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好累?但...花了錢,花了時間送禮,結果對方並不喜歡,這恐怕更累。不想花錢送禮卻又徒勞無功。那你就得抓住,「送禮」送到對方心坎裡的「一個核心觀念」及「三個關鍵心裡因素」...
------------------------------------------------------------
送禮的目的
不論是逢年過節或是平日餽贈。想要提升好感、維持關係,甚至是託人辦事...等。「送禮」是件我們避免不了的事。然而,要是你不知道選擇好禮物最關鍵的「一個核心觀念」及「三個關鍵心裡因素」。那這買禮物花的錢被人拿去打水漂,或是心意被糟蹋的機會,就會相當的高。
要是這時,你又無法判讀對方收到禮物後的「六種反應」。請問,你是要怎麼確定你送的「禮」有送進對方的心坎裡,沒白送?
送禮的核心觀念
扣掉上對下或收買方式的這種特殊送禮模式,一般談到送禮、挑禮的幾大原則,不外乎是要投其所好;重心意;重實用;合於年紀、交情;不要犯禁忌;不要班門弄斧;要面面俱到兼顧現場所有的人...等,這些常見的「安全牌的禮物挑選標準」。
然而我們都知道,就算我們按照這些「標準」,花了很多心思、選的禮物也很實用合宜、更沒有觸犯任何禁忌…。但,只要是對方不喜歡,那這一切的努力就是白搭。
所以說穿了,其實送禮的核心觀念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投其所好」。也就是,只要對方喜歡,哪怕這東西再不實用、甚至還犯了一堆禁忌…。但你這禮物就仍舊是有送到、有發揮它的功效。
扣除不法行為,要是對方願意讓我們知道他的「需求」。比方說:直接索取(例如:女朋友要你買個包包或是衣服給她。)又或是我們已經知道對方需要什麼了。那這送禮的重點,就與前面所說的這些原則無關,而是與你購買禮物的預算足不足夠有關。所以,不在我們這裡要說明的範圍之內。
我們這裡要說的是,要是我們就是不知道對方的「需求」,也觀察或是打聽不到。那這時候,我們該怎麼送出一份讓對方喜歡的禮物?
三個關鍵的心理因素
「需求」這兩個字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若對方就是不肯開口,或是他不知道怎麼開口說出他的需求或喜好。想知道這兩個字的答案,時常是比登天還難。一般人會告訴你,想知道對方的需求,那就得花時間、花心力去觀察或是去打聽。然而現實的狀況是,我們不一定有時間,也不一定觀察的出來或是打聽得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前面一開始提到的這些「安全牌的挑選禮物原則」,會因此而誕生。
透過這種安全送禮原則,很多人會覺得...反正這「禮」我們就算沒送對,但也不致於送錯。然而,這真是我們花錢送禮的目的嗎?不論是關係的締結、維持、提升或是託人辦事...等。之所以要送禮,通常都含著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是花心思、花時間、花錢,最後只是為了不想犯錯,那就失去送禮的意義了。
其實,即使是預算有限,要是你可以掌握下面這三個送禮的「關鍵心裡因素」。那你依舊可以送出一份好禮物。而這三個關鍵的心理因素就是...
「愛不到、捨不得以及超預期」
一、愛不到
就是這禮物是他買不到或是沒時間去買。比方說:限量版的商品或是天王/天后演唱會的門票,又或是必須排隊才能買到的美食。這個花費不一定高,但一般人卻不見得有時間可以去做。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一般人都喜歡稀缺的資源。像這樣的東西,就算對方用不到,但通常也不至於隨便收起來或是丟掉。因為最起碼,他可以將這得來不易的禮物,拿去「秀」給人家看。
另外,時間就是金錢,很多人有錢但沒時間。或是就算是有時間,他也不一定有耐心等。要是你能解決他這問題,自然可以幫你的禮物加上許多分。
二、捨不得
也就是這禮物,他花得起也買得到,但平常捨不得或是不會花錢專門去買。比方說:那些在百貨公司中所販售,價格較高的巧克力、零食(肉乾、國外食品)或是甜點...等。
許多人都會有想要偶爾奢侈一下的消費衝動。然而這樣的「需求」,由於平時需要考慮到現實的經濟狀況。所以常常是只能想想,而不會真的去做。若我們能滿足這一點,自然也能幫你的禮物加分。最重要的是,它不一定要花上你大把的鈔票。
三、超預期
就是你準備的這份禮物,超出了對方原先預期的範圍。比方說:你在五星級酒店請結婚喜酒,通常同事一個人前來的紅包行情是2,200~2,600元。但,你收到對方包了3,000元,你會不會特別記得對方?
