以談而已。 馬太福音裡有兩個段落,耶穌親自表達對於神蹟奇事的觀點,一段是在第十二章,我之前寫過「有關
Thumbnail
聖方濟出生於義大利的亞西西城,捨棄了父母離開了世俗,效仿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的精神,自此踏上成道之路。以服事窮人為志業,遵循耶穌的交託,改變世俗汙染的教會,為追隨者樹立謙卑的榜樣,一生過著簡樸與貧窮的生活。顯示出他溫柔低調的一面,成為了溫柔浪漫的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