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的一個香港財經博主Spencer曾經說過一句話,令我受益匪淺,他說「聰明人追求確定性,高手追求可能性」。
為什麼「可能性」比「確定性」更重要?
我認為整個華人社會都習慣追求「更保守」、「更確定性」的人生選擇。所以你會習慣聽到「哪個科系出路更好?」、「哪個職業更高薪?」去左右自己的人生發展選擇,以此換來「看似更平穩」的未來。
我一直不認為,有任何道路能讓你平穩一輩子。公司養你一輩子的「終身制」時代早已過去;生成式AI讓任何知識和技術壁壘不斷下降。未來只會越來越不確定。唯一平穩又很確定的是,「環境一直不斷在改變」。
既然環境不斷在變,你應該追求更高的「可能性」,而不是「確定性」。找到能讓你「未來的道路越走越寬」的選擇。
「確定性」本身是一條「相對簡單」的道路。之所以確定,代表已經有前人成功的經驗,你只要「複製」,便有很高可能性得到同樣的結果,因而省去了「獨自面對未知」的風險。
很多人不願意承擔風險,所以你可以想見,這條路一定是「充滿競爭」的路。會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去吃已經有限的蛋糕。所以你可以發覺為什麼這幾年多了這麼多「軟體工程師」,並且有越來越多軟體工程師找不到工作,因為競爭者越來越多,蛋糕卻因為AI的出現越來越小。
「可能性」是「相對艱難」的道路,代表你要嘗試「從未做過的事情」,甚至鮮少有人做過的事情,因為沒有經驗參考,你要獨自承擔風險。但也因為競爭者少,只要成功了,你就能獨享大塊的蛋糕。
因此《納瓦爾寶典》才會說,「選擇簡單的道路,未來會越來越難。選擇艱難的道路,未來會越來越簡單。」
無關學歷、職業,大多數人的成長在他們「滿意現況時」就會停止。因此你會發現很多人的成長在「畢了業、出了學校大門」的那一刻就停止了。也有的人雖然擁有好幾年工作經驗,但停留在同一位置,只不過把「一年的經歷」重複用了好幾次,並沒有實質成長。
年輕時最大的資本就是「時間」,擁有「最大的試錯成本」,能盡可能提高發展的天花板。這個時間段責任壓力最小(父母身體還健康、還未組建家庭、沒有高額負債)。
然而很多人都把這個時間段「揮霍掉了」——花在睡懶覺、逛百貨、喝奶茶、看電影,等到中年試錯成本高的時候,才發現為時已晚。能選擇的路因為「責任壓力」變得相對有限。
你大可以利用這個階段去嘗試「艱難的事情」,不用害怕出糗或丟人,因為社會對於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有更大的包容。
你可以主動去學習「本職工作以外」的事物。比方說你本職工作是做「後台工作」(分析、寫報告等等),就去學習「前台工作」(行銷、社群經營等等),雖然可能大部分的學習,不一定立即產生「實質的結果」,但會在未來某一個時刻「派上用場」。
以我來說,我的商科背景及商業分析師的工作,讓我只能接觸到「理論和分析」,但我一直想要「打造自己的產品」,去實際體驗「銷售的全流程」,因此我在業餘時間學習「如何打造自己的數位產品」、「UI、UX設計」,雖然學習的當下沒有立即可視化的結果,但是在我決定成為「創作者」之後,我能立刻調取這些記憶,將它們應用在自己的社群經營,及出書行銷上。
一直不斷「給自己挑戰」,不斷累積「更多豐富的經驗」的人,遠比「不斷使用過往單一經歷」的人,擁有更高的可能性,因為他面對未知的未來,能有更多不同的技能、經驗所塑造的「組合拳」去應對。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學歷不高的人,放長遠最終跑贏學歷好的人;在公司裡看不起的同事,跳出去之後越過越好的原因。只要這個人擁抱「可能性」,而不是「確定性」,他的人生就有更多發展可能。
更多【職涯發展】、【人生思考】等精彩內容,都在我的新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歡迎點擊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