是的,「送禮」的另一層目的,就是要對方記得你(當然,我指的是正面的)。
這裡所謂的超預期,不一定是價格上的,也不一定是意外的驚喜。要是你的預算有限,像是貼心或細心的做法也算是。比方說到國外時,給在國外長期出差或是移居的朋友,帶上一些他們家鄉當地風味的零食或是點心,也是一種超預期的做法。
小提醒:參加同事婚禮時,若打算禮金包得比較多的人。請千萬不要在主管之前送出你的紅包。要不然,只怕新人還沒討好,卻已經得罪了主管。
解決了禮物挑選的問題。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要怎麼知道對方喜不喜歡,禮物有沒有送到。
通常,我們可以透過對方收下禮物時的表情與他們所說的話來進行判斷。這種做法在關係比較近的親友、同學之間可能還行。但,要是是在一般的商業饋贈,由於大家都是出來走江湖的,有哪幾個人不是戴著面具在演戲。像那種在你面前好好好,但是到你後面就開始跑跑跑的人,多到屬不清。那這時候,你該怎麼判斷?
在接下來的說明之前,我先舉兩個例子,以協助大家可以先重新審視一下。我們對於送禮的觀念...
案例一:
之前我參加一場商務飯局,現場大約16人。入席之前,A廠商代表,帶來了一瓶國外品牌(皇家XX)的威士忌酒送給這飯局的主人。接著,B廠商代表,則是拿出了一瓶本土品牌的威士忌酒(價格約是皇家XX的二分之一)送給這主人。他告訴主人,這酒雖是新品牌。但...有獲得過哪些獎項。而且,因為才剛剛上市,他可是找了很久才找到。他自己喝過覺得很不錯,所以也帶過來給主人品嚐。
主人在向兩人道謝之後,請人將這本土品牌的酒收到後面,並當場將(皇家XX)開出來來與大家一同暢飲。這種商務飯局或是應酬的場景,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那請問,A跟B到底誰的禮送到主人的心坎裡了?
主人既然將(皇家XX)拿出來與大家一同暢飲,那就表示他將這禮物轉送給現場的眾人。加上他之後,又拿出了兩瓶同樣的酒,可見他不差這種酒,差的是,沒時間去買這新品牌的酒。所以這一局,是由B勝出。而B這禮物送的不是高價,而是我們前面說的「愛不到」。
案例二:
A廠商在過年前送了兩盒包裝精美的水軟果糖來,並跟我說,一盒給我,一盒給同事分享。而B廠商則是送了一大盒的櫻桃禮盒(我查了一下,兩個禮物的價格都差不多落在2,000元)。相信這種場景,只要到了年節時就會常常見到。那請問:你覺得,倒底哪個禮物送到我的心坎裡了?
雖然兩個我都喜歡,但既然是送到公司,若我不拿出來與同事分享並不好。然而,這一大盒的櫻桃,我總不好拿個幾顆回家,這樣會略顯小氣。所以最好的方式,當然是現場將它全部給分了,反正平常想吃還是可以自己花錢去買。然而,要我花錢買櫻桃可以。但,要我花將近一千元去買個水果軟糖,我還真不會這麼做。
於是,A這多一份禮物的動作,就讓我可以將這特別的禮物帶回家與家人分享。對我來說,很受用。由於這禮物具備了「超預期」以及「捨不得」這兩點,所以更合我意。
看完了上面的兩個案例,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其實禮物並不是送得貴,就是好。不過,我們要怎麼樣才能知道禮物有沒有送到對方的心坎裡呢?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說說禮物送出去之後,如何透過對方收到禮物客觀上的「六種反應」,來判斷我們這「 禮 」,到底有沒有送到對方的心坎裡。
送到心坎「禮」-六種反應
由於禮物的主要形式可分為食品、物品以及金錢屬性這三類。所以下面,我們就用這三種分類以及六種收到禮物後的表面現象來告訴你,對方到底喜不喜歡你送的禮。
若禮物為食品類的禮物,想知道對方喜不喜歡,我們可以從下面三點來判斷。
現象一:禮物沒有被轉贈
食品類的禮物,主要就是在送「愛不到」與「捨不得」。就像上面提到的兩個案例一樣,若收禮的人真的喜歡這份禮物。那他會「收下」,而不會將禮物拿出來分享或是轉贈。也就是說,這禮物是專屬於他一人的。
小提醒:會被人轉送的禮物,就是主人不那麼喜歡的禮物。
現象二:對方檢視或能說出禮物資訊
很多時候,我們在對方收下禮物後便離開,根本無法得知他有沒有將禮物拿出來分享或是轉贈。所以,在禮物交付的那瞬間,我們可以注意一下。對方是直接收下,還是有稍微的從外觀檢視禮品或是他能不能說出禮物的相關資訊(例如:品牌、價位、熱門與否、採購難易度...等)。
因為,除經送禮人的同意外,通常當面檢視禮物的內容並不禮貌。不過,由於食品類的禮物不像物品類的禮物。它通常不會因為經過另外的包裝,而無法直接從外觀辨識。所以對方若喜歡,他會多看兩眼,甚至能說出禮物的相關資訊。這就是他愛不到或是捨不得的表現。但若對方只是禮貌性地說聲謝謝或是怎麼那麼客氣之類的話。基本上,你這送禮的心意,恐怕是已經打水漂了。
現象三:禮物被妥善收好
有些人是屬於慢熱型或是內向型的,像這樣的人,通常收到禮物之後,不見得會對禮物多說什麼,也不會檢視。那這時侯,我們就要注意他在收禮之後,是隨手一放,還是有好好的收好或放置。
肢體語言,有時候比言語更誠實,一個人喜歡的東西,他會小心對待,不會隨手一放。會隨手一放的,大多不太在意。所以,多多留心對方的表情以及肢體動作,就能知道他喜不喜歡這禮物。
以上為食品類的禮物的判斷,但,若是物品類的禮物呢?由於當場不一定會拆開,我們要怎麼知道對方喜不喜歡呢?
現象四:禮物被拿出來使用
送物品類的禮物效果比較直觀,若送的是實用性的物品,對方要是喜歡,他會拿出來使用。除非有特殊的原因,要不然這些東西不會憑空消失。
現象五:禮物被擺放在明顯處
若非實用性的物品(例如:飾品),除非是收藏類的物品,若對方喜歡這禮物,他會想要看到它。自然,會將這禮物擺在一般能見到的明顯地方。
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件事。除非是這禮物可以放在辦公區,我們很容易看到。或是,你常到他家作客,有機會能檢視。要不然,我們實在很難判斷出這禮物他喜不喜歡。這也是為什麼一般建議挑禮物的原則,主要以實用為主。其背後的原因就是,不實用的東西,我們不容易判斷對方喜不喜歡。這時,客觀上能做為判斷依據的,就是他收下禮物後,有沒有再向你詢問或是說明這禮物的相關資訊,或是特別幫這禮物照張相。
以上為物品類的禮物的判斷,但,若是金錢屬性類品的禮物,我們要怎麼知道對方喜不喜歡呢?
現象六:退回禮物
很奇怪對吧!要是對方喜歡,為什麼還要退?因為我們這裡說到的退回禮物,指的是禮貌性的退回,並不是真的退回。一般來說,除非上對下或是長輩對晚輩與夫妻以及伴侶之間,會出現超出對方生活水平屬於「愛不到」性質的大額饋贈。通常,金錢屬性類品的禮物,送的就是在送「超預期」。所以要是你送的禮金符合預期以及禮儀,對方應該會說聲謝謝或是在客套一番之後收下。但要是當面作勢要退回,就表示你這禮物已經達「超預期」的標準了。
小提醒:送這類禮物之前,請先準備好在對方婉拒時,你要怎麼讓他收下的說詞,以免場面尷尬。
在這要提醒一下,雖然大家都愛錢。但是,就算是在是親友間慶祝嬰兒新生、或是生日時的饋贈,像這種明顯帶有價值性的禮品,還是必須注意受贈人的身分以及性格。因為有些身份,並不合適接受這樣的禮品。比方說,對方具備公務人員的身分,又或是,對方的性格剛正不阿,而你偏偏又硬要包個大紅包,那這不是去得罪人,搞得適得其反嗎?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只要預算無極限,就能送錢送得沒界線。
結語
正確的反饋
了解了上面這些送禮的相關內容之後,有時候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對於自己認為重要的人,在收到他們的禮物之後,我們有沒有做出正確沒讓人誤會的反饋。比方說:要是別人送你東西,你也喜歡,但一時之間還用不上,最好能向對方先說明一下,目前還用不到的原因,以免形成誤會。
就像我老婆之前送我一個背包,我很喜歡。不過因為我當時想說,我現有的背包還堪用,而距離我出國開會還有一個多月,原本想在出國開會時再換上這新的背包。所以,也就先將這背包收好沒有拿出來用。結果,反而讓我老婆誤會,覺得我不喜歡這背包,這就有點可惜了。
謹記三個心理因素
不管你送什麼,一定要讓對方知道,你到底是送他「愛不到」、「捨不得」還是「超預期」
就拿我過去一個失敗的經驗來說。我曾經花了一大堆時間,排隊買了一個著名的糕點來送友人。由於一開始忘了說排隊這件事。結果,對方好像沒聽過這個品牌,所以在收下之後,他只是禮貌性的點了點頭說聲謝謝,根本沒有感覺到我送他「愛不到」的心意,這就有點可惜了。
再對比我們前面所舉的第一個案例,你會不會覺得,那位送本土品牌威士忌酒的人,他的表現比我在這裡的表現要好上許多。
小提醒:除非確定對方知道。要不然送禮的心意,要在禮物交付前說出來。事後再說,有種在解釋的不好感覺,也容易讓收禮的人尷尬。
那好啦!關於送禮,以及禮物有沒有送到對方心坎裡的部分,我們就先說到這。
要是你不想再收到「芭樂級的禮物」。建議你,可以轉發本文給你的親友。這樣...他們就會清楚的知道,禮物應該怎麼挑,你說是吧!😂
最後,祝大家事事順心,心想事成。那...我們下次再見囉。